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注释排版,提升版面美观?

如何优化注释排版,提升版面美观?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正文中的字、词、名或内容、引文等所作的必要解释和说明,称为“注释”。在图书排版中,注释排版往往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释排版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版面的美观。这种注释排版时,应压缩正文的版心宽度,以留出一定的空位排注文。眉批眉批又称“眉头注”,多见于竖排本古籍图书,是将前人的批语、注释排在眉头,所以有这个名称。由于原稿版面与图书版面差别较大,注码的序号应由排版人员按版面编排。

如何优化注释排版,提升版面美观?

对正文中的字、词、名或内容、引文等所作的必要解释和说明,称为“注释”。在图书排版中,注释排版往往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释排版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版面的美观。

1.注释的形式 注释一般由注文、注码、注线构成。图书的种类、风格、注释条目的数量及注文的多少不同,注释的形式也不相同。但一本书的注释形式必须一致。

(1)随文注 又称“夹注”。就是在需要注释的正文文字后面,紧接着排注文。其特点是注随文走,便于阅读对照。

(2)呼应注 在正文中需要注释处用注码表示,而将注文集中排在版面某一位置,正文中的注释符号和注文前的符号必须相同,所以叫“呼应注”。呼应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段后注。段后注又称“段末注”。其注文排在本段正文的下面,注文和正文间不加线。这种排法十分适宜于每段正文中都有较多内容需要作解释或说明的古文今译图书。无论横排版式,还是竖排版式,都可使用这种注释形式。其优点是可以避免“页下”或“页边”空位不敷注文排列,其缺点是阅读正文时有不连贯感。

脚注。脚注又称“版下注”、“页末注”。其注文集中排在该版面的下部,注文与正文间一般用注线隔开,它的序号以版面为单元编号。因其与所需注正文内容处同一个版面,故检阅相对也较方便。因此,大部分图书都用脚注排注释。

③篇后注(篇末注)。注文集中排在一篇文章的末尾,序号以篇为单元编号。“篇后注”一般用于“文集类”作品居多。因其本身系若干篇专题文章汇集而成,采用“篇后”设注的方法,与各篇格局相宜。各篇注文虽各随其正文,但全书注文格式应统一。与“篇后注”相类似的还有“编后注”或“章后注”等。这种注释形式的优点是,注文集中,不影响各版面的布局,缺点是对照查阅不便。

④书后注(书末注)。注文排在一本书正文的后面。排版时可接正文后排,也可另面起排。注文前一般应排“注释”字样,序号要以全书为单元编号。“书后注”一般用于注文相对不多的图书。特点是不受版面正文的牵制,较长的、说明性、补充性的注文可有充分的排版余地,缺点也是对照查阅不便。

⑤版边注。注文排在版边。这种注释排版时,应压缩正文的版心宽度,以留出一定的空位排注文。注文可根据版面设计的要求,排在翻口一边或订口一边,或一律排在右边。

(3)眉批 眉批又称“眉头注”,多见于竖排本古籍图书,是将前人的批语、注释排在眉头(版心上方),所以有这个名称。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称“参考资料”,是编著稿在写作过程中取材的不可缺少的、可参照使用的有关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多见于论文科技图书,它所占的篇幅不多,但很重要。其作用之一是说明作者所参照使用的资料的依据、出处、来源和范围,表明作者对前人劳动的尊重;二是向读者推荐可供进一步研究与该稿有密切关联的参考资料。参考文献的内容包括摘引的文章、作者姓名、年份和出处等,可看作注文的一种。参考文献以集中排在篇、章的末尾为多,字号一般小于或等于正文主体文字字号。

2.注线的格式 在正文与注文之间,有的要排一根线,起分界的作用,这根线习称“注线”。脚注因其处在页下,所以与正文末行之间必须加设注线。篇后注、章后注也可用注线。注线以用正线居多,少数用反线或曲线。注线的长度,一般以正文行长的1/4为宜,也有用通栏的。注线通常顶格排,也有不顶格排,与注文左齐排。

因为注文都用比正文主体文字小的字号排,注线与正文间的空距应等于或略大于正文主体文字间的行距;注线与注文间的空距要小于正文主体文字间的行距,但大于注文间的行距。由于版面上要用两种字号,注文的行数有多有少,所以注线上下的空距不可能一致,需要根据注文行数多少,适当调整,灵活运用。

3.注码的格式 除夹注以外,其他的注释必须要与正文中需要解释之处保持明晰的对应,以方便读者对照查阅。为此,在注释首部和正文中的对应之处,要设置一定的标记符号。这种标记符号称为“注码”。在注文很少的情况下,不用数字而用“〔注〕”、星花“*”或剑号“†”。同一面上有两条注文时,用单星花和双星花“**”或用单剑号和双剑号“††”。一般三条以上注文时,均注以数字。如标题或作者需加注释的,绝大多数用星花“*”,并以排在该标题页末的居多。

数字注码的形式很多,有的用“注一”、“注二”;有的书注释多,用[1]、[102];一般都用①、②、①、②、㊀、㊁等圈码。竖排书中也有用对开扁码,上下均加:imgimg,如:imgimg等,横排书中也有采用(1)、(2)等的。但全书的注码形式必须统一。当表格中的内容有必要加注释时,注码一般以用星花或上角码者为多,注文就接排在表格的下面,亦称“表注”。

汉文注码排在正文中,要用小一些的字号,应与注文字号相同。为了表示它不是正文的一部分,一般不排在字行居中。如下例: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注五)

在这里,“(注五)”用六号字,齐字行的下脚。

当用其他注码如[1]、①、①、㊀以及“*”和“†”等时,与上例相反,一般用小号字排在有关正文后的右上角(“上标”形式)。如下例:

“无破坏即无新建设,大致是的:但有破坏却未必即有新建设。”——“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

注码在正文中时,除对名词作解释时紧排在名词后面外,在横排书中,一般都排在整句或短句标点的后面;在竖排书中,则一般排在行的右侧标点之上。

注码排在注释中时,顶版口或缩2个字排在注文前,应与注文之间加半个空。

由于原稿版面与图书版面差别较大,注码的序号应由排版人员按版面编排。

4.注文的格式 注文无论何种形式,均计入版心,并有一定的格式。其原则一是检阅方便,二是版面结构合理,三是与正文主体文字的大小及排列上有所区别。注文均用比正文主体文字较小的字号排,行距也要小于正文主体文字的行距,一般为注文字高的1/2。

(1)夹注的格式 这种注文早在我国的刻本书中已经采用。现在,模仿雕刻版式的一些图书中还能看到此类“夹注”。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就是其中一例。这种“夹注”的形式,将注文用小号文字、双行,夹排在正文主体文字间。但竖排版式中的“夹注”,正文主体文字用字必须号数较大,否则无法适应双行注文小字的夹排。现行的“夹排”形式,无论竖排还是横排,即使注文字号较小,一般也都采用单行的形式。而横排版式中,当这种“夹排”形式用于注明引文资料的出处、解释性或说明性文字时,在这部分内容前后加括号或用其他字体加以区别。这样实际上已演化为正文内容,不属注文范畴

当引用马、恩、列、斯语录时,要在语录后边注明书名、卷数、版本、页数。例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10页)

(2)脚注的格式 脚注是把在正文夹排中不宜过长的注文移到版心的“地脚”处而得名。脚注的注文用比主体文字小的字排,行距小于正文主体文字行距,并根据注文所占版面的大小作适当调整,使版心尺寸全书一致。注文转行有“齐肩”和“顶格”两种。第一行顶格或缩进2个字,第二行与第一行注文的第一个字排齐,这种排法,习称转行“齐肩”。也有第一行缩进2个字而第二行顶格排的,这种排法,习称转行“顶格”,也可称为“齐头排”。这两种排法注码排列清晰、齐整(见图2-14)。

图2-14 脚注的格式

脚注在竖排版式中被称作“页后注”(“页边注”),因其注文的位置从横排版式的“页下”移到了竖排版式的“页边”。竖排版式的注文有几种处理方法,一种是把注文一律移到版心左边,这种方法遇到有较长注文时,需作转面处理,不仅操作麻烦,阅读也不便;另一种是除第一面外其余注文均排在单码面版心左侧,双单两面的注文均可排在一边,既不碍检阅,又有较大余地;再一种是仅把另面起排的每部分内容的题解均设在双码面版心左侧,其他注文则排在靠订口处,这样,即使注解内容较长,也不至于影响起排面的主体文字。

脚注不但要求注码编号按每面单独计数,由排版人员自行编列,并且还要求每一面上的有关注文,在原则上都应该排在同一面的地脚或后面。然而,实际操作不可能完全做到,还需要移行调节。有时,正文排到这面的最后一行时遇到注文,也有时下面的空位无法容纳本页注文的全部内容。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种方法是增加一行或缩短一行,即增加一行正文或加大该页的行距,将有注码的一行正文延伸到下一面去。另一种方法是将有注码的一行正文向上缩去,以便让出一行来排注文。在一面上无法伸缩时,有必要在前几面中设法调剂。如果注文较长,增加一行仍不够,那么最少要能缩出一行,使注文的第一行能排在注码所在的同一面上,而将多余的注文转到下一面去。如果注文文字极长,在一面上无法排完,可以分面连续排,但各面所占行数,必须匀称。当将上一面部分注文转到下一面时,如果在下一面上也有注文。下一面注文的注码要接上一面的注码续编。

(3)段后注和篇后注(书后注)的格式 段后注多用于需注之处较多的图书,如古籍类图书。段后注需要另段起排,采用比主体文字小的字或与主体文字相区别的字体,还需在注文与主体文字对应处各用一定样式的注码表明对应关系。(www.xing528.com)

在注释很多,注文很长,特别是注释集中在篇、章的末尾等少数情况下,可采用篇后注。当注文排在篇末或章末时,注码用连续的序数,注文字号也应小于正文字号。如注码序数超过100,不宜使用圈码的,可采用“拼合码”的注码。所谓“拼合码”,即将数码与前后两个方括号或六角括号拼合,如:[102]、【102】、〔102〕等。使用“拼合码”时,必须注意注文中的“拼合码”与正文中的“拼合码”统一样式。

(4)眉批排版 眉批多用于重版竖排的古籍书。眉批用字一般比正文主体文字的字号小1—2号,同正文一样竖排。每行多为4个字(眉批字多时,也可加长每行字数)。眉批的各行之间可不专设行距,利用字身的自然间隔即可。眉批与正文主体文字之间,应该留至少1字的间空(见图2-15)。

图2-15 眉批的排法

眉批排版时,应先排好正文版面,再排眉批文字,各条眉批,应对准正文相应的字行。

排有眉批的版面,版心高要比一般图书的版心高少几行,这样可加大天头用于排眉批。

5.文后参考文献表著录项目与格式 参考文献表一般集中排在篇、章的末尾,因此属于正文后的辅文。参考文献表常用顺序编码制组织。其排版格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考文献”4个字为标题字,一般用黑体字排。若居中排,32开本字距为1个字,16开本字距为2个字;若齐左排,距左版口2个字,字间不加空,字后加“:”号。

(2)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如:[1]、[2]……

正文中应标明相应文献序号,用小号字排在该引文右上角,如:“×××”[1]。正文中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1,2]。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如:“×××”[1,3,5~8]。正文中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如:“×××”[1]354

(3)文献的字号一般均小于或等于正文主体文字。

(4)文献表的序号缩进版心2个字,在序号与著录项目之间空半个字,通栏排时,转行与上文第一个字齐肩排。双栏排时,转行顶格排。

(5)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规定了文后参考文献设必备项目与选择项目。凡是标注“任选”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均为必备项目。现将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以及电子文献的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做简要介绍。

①专著: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其他责任者(任选).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②专著中析出的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任选)//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③连续出版物: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④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⑤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联机文献必备,其他电子文献任选).获取和访问路径(联机文献必备)。

⑥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必备,其他文献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6)著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不超过3个时,全部照录,并以逗号相隔。超过3个时,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

(7)版本第1版不著录,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版本用阿拉伯数字、序数缩写形式或其他标志表示。古籍的版本可著录“写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

(8)参考文献使用下列规定的标志符号:

. 用于题名项、析出文献题名项、题名、其他责任者、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连续出版物的“卷、期、年、月或其他标志”项、版本项、出版项、出处项、专利文献的“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项、获取和访问路径前。每一条参考文献的结尾可用“.”号。

: 用于其他题名信息、出版者、引文页码、析出文献的页码、专利国别前。

, 用于同一著作方式的责任者、“等”或“译”字样、出版年、期刊年卷期标志中的年或卷号、专利号、科技报告号前。

; 用于期刊后续的年卷期标志与页码以及同一责任者的合订题名前。

// 用于专著中的析出文献的出处项前。

()用于期刊年卷期标志中的期号、报纸的版次、电子文献更新或修改日期以及非公元纪年。

[]用于文献序号、文献类型标志、电子文献的引用日期以及自拟的信息。

/用于合期的期号间以及文献载体标志前。

-用于起讫序号和起讫页码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