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探讨纺织品成分分析:任务1-5

深入探讨纺织品成分分析:任务1-5

时间:2023-06-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前一学习任务中也已标明应依据GB 5296.4-2012中的规定,对纺织品和服装应正确标注其纤维成分含量。其中,FZ/T 01057.1~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系列标准是纤维定性分析,GB/T 2910.X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系列标准是定量分析。在这一学习任务中主要对纺织品的预处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新型的纤维分析技术做相应介绍。在纺织品成分定性中,一般仅用一种方法鉴别纤维较为困难,常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综合分析判断。

深入探讨纺织品成分分析:任务1-5

纺织品的纤维成分含量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消费者正确使用、护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一学习任务中也已标明应依据GB 5296.4-2012中的规定,对纺织品和服装应正确标注其纤维成分含量。因此在生产和产品质量控制过程中,正确分析纤维成分含量十分重要。对于这一分析一般有三个过程:产品的预处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中,FZ/T 01057.1~7-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系列标准是纤维定性分析,GB/T 2910.X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系列标准是定量分析。

在这一学习任务中主要对纺织品的预处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新型的纤维分析技术做相应介绍。

一、纺织品定性分析

对纺织品进行定性分析,也即对其所用纤维进行鉴别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考证未知纤维的结构形态、组成元素及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再据此来判断所用纤维的种类。

(一)试样的预处理

当试样上附着的整理剂、涂层、染料等物质可能掩盖纤维的特征、干扰鉴别结果的准确性时,应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方法将其除去,但要求这种处理方法和所使用的溶剂不得损伤纤维或使纤维的性质有任何改变。

(二)纤维鉴别的一般性程序

先采用显微镜法将待测纤维进行大致分类。其中天然纤维素纤维(如棉、麻等)、部分再生纤维素纤维(如黏胶纤维等)、动物纤维(如羊毛、羊绒、蚕丝等)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用显微镜法即可鉴别。合成纤维、部分人造纤维(如莫代尔、莱赛尔等)经显微镜初步鉴别后,再采用燃烧法、溶解法等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认后最终确定待测纤维的种类。

(三)纤维种类鉴别的常规方法

常用的纤维种类鉴别方法有:燃烧法、显微镜法、溶解法、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熔点法、密度梯度法、红外光谱法和双折射率法等。在纺织品成分定性中,一般仅用一种方法鉴别纤维较为困难,常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综合分析判断。

1.手感目测法

手感目测法是一种利用人的感官来鉴别纤维种类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呈散纤维状态的纺织原料,也使用于部分织物所用纤维种类的初步鉴别。通过手感目测,一般可以鉴别织物中是否有弹性纤维、金属纤维、短纤维或长丝。

散纤维状态的纺织原料鉴别一般方法。通过手感目测,依据纤维的长短、粗硬、卷曲、光泽、弹性等特征来鉴别纤维。常规纤维的感官指标有以下特征:

(1)棉纤维苎麻纤维和其他麻类的工艺纤维、毛纤维均短而细,常附有各种杂质和疵点。

(2)麻纤维手感较粗硬。

(3)羊毛纤维卷曲而富有弹性。

(4)蚕丝是长丝,长而纤细,具有特殊光泽。

(5)化学纤维中只有黏胶纤维的干、湿状态强力差异大。

(6)氨纶丝具有非常大的弹性,在室温下它的长度拉伸至五倍以上。

2.燃烧法

将纺织品试样中的纱线退捻呈松散束状,用镊子夹住缓慢靠近火焰,观察纤维束有无收缩和熔融现象;再移入火焰中,使其充分燃烧,观察纤维在火焰中的燃烧情况,如燃烧的难易程度、火焰的大小、颜色、是否冒烟、烟雾浓度和颜色以及燃烧时的气味等;最后离开火焰,观察是否继续燃烧以及燃烧后残留物的状态。常规纤维的燃烧特征见附表1。

3.显微镜法

利用100~500倍显微镜观察纤维的纵向和横截面形态特征,判断试样中的纤维是一种还是多种,对照纤维的标准照片和形态描述来鉴别未知纤维的类别。这种方法简单,可区分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观察混纺纱线的横截面,既可粗知混纺纤维的种类数,又能在混纺纤维截面形态差异较大时,由根数大致判断混纺比。为了能较准确地判断试样中的纤维种类,还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试剂对微量纤维的膨润、溶解作用,这种方法又称显微镜化学试验法。常规纤维的横截面、纵面形态特征见附表2和附表3。

4.溶解法

溶解法是指利用不同化学试剂对试样中少量纤维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的溶解特性来定性鉴别纤维种类的试验方法。各纤维的化学溶解性能见附录表4。

(四)纤维种类鉴别的新型方法

1.含氯含氮呈色反应法

取干净的铜丝,用细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层,用烧热的铜丝接触纤维后,再移至火焰的氧化焰中,如呈绿色,则表示该纤维含氯,由此可检出氯乙烯、聚偏氯乙烯等含氯纤维。

试管中放少量切碎的纤维,并用适量碳酸钠覆盖,加热产生气体,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若变为蓝色,则表示该纤维含氮,由此可检出聚丙烯腈、聚酰胺、丝毛等含氮纤维。部分含氯含氮纤维的呈色反应见表1-4。

表1-4 部分含氯含氮纤维的呈色反应

注√—有,×—无。

2.熔点法

熔点是根据纤维的熔融特性,用附有加热装置的偏光显微镜或熔点显微镜,控制升温速率(3~4℃/min),观察两片玻璃片之间的微量纤维的变化,直至偏光消失或纤维消失,测定此时的温度即为纤维的熔点,或用熔点仪自动测定纤维的熔点。不同纤维的熔点不同,见表1-5。由此可鉴别纤维的种类。

表1-5 各种合成纤维的熔点

3.密度梯度法

各种纤维的密度不同,根据所测定的未知纤维密度并将其与已知纤维密度对比,来鉴别未知纤维的类别。将两种密度不同而能互相混溶的液体,经过混合然后按一定流速连续注入梯度管内,由于液体分子的扩散作用,液体最终形成一个密度自上而下递增并呈连续性分布的梯度密度液柱。用标准密度玻璃小球标定液柱的密度梯度,并作出小球密度—液柱高度的关系曲线。随后将被测纤维小球投入密度梯度管内,待其平衡静止后,根据其所在高度查密度—高度曲线图即可求得纤维的密度,见表1-6。

4.红外光光谱法

由于各种纤维分子中原子基团和化学键不同,其振动(转动)能级差都有特定的数值,只有当入射红外光的能量与其振动(转动)能级差相同时,该波数的红外光才能被吸收,并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转动)能,使分子由较低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因此各种纤维对红外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以波数或波长为横坐标,以吸收率或透光率纵坐标,借助仪器作图,即可得到某种纤维试样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光谱中每个特征吸收谱带给出分子中相应基团和化学键的存在信息,因而不同纤维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图。根据上述原理,将未知纤维与已知纤维的红外谱图比较,便可鉴别纤维的种类。

表1-6 常用纺织纤维密度[(25±0.5)℃]

5.双折射率测定法

用偏光显微镜(400~500倍)观察浸油中的单根纤维,依据贝克线变化,调换不同折射率的浸油,直至贝克线不见为止,此时所测纤维的折射率与浸油的折射率相等。由于纤维具有双折射性质,故可分别测得平面偏光振动方向的平行于纤维长轴方向的折射率和垂直于纤维长轴方向的折射率。根据不同纤维的不同双折射率,可定性鉴别棉、麻、丝、毛和化学纤维。

(五)各种鉴别方法的比较

纺织纤维的品种繁多,鉴别的方法有多种。在鉴别纤维时,应根据具体条件选用合适的鉴别方法,其选择的原则是由简到繁,范围由小到大,必要时可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来做最后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对纤维进行鉴别。将纤维种类鉴别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如下,具体见表1-7。

表1-7 各种鉴别方法的比较

练一练:可以尝试取一块织物采用有条件进行的方法予以定性鉴别,再与其使用说明中的纤维成分标注进行比对。

二、纺织品定量分析

通过定性分析,确定纺织品成分之后,需要进一步对所用纤维进行定量。在定量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两种,化学分析方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纤维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方法获得产品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具体见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系列国家标准。

(一)化学溶解法

1.试样的预处理

纺织品上的非纤维性物质有的是天然伴生物,也有的是在纺织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助剂(如润滑剂、浆料、染料、树脂或整理剂等,但不包括黄麻油)。这些非纤维物质,在使用溶解法定量过程中会部分或全部溶解,在手工分离法中可能无法按比例分离,在显微镜法中可能影响纤维的分散效果,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定量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影响,在定量分析之前,需预处理去除试样中的非纤维物质。常用的试样预处理方式如下:

取试样5g左右,将其放在索氏萃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待试样中的石油醚挥发后,将试样浸入冷水中,浸泡1h,再用(65±5)℃的水浸泡1h,时时搅拌,然后挤干、抽吸(或离心脱水)并晾干,以上石油醚和水处理的浴比均为100:1。当试样含有非水溶性的浆料、树脂以及某些天然纤维上的非纤维物质时,如不能用石油醚和水完全去除掉,则需要用特殊的预处理方法,同时要求这种处理对纤维组成没有实质性改变。对于某些未漂白的天然植物纤维(如黄麻、椰壳纤维),石油醚和水的常规预处理并不能完全去除天然胶质等非纤维物质,即使如此也不必再采用其他附加处理,除非该样品含有不溶于石油醚和水的整理剂。

特殊预处理是根据纤维和非纤维物质的种类,采用其他适当的试剂进行处理。对于染料,一般将其看成纤维的一部分,不予去除,除非这些染料会影响定量试验的顺利进行。特殊预处理的方法有很多,常采用的化学试剂有乙醇丙酮甲苯二氯甲烷淀粉酶四氢呋喃等,其原则是在去除非纤维物质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纤维的影响,这在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当无可避免对纤维产生较大影响时,应对受影响的纤维组分进行适当的修正。在非纤维物质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可不进行预处理。对未经预处理可能带来的检测数据精度下降的风险,各方需进行评估。

2.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的化学定量分析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某些二组分纤维混合物。混合物的组分经鉴别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去除一种组分,将残留物称重,根据质量损失算出可溶组分的比例,通常应先去除含量较大的组分。混纺产品详细的化学定量分析方法具体见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系列目录标准、FZ/T 01026-2017《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多组分纤维混合物》等,下面简要介绍化学定量分析方法的通用试验方法。

(1)试样准备。所取试样须具有代表性,且应满足试验用量。试样应包含不同组成的纱线,对于有循环的花纹组织取样须取到整个循环。为使试样易于溶解,可将其拆成纱线或剪成小块。样品数至少为2个,每份1g左右。平行试验结果的差值不得超过1%,对于差值超过1%的样品应取第3个样品进行试验,最终结果取3份试样的平均值。

(2)仪器设定参数。调节分析天平的水平,精度0.2mg或以上;恒温鼓风烘箱的烘干温度(105±3)℃。

(3)测试步骤。

①将试样按上述要求取样和制备(必要时可先进行预处理),取至少1g样品放在已知干重的称量瓶内,置于烘箱中在(105±3)℃温度下烘至恒重,烘干后盖上称量瓶盖,迅速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②将烘干、称重后的试样,依据组成成分的不同选用相应的试剂进行溶解,之后将不溶纤维洗净抽滤后放入称量瓶中,使用强酸、强碱试剂时需在洗涤过程中先用弱碱、弱酸洗液中和。

③将带有不溶纤维的称量瓶连同盖子(放在边上),放入烘箱内烘至恒重。烘干后,盖上瓶盖,迅速移入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注意事项:观察剩余物的溶解情况,看是否将需要溶掉的纤维都溶解干净。干燥、冷却、称重等操作过程中,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试样、称量瓶和不溶纤维。从干燥器中移出称量瓶时,要迅速将称量瓶置于天平中称重,精确至0.0002g,最好在2分钟内完成,以免样品吸湿回潮,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结果处理。净干百分含量的计算:

式中:P1——不溶组分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P2——溶解组分净干含量百分率;

m0——试样干重,g;

m1——残留物干重,g;

d——不溶组分质量变化修正系数。

其中,d值按式(1-3)求得:

式中:ma——已知不溶纤维的干重,g;

mb——试剂处理后不溶纤维的干重,g。

当不溶纤维试剂处理后重量损失时,d>1;反之,d<1。

(5)结合公定回潮率含量百分率的计算。

式中:Pm——不溶纤维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含量百分率;

Pn——溶解纤维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含量百分率;

P1——不溶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

P2——溶解纤维净干含量百分率;

a1——不溶纤维的公定回潮率;

a2——溶解纤维的公定回潮率。

(6)结合公定回潮率和预处理中纤维重量损失率的计算。

式中:PA——不溶纤维的含量百分率(结合公定回潮率和预处理中非纤维物质去除率);

P1——不溶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PB——溶解纤维的含量百分率(结合公定回潮率和预处理中非纤维物质去除率);

P2——溶解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a1——不溶纤维的公定回潮率;

a2——溶解纤维的公定回潮率;

b1——预处理中,不溶纤维的重量损失率或不溶纤维中非纤维物质的去除率;

b2——预处理中,溶解纤维的重量损失率或溶解纤维中非纤维物质的去除率。

如果使用特殊预处理,b1和b2的数值必须从实际中测得,需要将每种纤维进行特殊预处理来测得。

看一看:扫描二维码,看一个具体的纺织品成分定量分析(二组分)计算实例。

成分定量分析计算实例(二组分)

练一练:通过看一看的计算实例,如果你已学会,可以尝试用这一实例表中其他数据进行计算练习。

3.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1)溶解方案。假设织物中含有A、B、C三种纤维,根据纤维种类的不同,其溶解过程有四种可选方案,见表1-8。

表1-8 三组分混纺产品溶解方案

在计算时,对于表中的前三种方案可直接采用二组分化学定量方法中的修正系数d值;第四种方案需根据试剂影响和组分含量对d值进行适当修正。

(2)计算方法。计算混纺织物中各组成的百分含量先以净干质量百分含量为基准,然后结合公定回潮率进行校正,根据需要还可以考虑预处理中重量损失。试验结果以两次试验的平均值表示,若两次试样测得结果的绝对值大于1%时,应进行第三个试样试验,试样结果以三次试验平均值表示。对于表1-8中方案一,其溶解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1——A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P2——B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

P3——C纤维的净干含量百分率;(www.xing528.com)

m1——第一个试样经预处理后的干重,g;

m2——第二个试样经预处理后的干重,g;

r1——第一个试样经试剂处理后剩余纤维的干重,g;

r2——第二个试样经试剂处理后剩余纤维的干重,g;

d1——第一个试样经试剂处理B纤维重量变化的修正系数;

d2——第二个试样经试剂处理C纤维重量变化的修正系数;

d3——第二个试样经试剂处理A纤维重量变化的修正系数;

d4——第二个试样经试剂处理C纤维重量变化的修正系数。

看一看:扫描二维码,看一个具体的纺织品成分定量分析(三组分)计算实例。

(二)物理分析法

成分定量分析计算实例(三组分)

对于纺织品成分定量分析,采用物理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拆分法和显微镜法。拆分法是将织物用手工拆分、烘干、称重,从而计算出纤维含量。显微镜法是采用显微镜放大后辨别各种纤维,测量纤维直径、横截面面积及各类纤维根数,并结合纤维密度计算纤维含量。在实际的定量检测分析中,常将物理定量方法和化学定量方法结合,来缩短检验周期并提高准确度。

1.拆分法

拆分法通常是用手工拆分将各组分纤维完全或部分分离,未完全分开的组分还需继续经过化学定量分析等方法进一步分析。拆分法的优点在于其试验周期短,定量结果直观可控;其缺点是适用范围小,样品数量多时需要大量人力,效率较低。

如果鉴别结果表明,样品的全部组分或部分组分纤维适用手工分离法,则用手工分离法将可分离的组分分离开来。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取制备好的样品平行样两到三份,每份取样量大于等于1.0g。然后将所取的样品进行手工分离,各组分放入恒温烘箱(105±5)℃烘至恒重,冷却后分别称出各组分纤维的干重,并按式(1-11)计算出净干质量含量,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gzi——第i组分纤维的净干质量含量;

mgi——第i组分纤维的净干质量,g;

纤维结合公定回潮率含量按式(1-12)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ci——第i组分纤维的结合公定回潮率含量;

mgi——第i组分纤维的净干质量,g;

Wi——第i组分纤维的公定回潮率(按GB/T 9994-2018规定)。

平行样结果的绝对偏差应在1%以内。

2.显微镜法

显微镜法常用于棉麻混纺产品、羊毛羊绒等特种动物毛混纺产品以及纤维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产品定量分析。

为使样品中的各组分纤维在显微镜下区别更加明显,可对制备好的样品进行着色或褪色处理。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将取好的样品拆成纱线,随机抽取足够量的纱线用纤维切片器切取0.2~0.36mm的纤维束,放在载玻片上,加甘油混合均匀,用盖玻片固定,放于显微镜下观察。交织产品可分别测试各交织纱线的成分含量。

(1)纤维根数的测定。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目测纤维特征,按不同类分别计数纤维根数,直至试样中的全部纤维计数完毕。每种纤维根数至少测量100根,若试样纤维横截面积(直径)存在明显不均匀,则测量根数不少于300根,若某种类纤维含量较低,试样中该类纤维总根数不足,则测量试样中所有该类纤维根数,计数纤维根数不少于1500根。如果中途测完根数超过规定总根数时不能中断,必须将载玻片全范围内计数完;如果载玻片全范围内不足规定总根数时,则需另制载玻片,使累计纤维数量总数达到规定总根数以上。每批试样计数两组,分别计算两组纤维中每种纤维的折算根数,两次试验中每种纤维的折算根数之差不大于10根。

(2)纤维直径的测定。

①用显微投影仪测定

校准显微投影仪,使其在投影平面上能放大到500倍;然后将纤维根数测定中准备好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测量的纤维都在投影圆圈内。调整投影仪使纤维图像的边像一条细线投影到楔形尺上,测量纤维长度中部的投影宽度作为直径,但不要测那些重叠和测量点在两根交叉处的纤维和短于150μm的纤维,每种类型的纤维要测量200根以上。测量完成后,计算每种纤维的平均直径,单位用μm表示。

②用数字化纤维检测系统测定

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显微镜调到合适的放大倍数,使显示器上的纤维图像直径达200~1000倍,选择图像分析软件中正确的标尺和图像采集功能。调节显微镜焦距,使显示器上的图像清晰,用视频摄像头采集图像。利用鼠标完成图像冻结、直径测量等程序,将直径测量结果储存于图像分析软件系统。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的统计功能自动计算每种纤维直径平方的平均值,单位用μm2表示。

(3)纤维横截面面积的测定。

①用显微投影仪测定

用显微镜测微尺(分度为0.01mm)校准显微投影仪,使投影图像到达投影平面上时能得到需要的放大倍数。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在显微投影仪的载物台上,在投影平面内放一张30cm×30cm有坐标格的描图纸,用削尖的铅笔将纤维图像描在描图纸上,不要去描那些描过的纤维。如果一块载玻片上每种纤维不足100根,需要重新制备另外一块载玻片,直到每种纤维超过100根。计数方格数,测定每根纤维的横截面面积,再计算每种纤维的横截面面积平均值,单位用μm2表示。

②用数字化纤维检测系统测定

将制备好的试样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显微镜调到合适的放大倍数,使显示器上的纤维图像直径达500~1000倍,选择图像分析软件中正确的标尺和图像采集功能。调节显微镜焦距,使显示器上的图像清晰,用视频摄像头采集图像。利用鼠标完成图像冻结、直径测量等程序,将横截面面积测量结果储存于图像分析软件系统。移动载物台,选择另一图像清晰的界面继续测量面积。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的统计功能自动计算每种纤维的横截面面积平均值,单位用μm2表示。

在显微镜定量分析方法中,测纤维直径的效率较高,但适用范围较小,而测纤维横截面积适用于各种纤维,但效率较低。当纤维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近似圆形时,可采用测纤维直径和根数比的方法;当纤维的横截面为非圆形时,则必须采用测纤维的横截面积和根数比的方法。

(4)纤维含量计算。

①纤维根数含量。按式(1-13)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gi——第i组分纤维的根数含量;

Ni——第i组分纤维的计数测量根数;

N——纤维计数测量总根数。

②纤维体积含量计算

对横截面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纤维,按式(1-14)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ti——第i组分纤维的体积分数;

Ni——第i组分纤维的计数测量根数;

d2i——第i组分纤维的直径平方的平均值,μm2

对横截面呈非圆形纤维,按式(1-15)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ti——第i组分纤维的体积分数;

Ni——第i组分纤维的计数测量根数;

si——第i组分纤维的横截面面积平均值,μm2

③纤维质量含量计算

对横截面呈圆形或近似圆形纤维,按式(1-16)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zi——第i组分纤维的质量分数;

Ni——第i组分纤维的计数测量根数;

d2i——第i组分纤维的直径平方的平均值,μm2

ρi——第i组分纤维的密度,g/cm3

对横截面呈非圆形纤维,按式(1-17)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zi——第i组分纤维的质量分数;

Ni——第i组分纤维的计数测量根数;

si——第i组分纤维的横截面面积平均值,μm2

ρi——第i组分纤维的密度,g/cm3

④机织物试样结果计算

按式(1-18)计算,计算结果按GB/T 8170-2008修约至0.1。

式中:Pzi——第i组分纤维的质量分数;

PiT——经纱中第i组分纤维的质量分数;

PiW——纬纱中第i组分纤维的质量分数;

mT——试样中经纱的总质量,g;

mW——试样中纬纱的总质量,g。

例1:以棉麻为例,将所有各类纤维的根数、平均直径和相应的各类纤维的密度(表1-9)代入下列计算公式,计算各类纤维的质量含量。

表1-9 纤维密度

R=Xi

H=1.3402 Xi-0.0034 X2i

F=1.3731 Xi-0.0037 X2i

X2=1-Xi

式中:Xi——麻纤维的质量分数,(苎麻Xi=R,大麻Xi=H,亚麻Xi=F);

n2——棉纤维的折算根数,根;

ni——麻纤维的折算根数,根;

di——麻纤维的平均直径,μm;

d2——棉纤维的平均直径,μm;

ρi——麻纤维的密度,g/cm3

ρ2——棉纤维的密度,g/cm3

R——苎麻纤维的质量分数(净干含量);

H——大麻纤维的质量分数(净干含量);

F——亚麻纤维的质量分数(净干含量);

X2——棉纤维的质量分数(净干含量)。

例2:以棉麻为例,根据测定的各类纤维横截面积计算每种纤维质量含量。

X2=1-Xi

式中:Si——放大500倍麻纤维的横截面积,mm2

S2——放大500倍棉纤维的横截面积,mm2

(5)结果处理。

根据两个平行试样计算纤维含量百分比,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纤维含量表示按GB/T 29862-2013《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执行。

想一想:回顾所学的定量分析化学溶解法并查阅相关资料,你能说一说纺织品成分为多组分时的定量步骤吗?

练一练:

(1)判断:在纺织品成分定性检测中,采用燃烧法,此时试样燃烧气味为烧纸味,认为该纺织品中有棉纤维。()

(2)填空:在采用化学溶解法进行定性检测中,溶解桑蚕丝的化学试剂为(),试剂的浓度为(),一般需要溶解时间()。

(3)简答:对于一种送检时标称含有棉、蚕丝、羊毛、涤纶、锦纶的混纺织物,请设计一个定性定量检测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