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数控铣削的最佳工艺路线

确定数控铣削的最佳工艺路线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刀点的设置应适当远离工件,保证更换刀具时不碰到工件并且行程最短。如加工中心的换刀点固定,则是由机床结构决定的,而对于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其换刀点是根据工序内容由编程人员或机床操作人员设定的。

确定数控铣削的最佳工艺路线

相关知识:

一、数控铣削加工工序的划分

在数控铣床上加工零件时,划分加工工序一般考虑以下两个因素:

(1)保证加工质量。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常常是在一次安装下完成零件的粗、精加工,减少安装误差和安装次数。

(2)提高生产效率。为了提高加工效率,要考虑尽量减少刀具和工件的安装次数,在工艺处理时,尽量在一次安装中或使用同一把刀加工尽可能多的表面。

因此,数控加工常按照工序原则划分加工工序,划分工序时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粗、精加工划分

考虑零件加工精度要求、刚度和变形等因素来划分工序时,一般采用粗、精加工的原则,即先粗加工再精加工。这时可采用不同的机床和刀具,有利于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同时还能及时发现毛坯缺陷及消除粗加工中的变形和残余应力等。

(二)按所用刀具划分

数控加工中,不同的表面结构需要选用不同的刀具来加工,以保证结构尺寸和加工质量,比如箱体内表面的圆弧过渡部分需要用圆弧铣刀来完成,回转轴上的退刀槽需要用同尺寸的切槽刀来加工。这时如果采用粗、精加工分开的方法则需要多次换刀,增加了加工的辅助时间,加工效率低,这种情况下可根据使用的刀具来划分工序进行编程。用一把刀具在一次安装中尽可能地加工出可能加工的表面,然后再换刀加工其他部位。这种划分工序的方法常在需要多把刀具加工的零件上使用,比如在加工中心上加工复杂零件。

(三)按零件的装夹定位方式划分

由于零件的结构形状和技术要求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装夹方式来保证加工要求,在数控加工中要尽量在一次装夹中尽可能多地加工零件表面,以减少装夹次数。

(四)按零件的加工部位划分

有些零件的加工内容较多,构成零件的表面要素差异较大,可按照其结构特点将加工部位划分成几个部分,如内表面的加工、外表面的加工、曲面加工和平面加工等,以方便选择机床、切削用量和工艺装备等。

二、数控铣削加工顺序的安排

数控加工顺序的安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基面先行原则:用作精基准的表面应优先加工出来,因为定位基准的表面越精确,装夹误差就越小。例如:轴类零件加工时,总是先加工中心孔,再以中心孔为精基准加工外圆和端面。

(2)先粗后精原则:各个表面的加工顺序按照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光整加工的顺序依次进行,逐步提高表面的加工精度和减小表面粗糙度

(3)先主后次原则:零件的主要工作表面、装配基面应先行,从而能及早发现毛坯中主要表面可能出现的缺陷;次要表面可穿插进行,放在主要表面加工到一定程度后、最终精加工之前进行。

(4)先近后远原则:一般情况下,离对刀点近的部位先加工,离对刀点远的部位后加工,以便缩短刀具移动距离,减少空行程时间。

三、铣削进给路线的确定

(一)确定进给路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2)保证加工效率,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高效性能;

(3)加工路线最短,减少空行程时间和换刀次数;

(4)数值计算简单,减少编程工作量。

(二)走刀路线的确定

1.进给路线确定中的几个特征点

在确定刀具进给路线中,实际上是确定刀具在加工进给过程中几个具体位置的坐标值。在铣削如图3-6-10所示零件轮廓及钻孔加工中,假定刀尖为一点,且刀尖即为刀位点(刀位点为刀具的定位基准点),其中:

(1)O:对刀点,零件或机床上一个确定的点,可以用来确定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位置,以确定工件坐标系与机床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2)R:换刀点,更换刀具时的坐标位置,应适当远离工件,保证更换刀具时不碰到工件并且行程最短。

(3)A:退刀点,刀具每进行完一个工步所回到的位置,有时刀具也从此点进入加工。

(4)B:进刀点,刀具由此点开始加工,此时以工进速度移动。

(5)C:基点,工件上的结构点或工艺点。

(6)D:让刀点,刀具离开工件的点,为了保证加工完成,此点要离开已加工面一定距离。

(7)W:工件原点,编程人员为了编程方便而在工件上设定的点。

图3-6-10 轮廓铣削中的刀位点

2.合理设置对刀点和换刀点

数控加工是按照数控程序给定的路线控制机床、刀具等相互运动来完成加工的。在加工过程中要有合适的进刀路线而且数控加工能实现自动换刀,所以要设置合适的对刀点和换刀点。(www.xing528.com)

对刀点是加工中刀具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起点,程序也是从这一点开始执行的,有时也称其为起刀点或程序起点。对刀点可选在工件上也可选在工件外(夹具上或机床上),但必须与工件的定位基准有一定的尺寸关系,以便于确定工件坐标系与机床坐标系的关系。

为保证加工精度,对刀点应尽量选择在零件的设计基准或工艺基准上,如以孔定位的工件,可选择定位孔的中心作为刀具的对刀点等。选择对刀点时一般注意以下问题:

(1)便于数学处理和简化程序编制;

(2)在机床上容易找正;

(3)在加工中便于检查;

(4)引起的加工误差小。

换刀点的设置应适当远离工件,保证更换刀具时不碰到工件并且行程最短。换刀点的位置可由程序设定,也可由机床设定。如加工中心的换刀点固定,则是由机床结构决定的,而对于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其换刀点是根据工序内容由编程人员或机床操作人员设定的。

1)加工路线的确定原则

(1)铣削轮廓时刀具要沿切向引进和退出,避免法向产生切痕,如图3-6-11和图3-6-12所示。

图3-6-11 铣削外轮廓

图3-6-12 铣削内轮廓

(2)消除反向间隙对加工的影响。

相互位置精度高的孔系加工路线,应避免将坐标轴的反向间隙带入。如图3-6-13所示,加工1-2-3-4四个孔时,X方向方向间隙会使定位误差增加。最佳路线为:1-2-3-A-4。

图3-6-13 孔加工消除间隙方法

(3)凹槽类工件的加工路线,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行切、环切或复合走刀法。

① 行切法:路线最短,效率最高,质量不高,如图3-6-14(a)所示。

② 环切法:质量高,路线最长,效率最低,如图3-6-14(b)所示。

③ 复合法:先行切,最后环切,如图3-6-14(c)所示。

图3-6-14 凹槽的铣削加工路线

(a)行切法;(b)环切法;(c)先行切再环切

(4)为提高加工效率,应使加工路线最短。

在如图3-6-15所示孔系的加工中,有两种加工路线,采用图3-6-15(b)所示的加工路线比图3-6-15(a)所示的加工路线缩短一倍。

图3-6-15 孔系加工中的加工路线

(5)起刀点和退刀点必须离开零件加工上表面,保证有一个安全高度。

对于铣削加工,起刀点和退刀点必须离开加工零件上表面有一个安全高度,保证刀具在停止状态时不与加工零件和夹具发生碰撞。在安全高度位置时,刀具中心所在的平面称为安全高度,如图3-6-16所示。

刀具从安全高度下降到切削高度时,应离开毛坯边缘一定距离,不能紧贴理论轮廓直接下刀,如图3-6-17所示。对于型腔粗加工,要先钻底孔,并从工艺孔进刀。

图3-6-16 安全高度

图3-6-17 下刀方式

做一做:

试按照工艺路线的确定原则,确定出本项目任务二至任务五4个板壳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路线。

想一想:

数控铣削加工的工艺路线与普通加工有什么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