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挑战:为传统染织产品注入潮流元素

挑战:为传统染织产品注入潮流元素

时间:2023-06-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工艺在手工作坊中进行,用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染色,并通过加入媒染剂和控制染色时间,得到不同色相和明度的色彩。还有一种色名是根据物体来命名的,如栗壳、驼绒、虾子色等,则根据色彩将其划入相应的色系。在中国传统织物纹样或刺绣配色时,经常遇到三蓝、二蓝之说。这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配色方法,也可用其他色彩的同色相不同明度组合,但以蓝色用得最普遍,常被称为“三蓝”。

挑战:为传统染织产品注入潮流元素

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工艺在手工作坊中进行,用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染色,并通过加入媒染剂和控制染色时间,得到不同色相明度的色彩。与这种染色工艺相对应,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命名系统,以及织物的配色原则。大部分染料是植物染料,因此在日本也被称为“草木染”。18世纪西方国家发明了合成染料,于19世纪晚期传入中国,之后植物染料及染色方法逐渐被淘汰,但在广大乡村地区和手工作坊,仍然沿用着传统的染色方法。中国人对色彩的偏好,体现了其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与审美爱好,也与长期以来中国人采用的植物染料染色方法有关。

1.清代色名

清代染色以江浙、四川等染织业发达地区最为繁盛。清中期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扬州城的戴家染坊所染的各种色谱[25]晚清卫杰在《蚕桑萃编》的 “染政”一节摘录了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彰施”一章的相关文字,包括染 料、染色方法和染成的色彩,说明植物染料制备及染色法在晚清依然沿用,并提到了当时的各种色名。成书于嘉庆道光年间的《布经》则记录了东南地区的棉布织物及生产工艺,其中也有丰富的色名,作者可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染织匠师。此外,近代小说笔记、地方文献中提到服饰和织物时,往往带有纹样、色彩和品种名。如一份光绪六年(1880)杭州产线绉的资料,记录了各种色彩纹样,有大红梅蝶、脂青梅蝶、脂青梅兰、三蓝云鹤、三蓝八吉地、脂青鹤桃、三蓝福桃、二蓝福寿、库灰锦琴、三蓝云蝶、大红梅菊、二蓝龙光等十二种。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纹样题材,如梅蝶、云鹤、福寿、锦琴等,还可以看到常用色彩,如大红、脂青、三蓝、二蓝、库灰等色名。《蚕桑萃编》中的色名引自《天工开物》,《扬州画舫录》和《布经》成书于清中晚期,考虑到染色工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应该可以反映近代合成染料传入以前的织物色谱。现将这三本书中的色名摘出来,再与其他文献资料对照(表6-2)。为了方便起见,将其分为红色系、绿色系、黄色系、青色系、蓝色系、紫色系、褐色系和白色系八类,是根据原色名区别的,与实际呈现的色彩是有差别的,如白色系中的“月白”,其实应该是一种极浅的蓝色。还有一种色名是根据物体来命名的,如栗壳、驼绒、虾子色等,则根据色彩将其划入相应的色系。

表6-2 清代文献记载中的色名

资料来源:(1)(清)卫杰:《蚕桑萃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2)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布经要览二卷》,清汪裕芒钞本。

2.传统配色方法

我国传统配色方法,尽管总体上比较鲜艳,但艳而不俗,在色彩搭配上具有极高的水准。特别是宫廷女装,或提花,或妆花缂丝,或刺绣,都能达到华丽而又典雅的效果,值得今人好好体会总结。其中经常用到的配色方法如下:

(1)同色相搭配——以三蓝(图6-20)为例。在中国传统织物纹样或刺绣配色时,经常遇到三蓝、二蓝之说。所谓三蓝、二蓝,指的是从深到浅同一种色相但不同明度的蓝色同时运用,一般以刺绣为多,缂丝次之,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这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配色方法,也可用其他色彩的同色相不同明度组合,但以蓝色用得最普遍,常被称为“三蓝”。《雪宦绣谱》在谈到三蓝绣时说:“若普通品之用全三蓝者,由三四色至十余色,于蓝之中分深浅浓淡之差,可与和者惟黑白两色。绣之粗者,但三四色,用齐针已足。渐精则色渐多,须用齐针、单套针二法。”[26]苏绣是近代商品绣中最精美的,从沈寿的话来看,普通绣品只要用到三四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即可,且针法单一,而精品采用的蓝色则可多达十余种,针法也更丰富。因此,三蓝不是仅指三种蓝,而是若干种。用黑白两色相和,是因为可以将这两色视为极深的和极浅的蓝。三蓝配色法在近代传统服饰上被大量使用,龙袍和朝服下摆装饰的纹样——江崖海水,通常用三蓝配色刺绣或缂丝。晚清女服上的纹样也大量使用三蓝色配色法,与民间蓝印花布和青花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中国特色。

图6-20 晚清三蓝绣纹样配色

(2)不同色相搭配——以闪色为例。在清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大量被称为“闪色”的配色方法,如大红闪豆绿、大红闪月白、大红闪石青、石青闪月白、蓝闪紫等。因为当光照射在纤维上时,在纤维与空气的界面处会发生反射、折射、吸收和透射现象。反射光线主要决定纤维的光泽,透射光线主要决定纤维的透明度。当我们从不同方向观察织物时,就会看到由于经纬纱色彩的不同而产生闪色效应。这种方法主要用在提花织物上,经线用一种颜色,纬线则用另一种对比强烈的色彩,通过经纬交织,在织物上呈现花地异色的效果。蚕丝纤维光泽较好,其中缎织物表面组织点少,闪色效果最好,故双色缎亦有“闪缎”(图6-21)之称。闪缎早在明代就已流行,记载明代贪官严嵩抄家之物品的《天水冰山录》中就有很多闪色织物,清代传世实物中也能见到很多。闪缎大多以花卉为纹样,如牡丹莲花等,如除双色外再加入一组金线织花心,则被称为金心闪缎,清代《诸物源流》就有这样的记载。实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红地绿勾莲纹闪缎,黄纸腰封上写有“金心莲花大红闪品绿闪缎一匹”的字样,织物分析为经纬异色,组织为正反八枚缎地,莲花花心用金线缂织。[27]《蚕桑萃编》记19世纪末贡缎样式,有罗纹缎、金丝缎、大云缎、阴阳缎、鸳鸯缎、闪缎、锦缎等名,并称“如将所提之花分为二色三色,即为闪缎、锦缎”[28]。可见,卫杰也是把花地两色、带闪色效果的花缎称为“闪缎”的。(www.xing528.com)

(3)柔和色彩的过渡——色晕。在一些华丽的锦缎与刺绣中,如纹样采用红、绿、蓝等明度较高的色彩进行组合,为柔和色彩效果,多会用浅红、浅绿、浅蓝等色进行色晕,再增加白色的调和,使色彩层次更为丰富,达到艳而不俗、优美动人的效果(图6-22、图6-23)。

图6-21 百蝶纹闪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6-22 晚清云锦晕色配色

图6-23 晚清刺绣晕色配色

在晚清织物中,色彩最富丽、配色最复杂的当属云锦中的妆花品种,而它“之所以能够获得浓而不重、艳而不俗、对比而不刺激的庄重典丽效果,是由于它巧妙地运用了‘色晕’的装饰方法和‘片金绞边’‘大白相间’对比调和的表现”[29]。所谓“色晕”,就是将织物上的花样,用深浅不同的色调,分层次有节奏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减弱了地部和花部,或花与花之间色彩对比的强度,同时也增添了色彩的节奏与韵律,上述“三蓝”其实就是一种色晕。“片金绞边”是强调,让花纹更为突出;“大白相间”是调和,使色彩得以统一。具体配置时,根据花纹块面的大小和整体配色的需要,有三晕色、两晕色之说,即分别形成三段或两段层次的色阶。色晕的运用,也有两种方法:里深外浅的叫“正晕”,如最里层为大红,中间层为浅红,最外层为粉红;反过来外深里浅的叫“反晕”,大部分配色以正晕为主,而以反晕略加配衬。色晕的搭配也有很多手法,云锦艺人们同样以口诀传之。徐仲杰先生在调查云锦工艺时,对此做过记录:

两晕配色:深红配浅红,葵黄配绿色,玉白配蓝色,古铜配紫色,羽灰配蓝色……

三晕配色: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藕荷、青莲配紫酱,玉白、古月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银灰、瓦灰配鸽灰,枣酱、葡灰配古铜,深、浅古铜配藏驼……[30]

总之,染色与色彩搭配是一门让织物变得缤纷多彩的神奇手艺,染出的色彩,与天地万象、春夏秋冬大自然各种色彩呼应。《蚕蚕萃编》的作者卫杰总结说:“染色不善,则浅而暗,枯而劣。染色善者,则深而明,泽而美。”[31]这也是中国人对色彩之美的传统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