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洋湾温泉:形成原因及传说

大洋湾温泉:形成原因及传说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36 建立变量表温泉启蛰气自氲刚发现温泉资源之时,“里下河平原地区惊现温泉”成为一道奇闻,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此类温泉多为硫酸盐泉。那么第二种形成方式,应该是大洋湾温泉的形成原因。同时,大洋湾又是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区,而且表层有隔水、保温的黏性土层存在,阻止热能和热水的散失。相传,古时临海一带因湿气较大,当地居民常患有皮肤病,严重者全身皮肤溃烂而危及生命。

大洋湾温泉:形成原因及传说

鲜飙收晚翠,佳气满晴空。

林润温泉入,楼深复道通。

唐代诗人柴宿在《初日照华清宫》一诗中,对骊山脚下的温泉极尽赞誉之词。华清宫原名“汤泉宫”,也称“华清池”。据传是唐玄宗为讨得美人杨玉环的欢心,在骊山脚下盖起的离宫,杨玉环经常去华清宫泡温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贵妃出浴”有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诗云: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朝人爱泡温泉,不独皇家,达官显贵、平民百姓,皆有泡温泉的爱好唐太宗晚年写《汤泉赋》道:每濯患于斯源,不移时而获损。足可见常泡温泉,不仅有舒缓身心、减缓疲劳的作用,还有治病之效。

但不少日本人认为,泡温泉有治病作用的说法起源于该国。据说日本人一开始只知道温泉具有洗浴功能,并不知道其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后来是因为看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泡过温泉之后,奇迹般地迅速复原,他们这才重视起来,开始认真地研究起温泉的功能。自那以后,泡温泉成为日本人的一项“国民运动”,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在日本极为常见。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戚晓云摄)

然而,据史料考证,中华文明对温泉的使用和记载远远早于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就提到了温泉的神奇功效:“(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饮,多少自在,四十日后,身中万病愈。”

在郦道元之前,秦始皇就建了“骊山汤”(温泉),用以治疗疮伤。据传,术士徐福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载着八百童男童女,辗转漂流到了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日本歌山,当地人遇有病灾,几乎束手无策。而徐福借机以“温泉治病”布道,从而将泡温泉的习俗在日本普及推广开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至今还保留着以“徐福”命名的温泉浴场

由是可见,“温泉文化”是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岛国的,这与日本人以“温泉文化鼻祖”自居的说法大相径庭。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温泉,大多出于依山傍水之地。如南京的汤山温泉,东北的长白山温泉等等。在中国十大温泉排行榜上,鲜见平原地区的温泉跻身其中。这就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即平原地区不会有温泉。

但是,在一马平川、沟河纵横的大洋湾,却意外地发现了温泉资源。随着大洋湾生态景区的开发,两眼温泉井神奇地出现:一处出水温度为50℃,每小时的出水量达50吨,经检测,该温泉水富含矿物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另一处温泉出水温度为62℃,每小时出水量为100吨,经检测,温泉水中富含氟、偏硅酸等元素,是国内稀有的温泉品种。

温泉启蛰气自氲

刚发现温泉资源之时,“里下河平原地区惊现温泉”成为一道奇闻,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许多人一时还不相信。直到亲至现场,亲眼看见腾着热气的温泉汩汩流淌,亲手测得温泉的水温后,方才“眼见为实”,予以确认。

那么,地处里下河平原地区的大洋湾,为何能形成温泉呢?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致,一种为伴随火山喷发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存在有孔隙的含水岩层,所含的水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热水,而且大部分会沸腾转化为蒸汽。此类温泉多为硫酸盐泉。

另一种是因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而形成。也就是说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压力便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汽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 (www.xing528.com)

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则压力愈小,这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降低热水的密度。膨胀的蒸汽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相遇,因密度不同产生压力,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热水即可源源不断地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

在高山深谷地形中,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更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也就大多形成于山谷中的河床上。

盐城至今未曾发现关于火山活动的记载,因此,出于大洋湾的温泉,不可能是第一种形成方式。那么第二种形成方式,应该是大洋湾温泉的形成原因。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大洋湾地处温暖潮湿的气候带,有充沛的大气降水,这些降水能源源不断地沿裂隙下渗,形成丰富的地下水。同时,大洋湾又是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的地区,而且表层有隔水、保温的黏性土层存在,阻止热能和热水的散失。

这些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地下水向地壳深部渗透,渗透过程中,在释热岩体的热传导作用下,逐渐形成的热水储积起来。而断裂带给热水的活动提供了信道,地下热水正是沿此信道上升并与浅部温度低的冷水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浅层中温热水和温泉露出带。

与出于山谷河床的温泉略有不同的是,大洋湾的温泉长期处于“安静”状态,不会自发式地向上喷涌,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旦遇到开采井,才会沿着温泉井向地面喷涌。

众所周知,盐城东台是董永七仙女传说的发祥地。大洋湾与传说发祥地相距甚近,一个处于范公堤的中南段,一个处于范公堤的中段。大洋湾的先民们结合这个传说,也给大洋湾留下了一个关于七仙女的美丽传说。

相传,古时临海一带因湿气较大,当地居民常患有皮肤病,严重者全身皮肤溃烂而危及生命。心怀善念的七仙女在天庭偶然得知这民间疾苦后,决心下去拯救黎民。但其母亲王母娘娘却顾不得这些,不许她擅离仙境。无奈之下,七仙女求告于诸位神仙姐姐,动员她们一道偷偷下凡,伺机解救当地居民受肤疾困扰之苦。

她们趁王母娘娘赴宴之际,偷偷下得凡来。但面对众多患疾之人,她们举众之力也难以一一解救。为难之中,七仙女心生一计,拔下发髻上的玉簪,在大洋湾的一片湖水中划了一个圆圈,那冰凉的湖水瞬间热气腾腾,变成了一个温泉湖。

随后,七仙女急告诸人,有患肤疾者至该水中沐浴,即可治病。但当地百姓不知道七仙女是天上仙女,他们觉得沐浴就能治病不靠谱,无人采信。七仙女又生一计,她动员姐妹们到湖水中沐浴,且将七彩霓衣置于道旁显眼处,以此吸引诸人目光。当地百姓看到七彩霓衣,就知道不是凡人服饰,他们循衣觅踪,赶到湖边想一探究竟。待他们赶到湖边时,仙女们在他们眼前飞身而去,跃上云端。

当地百姓确认此处是仙女沐浴池后,纷纷跳入湖中,以求“仙气”附体。让他们惊奇的是,“仙气”虽未附体,但他们身上的皮肤病经此沐浴,竟好转痊愈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来大洋湾沐浴者络绎不绝。而七仙女见人流蜂拥而至,恐湖水失去仙力,又一次看准机会独自偷偷下凡,施法保住湖水的仙力。而这次下凡,她巧遇董永,自此结下了一段人间奇缘……

传说固然美好,当年热气腾腾的温泉湖却始终毫无觅处。直至今天,大洋湾打出的两眼温泉井,似乎在对美丽的民间传说进行印证。

按照温泉出水温度,中国医疗矿泉专家陈炎冰在《矿泉与疗养》一书中对温泉进行了细分。出水温度为38℃至40℃的温泉,被称为低温泉,陈炎冰认为,常泡此温泉,对人体有镇静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风湿、腰膝痛等有一定的好处;出水温度达43℃以上的温泉,被称为高温泉,泡此温泉,对人体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病有显著疗效,能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

由是观之,高温泉较之低温泉,对人体的作用更大。按此分类,大洋湾的温泉均属于高温泉。这两处温泉,更增添了大洋湾的神奇之处,她不仅奇在地表水,而且奇在地下水。

而今,大洋湾生态景区正紧锣密鼓地对温泉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引进的希尔顿逸林温泉酒店、涵泉温泉酒店已落进了规划蓝图,顺势打造富有平原水乡特色的温泉小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洋湾的温泉,必将成为滋润造福民生的“幸福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