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低水头引水枢纽的泥沙问题

解决低水头引水枢纽的泥沙问题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枢纽泥沙问题,一般是指枢纽工程设施的防淤塞防损坏和引水口的取水防沙。下面主要介绍低水头引水枢纽的泥沙问题。(二)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以下分别说明几种不同类型低水头枢纽的泥沙问题。四川都江古堰是无坝引水枢纽成功处理泥沙的范例。内蒙古三盛公枢纽原按弯道引水式兴建,但因泥沙较细,弯道防沙作用不明显。

解决低水头引水枢纽的泥沙问题

枢纽泥沙问题,一般是指枢纽工程设施的防淤塞防损坏和引水口的取水防沙。前者即不使引水闸前、船闸上下、电厂进水口发生淤堵,不使粗沙卵石撞坏磨坏工程设施。后者即保证引水口引进足够的水量,减少泥沙特别是粗粒泥沙进入,使机组设备(抽水机、水轮机)受泥沙磨损较少,输水渠道淤积较少,泥沙处理较容易等。为此,在设计枢纽前,要详尽观测研究河道来水来沙情况,研究库区的冲淤演变过程,进行枢纽泥沙模型试验,弄清不同情况下水沙运动特性。然后选取合理的工程方案,定出适宜的运用方式。

下面主要介绍低水头引水枢纽的泥沙问题。到1980年,我国已建成这类枢纽9万余座,发挥很大效益。如西北五省(自治区)近8000万亩灌溉面积中,由这类枢纽供水的约占84%。为便于说明问题,先介绍一些水沙运动概念。

(一)水沙运动概念

1.河流泥沙沿水深的分布

水文》期刊“泥沙知识讲座”已对推移质和悬移质运动做过介绍。这里再次指出,悬移质含沙量沿水深分布上小下大,细颗粒分布比较均匀,底层水流含沙量大而颗粒粗,在紊动很强的水流中,较粗沙粒也会进入悬浮状态。

2.弯道上的环流效应

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就出现离心惯性力。离心力的大小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与流线的曲率半径成反比,方向顺着曲率半径向外。由于离心力的存在,弯道水位凹岸升高,凸岸降低,从而形成横向水面比降。又由于上层水流流速大于下层,上层离心力也大于下层,而形成表层水流流向凹岸,底层水流流向凸岸的横向环流。环流强度在弯道内是沿程变化的。有人用各断面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处的表层横向分速代表环流强度。实测资料指明,环流强度在弯顶稍下一段为最强。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表层含沙量较小的水流不断流向凹岸;底层含沙量较大的水流以及沿河底运动的推移质则不断流向凸岸。

3.分水口的水沙动态

侧向分水口附近水面有局部下降,即在横断面上有从主河道指向分水口的水面横比降。横比降引起的静水压力,使水流质点具有流向分水口的加速度。同一垂线上的各质点静水压力相同,加速度也相等。而由此加速度引起的指向分水口的侧向分速,取决于质点受加速度影响历时的长短。纵向流速较小的底层质点在分流区内停留时间较长,故其侧向流速较大;表层质点则相反。于是分入引水口的表层水流和底层水流的范围不同,前者小而后者大。

自河道向外分流引水,相当于使河道水流拐一个弯进入分水口。流速较高的表面水流动量较大,要使它拐弯所需要的力也较大,因此沿原河道水流方向流动的趋势也较强。反过来,接近河底、含沙量较大、流动较缓慢的水流,则较易拐弯向分水口流动。与此同时,沿河底运动的推移质也较易于沿这个方向运动。

(二)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

以下分别说明几种不同类型低水头枢纽的泥沙问题。

1.无坝引水枢纽

无坝引水枢纽的特点是不设拦河工程。在河岸适当位置设引水口,一般有进水闸控制入渠流量。进水口上游修建一些简单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以固定河势和导引水流。这类引水枢纽受河道水流要素变化和河床演变的影响较大,引水保证率较低。但是,由于工程简单,投资省、收效快而被广泛采用。

无坝引水口的位置,最好选择在河弯凹岸弯顶的稍下游。这里环流最强,水流较集中,水深较大,不仅有利于引水,而且可以减少入渠泥沙。历史上的内蒙古河套灌区也曾采用多开引水口(称多首制)或使取水口随河道变动而改变的办法,以保证不同情况下都能引水。

四川都江古堰是无坝引水枢纽成功处理泥沙的范例。用百丈堤固定河势;顺应河流弯道设“鱼嘴”,“因势利导”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防沙。再加上整修河道,淘挖沙石,岁修成为定例。重视泥沙问题,符合科学的工程布局,制定科学的管理运用制度,这就是都江堰两千多年成功的经验。

2.印度式引水枢纽

这种枢纽因先建于印度而得名。其主要构成部分有:溢流壅水坝、沉沙塘及顺河冲沙闸、侧向引水闸。我国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修建的陕西渭惠渠、黑惠渠、渭惠渠等枢纽工程即属这种型式。从运用经验看来,因系侧向引水,进入引水闸的水流发生90°的急转弯,水流扰动剧烈;加上分水环流的作用,使粗粒底沙大量进入渠道。再者,由于冲沙闸影响范围很小,不能向上游较远处刷出深槽来,达到引导水流的目的,而在布置枢纽时,又往往未考虑上游淤积后河道主流会变动,因而未兴建保证引水的河道整治工程。加之溢流滚水坝的泄流部分水流分布不均匀,而又没有控制闸,无法进行控制和调整。这样一来,在上游淤满后,枢纽即处于无坝引水状态。

近年来西北水科所等单位提出,这类枢纽的引水防沙建筑应按以下原则布置:

(1)以枢纽河段的常年洪水作为冲沙闸的设计流量。

(2)在进水口前冲沙槽范围内加设潜没分水墙及导沙坎等,以减弱原印度式枢纽90°引水产生的不利环流的影响。

(3)新建工程要注意使引水角成锐角,以减少入渠泥沙。

(4)适当布置枢纽上下游河道整治建筑物。

印度近年来对这种枢纽布置也已注意到引水角宜小于90°,闸前导坝的形状及曲率对枢纽引水防沙有影响,在进水闸后的渠道上修建排沙闸以排除部分已入渠的泥沙。

3.人工弯道式引水枢纽

这种枢纽首先出现在苏联费尔干河谷,习惯上称为“费尔干式”。其特点为将上游河道整治为人工弯道,在凹岸设引水闸,于凸岸布置泄洪排沙闸。这种“正面引水,侧面排沙”的工程布置,符合弯道环流的特点,取水防沙效果比印度式枢纽显著,适用于山区河流。

我国在新疆等地修建了大量的人工弯道式枢纽。有关单位经过分析当地河流来水来沙特点,总结枢纽运行经验,提出在弯道上首凸岸增设泄洪排沙闸;引水弯道则按每年都能发生的洪峰流量(频率为100%)设计修建。这样的人工弯道引水枢纽,克服了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费尔干式枢纽中常出现的一些缺点;原来选用频率为3%~10%洪水流量设计和修建弯道,因河宽过大,常常不能满槽行水,而使弯道环流强度减弱,造成弯道严重淤积。新疆伊犁喀什河弯道引水枢纽即属于这种新型的人工弯道枢纽,已成功地运用十几年,引水防沙效果良好。(www.xing528.com)

内蒙古三盛公枢纽原按弯道引水式兴建,但因泥沙较细,弯道防沙作用不明显。运用中实行引水时壅水沉沙,不引水时泄水冲刷,入渠泥沙减少,枢纽上游也基本冲淤平衡,效果很好。

4.双层式引水枢纽

根据泥沙在垂线上分布上小下大的特性,枢纽引水和排沙建筑物分为上下两层,较清的表层水流经上层闸室引入渠道,底层含沙量大的水流和推移质经底层的廊道排入下游河道。这种枢纽在欧洲、印度、巴基斯坦及我国等多有修建。实际运行经验证明:在流量为90~550m3/s的小河上,引水流量为7~25m3/s的这类渠首是实用和有效的。但它们的引水防沙效果有时也不能令人满意,主要由于存在以下问题:

(1)布置枢纽时,没有考虑到枢纽修建后上下游河床变形特征,上游的淤积常使枢纽管理运用发生困难。

(2)底层排沙廊道需要有相当大的冲沙流量,才能有效工作。

(3)双层建筑物对水流的影响,常导致引水闸前出现漩涡,影响枢纽对挟沙水流分层引取的效果。

5.底栏栅引水枢纽

这类枢纽的主要特点是引水闸以上的引水渠设在河床以下,用栏栅覆盖以阻止卵石进入渠道。这类枢纽适用于坡陡流急、汛期有大量卵石运动的山区小河上。它结构简单,施工运用方便。但在洪水期,栏栅易被卵石及树枝等堵塞。

(三)结语

枢纽泥沙问题除以上简单介绍的一些内容外,还涉及枢纽上游泥沙淤积及下游河道冲刷,枢纽上下游的河道整治,枢纽的管理运用,长期保持库容的措施,枢纽排沙孔口的合理布置,枢纽工程的防沙设施,入渠泥沙的沉沙处理等问题。此外,枢纽通航建筑物,水电站及工业引水口,跨流域引水和调节建筑物,河口挡潮枢纽闸等专门水工建筑物的泥沙问题,以及我国在平原多沙河流上修建枢纽的经验等,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介绍。

参考文献

1 阿尔图宁С.T..中亚细亚灌溉系统渠首的改建 灌溉系统新建改建科学技术交流会议、报告及论文集(Ⅱ),1957年,北京

2 左东启.苏联在取水枢纽防沙问题上的研究成就.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57,(1)

3 韩瀛观等.渭惠渠灌溉渠首取水防沙试验研究.泥沙研究,1958,3(3)

4 波斯拉夫斯基С.В..关于在前山区河段上设计费尔干式引水枢纽的简单指示.1959,乌鲁木齐

5 尼克勤·雅·阿,邵络霍夫В.Н..费尔干式引水枢纽原型运行经验及研究成果.水工技术与土壤改良(俄文),1954,10

6 扎马林E.А.,法捷也夫В.В..水工建筑物.莫斯科农业出版社,1954(俄文)

7 列维·依·依.水力发电站的进水口.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57

8 杜国翰,戴定忠等.大凌河枢纽模型试验报告及补充报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1960

9 丁联臻.引水式水电站进水建筑物中有关排沙道的几个问题.泥沙研究,1957,2(3)

10 杜国翰,戴定忠等.黄河位山枢纽上下游何道演变及东平湖水库淤积观测资料分析报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有关单位,山东位山枢纽和东平湖水库泥沙研究工作组,1960

11 杜国翰,戴定忠等.黄河三盛公枢纽实例资料分析”(1961、1962)报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及有关单位,1963

12 穆哈密多夫А.M..中亚细亚河流引水枢纽的泥沙冲洗理论和经验.泥沙研究,1959,4(3)

13 达乃利亚Н.ф.具有两侧排沙廊道的正向引水口.水工技术与土壤改良,1953,6(俄文)

14 水电部亚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印度式渠首布置及其引水防沙结构的水力计算.1962,12

15 阿尔图宁C.T..引水口上的河床整治.莫斯科:国家农业文献出版社,1950(俄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