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过幻想实现的史前先民白日梦

通过幻想实现的史前先民白日梦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强大精神力的作用下,其作为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人类曾经有过怎样的阅历,我们现在并不清楚,现代的研究者更关注史前先民如何完成了超越时代的工作,他们苦苦思索。整幅画处于一种虚实相间、忽隐忽现的光芒之中。伦勃朗一生创作了一系列的自画像,好像以此影像式自传告诉人们他是谁,而人们对他心灵魔力的了解,仅着迷于对其绘画技法的深入探讨,这样一定会出现偏差的。而画家伦勃朗用巫术般的效果,征服着他作品的欣赏者。

通过幻想实现的史前先民白日梦

从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石质砍砸器,我们可以想象,人类第一次搬动石块即是为了果腹。这种与石材相伴的谋生存的方式,也许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从用石块敲开坚果的果壳,用锋利的石刃刮下骨头上的碎肉,到用石块相互敲击,不是为了呼唤对方,而是为了欣赏敲击节奏再到用石质的工具在仙鹤腿骨上钻出孔洞,吹出如诉的声调,直到用泥土抟出埙,烧制成陶,吹出莽荒之音,这绝对不是人们单纯的自娱。人类的宗教情感几乎是与生俱来地要找到它的心理尺度——偶像,它是人类战胜因感知内心脆弱,使精神强悍的最为有效的兴奋剂。在强大精神力的作用下,其作为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人类曾经有过怎样的阅历,我们现在并不清楚,现代的研究者更关注史前先民如何完成了超越时代的工作,他们苦苦思索。先民在直径3.5—4毫米之间,厚度为1—3毫米的石质或骨质的珠子中间却钻出1—1.5毫米的圆孔。能搞出这样细小钻孔确实惊人,而且珠子数量很多。在中国5500年前的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一个玉人,扁平背面,有对钻的小孔,看起来更为神奇。先民竟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打出孔径0.15毫米的微孔来,它比头发丝还要细。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就在今天的科技水平下,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这的确是一个技术课题。

原始人用的石质工具

现代专家们的工作,在复制这一点上费尽心机,也只能得到一个大致的神韵。就像一个蹩脚的画家临摹了一幅经典绘画,因为对一种知识的了解深度不同,只是猜测一个大致的方向,而不是靠所需的时间长短,或技术的熟练程度就可以达到的。很难说我们已经得到了远古先民的那个技术的结果,心灵的能力如果说被忽略不计,也很难说真正地懂得那个过往的文化精髓。因为狂热精神的穿透力,往往使不可能成为可能,每一个时代的计量标准不一样,在我们单纯用工艺作为量化标准时,往往忽略了远古先民为之专注的精神定力,而这一点正是协调工具与人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也是我们要努力弄清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当代美术史的研究人员确认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只是用普通的熟油(蓖麻油)调颜料,就画出了令数代画家百思不解的绘画效果时,就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是什么赋予了他这份精彩(背景链接十)?这一点如同我们看远古先民们的巨石文化现象。

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玉人上细小的钻孔,到底使用了什么工艺

在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中至今还保留着巨石文化的遗迹。在一户农家的后院中还有斜立着的巨大石块,池塘与河道中还有残石露出水面。凌家滩新石器文化目前已知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巨石现象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人们如果以平视的眼光来审视狮身人面像,它的头的部分与身体的比例,和狮子的头部与身躯的比例是有差距的,人形的头部要大一些,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调整?另外狮身与狮爪之间的比例也不协调,头塑造得略大,爪子就更大了。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都来自审美的角度,观看者在欣赏这巨大雕像时,必须要间隔一定的距离,才能得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巨大的脚爪,可以增加它高大有力的形象,足以显示狮子威猛无敌。头颅较之狮子的要大,是因为在将近20米的高度上,如果按照真实狮子的身体比例来做,它的容颜就会显得略小,从仰视的角度看就会很不舒服,也不谐调。按照某种审美标准来看,形象很不体面。这一切真的来自4000多年前工匠们的审美经验?500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在创作《大卫》像时,他就考虑到了观者的欣赏角度,于是在创作时把大卫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做得就有些失调,头部略大,却让人们仰视雕像时从视觉上感到很舒服。他在古代埃及人的审美观念面前只能算后生晚辈了,使人惊叹的事情远不止如此。

背景链接十:是什么赋予了他这份精彩

伦勃朗后期的作品大多采用厚涂法,这正是他塑造对象质感和空气感的独到手法,使画面物象具有真实性和空间效果。他先使用猪鬃笔把颜料像浮雕一样厚涂、堆砌,使笔触显现出凹凸肌理,待底层干后再用特制的较稠的油剂调上薄薄的深褐色罩染画面,使流动的稠油色剂沉积在凹凸色块的笔触肌理的缝隙里,再擦掉笔触高处的部分色层,或等待颜色干后打磨掉,仅在笔触缝隙中留下较多颜色,再次罩染时这些缝隙中留下的颜色便形成阴影,因此令笔触的立体感加强,产生极富层次的肌理美感。在画面主体亮部使用了更加厚实的颜料,肌理凹凸起伏也更有变化,其他部位用色较薄,画面根据光的强弱使轮廓线隐没在背景中。透过遍数不多的透明色层,可以清楚地看到底层的肌理,也使笔触看起来强烈和凝重,从而使质感的真实性更加强烈。整幅画处于一种虚实相间、忽隐忽现的光芒之中。(www.xing528.com)

《年轻的民主人士伦勃朗:大笑着的哲学家

英国一家拍卖行以220万英镑的价格拍出一幅估价仅约1000英镑的伦勃朗肖像画。参加拍卖的这幅17世纪油画叫《年轻的民主人士伦勃朗:大笑着的哲学家》。画作主人自己并不确定画作的真伪,几年前送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请专家鉴定这幅画的真伪。他们表示虽然这不是伦勃朗的作品,却也创作于17世纪,是和伦勃朗同时代的人创作的。伦勃朗一生创作了一系列的自画像,好像以此影像式自传告诉人们他是谁,而人们对他心灵魔力的了解,仅着迷于对其绘画技法的深入探讨,这样一定会出现偏差的。伦勃朗正是没有将颜料颗粒细细研磨,调了胶画到了画布上,出现了闪闪发光的意外效果,给了他心灵的极大刺激,形成了一个光辉时代的文化面貌。

狮身人面像及远处的哈夫拉金字塔

同样的记忆,被复制后得到的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很多时候在远古先民那里不是以数据为标准的,意会得来的是对目的把握的精准,而有可能偏离了过程中的标准。对此的唯一解释是想象力赋予创造以动力,这可以是一个惊诧后人的结果,那就是主观感情和对自我的认定方式。

石器时代的文化使人看到了心灵的伟力,众人被巫师的巫术引导着,完成了人类智慧力量的第一次爆发。而画家伦勃朗用巫术般的效果,征服着他作品的欣赏者。多年以后,现代科学很难全部解释史前文化中的“智慧”,我们同样仍然深信科学也解释不清艺术

文艺复兴中的伟大杰作会被上古先民们的艺术直觉所照亮吗?会这样吗?回答是肯定的。人类文化以什么样的状态在传递,是我们不可料想的

原始先民凭借来自心灵的直觉感悟,可以使人性获得最有力量的释放(背景链接十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