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的污染与控制方法

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的污染与控制方法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的含量及存在的种类,又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加工技术水平和卫生管理状况。因此,前些年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污染是较为普遍的不良现象,而且未引起从业者及国内消费者的充分重视。近几年中,主要茶叶进口国对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要求日趋严格,我国民众对食品卫生意识也在逐渐加强,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检测逐渐成为各类茶叶必检项目。控制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等污染,必须严把原料茶关。

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的污染与控制方法

近年,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逐渐在茶叶行业获得重视,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茶叶进口国(尤其是欧盟、美国、日本等)纷纷提高非关税技术壁垒,对茶叶中微生物与非茶类夹杂物提出了近乎苛刻的卫生要求。我国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有六七万家之多,从事茶叶运输、销售及茶叶资源深加工的中小企业更是难以统计。我国茶叶生产企业特征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缺乏、设施简陋、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等突出问题。然而,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的含量及存在的种类,又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加工技术水平和卫生管理状况。因此,前些年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污染是较为普遍的不良现象,而且未引起从业者及国内消费者的充分重视。随着世界上各茶叶进口国纷纷对非茶类夹杂物标准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后,这类污染物逐渐引起了生产企业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目前其污染状况也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观。

非茶类夹杂物大都是在茶叶采收、加工包装和贮藏过程的无意识带入,这与食品安全中的非法添加物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非茶夹杂物所揭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食品安全中的卫生意识问题,以及从业者、管理者和卫生监督者,对茶叶生产过程中卫生状况的重视程度。一般情况下,非茶类夹杂物只是会偶尔出现在茶叶中,且含量很少,对饮茶安全并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当然不能包括一些恶性的非茶夹杂物),但这类污染物对茶叶感官影响及品质提升是显著的减分项,同时也反映了茶叶生产企业整体的卫生状况不佳,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较差等企业基本情况。近几年中,主要茶叶进口国对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要求日趋严格,我国民众对食品卫生意识也在逐渐加强,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检测逐渐成为各类茶叶必检项目。

根据相关学者和从业人员,对茶叶生产销售中存在的非茶类夹杂物进行归纳总结,在我国茶叶产品中非茶类夹杂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毛发类 如人、鸟类和其他动物的毛发。

(2)昆虫类 如苍蝇、蚊子、蟑螂和其他飞虫的尸体等。

(3)金属碎屑类 如铁钉、螺丝、铁线、铁锈等。

(4)其他类 如烟头、玻璃碎片、塑料片、沙子、小石块、煤块、骨屑、竹屑、杂草和树叶等。

在以上非茶类夹杂物中,毛发类、昆虫类尸体、烟头等为恶性非茶类夹杂物,这类夹杂物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感官上极度的不悦,同时还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一定威胁,也会给企业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茶叶产品的加工、包装及贮藏过程中应杜绝此类杂物的混入。

对毛茶初制加工来说原料即是茶叶鲜叶,对精制加工而言原料即是指毛茶。在原料采集或毛茶收购过程中,由于茶农卫生意识缺乏或采茶期工作量大,难以做到事无巨细,在鲜叶采摘过程中可能会不小心混入杂草、昆虫(包括昆虫尸体)或泥沙等。此外,在茶叶采集与鲜叶收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偶然事故(比如盛装器具或运输车侧翻)导致鲜叶翻洒后没有采取人工充分挑拣等有效善后处理措施等,也是导致非茶类夹杂污染物的可能原因。

加工场所卫生状况不良、卫生设施故障和管理不善,以及非预期性的气候条件(如台风、山洪暴发等恶劣气象条件)等原因,从外界环境中将非茶类夹杂物带入加工场所,导致的杂质异物混入。统计表明,大量的沙石、煤块(渣)、毛发、动物粪便、动物尸骨、其他植物叶片、稻谷、种子类、玻璃碎片等,大多是毛茶不良加工环境中混入。例如,红茶的萎凋工序和乌龙茶的晒青工序,会因地面上的各类杂质清除不净而混入。再如,在茶叶原料加工车间、贮存仓库,因管理不善发生了老鼠、飞虫等鼠害与虫害而造成的污染等。(www.xing528.com)

因设备的维护不力、使用不当,或设备卫生状况不良,长久使用的加工设备没有及时清理、清洗与消毒,造成加工过程中混入异物污染在茶叶制品中,如杀青、烘焙时易混入锈片、螺丝或油污等。老旧加工设备长久没有更换或及时有效的维护,造成的碎片污染难以避免。如加工设备中的竹及木制工具长年累月使用产生的腐坏,金属设备出现腐锈,由此所产生的竹屑、木屑和铁锈等污染异物。

从事茶叶加工人员卫生意识缺乏,违规或操作不当,造成杂质异物的混入。例如因操作人员随意丢弃而混入打火机、手表链、烟头等;在杀青、烘焙、装箱工序,因操作不当而混入煤渣、石块、竹屑、纸片等异物。操作人员作业时没有身着工作服帽,混入的毛发、指甲等恶性异物。

茶叶原料来源于千家万户,茶叶生产厂家的加工技术水平和设备、环境条件良莠不齐,在茶叶加工中混入非茶类夹杂物难以完全避免。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防控效果,是茶叶加工企业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综合国内多位学者、生产管理实践者和食品安全管理者的经验与论著来看,茶叶生产企业应着重从企业生产要素和非茶类夹杂物的混入途径,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

作业人员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卫生保健与健康意识的培养,是切实执行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规程,保证产品的卫生质量的先决条件。清洁生产意识及作业人员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高质量产品的基本保证,也是决定性因素。因此,生产与销售企业及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应有强烈的卫生质量安全意识,制定切实有效的卫生管理制度,建立可以有效监督作业人员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范长效机制,杜绝人为原因造成的非茶类夹杂物二次污染。生产企业应该将新进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卫生习惯岗前培训,以及定期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的必修课予以制度化,并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切实增强人员的卫生技能、意识和责任感。

茶叶原料(鲜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到场所、设备等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影响,造成非茶类夹杂物混入情况时常发生,可能对茶叶最终产品卫生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控制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等污染,必须严把原料茶关。严把茶叶原料收购关,才能简化去杂工序,减少投入,保证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供货商对茶农的原料收购,以及加工企业对供货商的资质均需要进行严格筛选,包括对供货商的厂房设备的卫生状况、人员素质、质量管理水平及原料产地等方面进行认真考查与全面评价,以确保其提供的产品符合相关卫生标准要求。原料进厂验收应严格按照原料茶的标准要求进行,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正常的质量控制程序。大批量的原料,应按具体规定程序对进厂原料进行抽样检验,发现偏差应扩大抽样范围和批次,加以复验,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应报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处理。整体做到,每批进厂原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非茶类夹杂物检验,并把检验结果通知生产部门,以便其制定相应的去杂措施。

经多年的统计分析,发现毛茶加工是杂质异物混入最严重的阶段,不良的毛茶加工环境是导致杂质异物混入的首要因素。毛茶加工场所的选址应不易受到气象条件等偶然因素影响,周围环境设施应有利于环境卫生的保持。在茶叶精制加工过程中,能保持加工场所的整洁和密封条件,严防动物飞虫的混入和建筑物损坏混入,如老鼠、蟑螂、苍蝇等和墙壁天花板破损坠入等。加工场所的环境卫生及其相配套的基础设备必须经常检查,及时修补,必要时应配置灭蝇、灭蚊和防鼠设施,对灭蝇、灭蚊和灭鼠后的环境进行及时清理和通风,预防不良气味的产生影响茶叶品质。一旦发生内部的虫害和外部侵入的虫害或异物,应及时研究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消除,并对处理后的加工环境进行有效维护。

加工设备可以剔除茶叶中的非茶类夹杂物,但也可能产生异物杂质,必须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卫生清理,按操作规程正确合理使用设备。在保证设备性能发挥的同时,需掌握设备的正确拆卸和组装方法,清楚设备各部件功能,这样才能做到及早发现设备故障和损伤,及时维修,以免由于故障或损伤产生的废油、部件脱落,造成茶叶污染和杂质异物混入。对用油部位、运转的传送带和紧固部位应定时进行检查,防止泄漏、松动、脱落磨损而混入茶叶。根据非茶类夹杂物的种类、物理特性,合理配置取杂设备,改进去杂工艺流程,引进新型的去杂设备,提高去除非茶类夹杂质异物技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拣剔方案,保证产品卫生要求。如:采用风选设备去除轻质杂物如草片、塑料碎片等,重质杂物如铁类、石子、煤块等,采用磁铁装置去除金属杂物等。

不同批次的原料,所含非茶类杂质异物的种类和数量并不相同;根据进厂验收结果,结合原料的来源和产地情况,按照成品茶卫生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拣剔工艺。依据检测结果,所含杂物的物理特性,调整去杂设备和手段,加强在线半成品的抽样检验,适时调整工序流程,直至产品符合成品茶卫生质量要求。良好操作规范(GMP)既可确保有效地剔除茶叶中已混入的非茶类夹杂物,又可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同茶叶微生物安全类似,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对茶叶加工过程中各步骤,进行非茶类夹杂物的污染关键环节与控制措施进行分析,设置非茶类夹杂物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从生产工序的关键环节入手,提高非茶异物污染控制效率。操作人员明确各去杂工序的关键控制点,并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作业,如对投料工序和包装工序,操作员应严密防范杂质异物混入,严格按操作规范中规定的动作要领,来确保拣剔杂质异物的效率和提高成品合格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