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配置思想与决策机制优化方案

配置思想与决策机制优化方案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资源“二次平衡”分析是在“一次平衡”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和治污、挖潜等措施,所进行的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回答在充分发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仍不能解决水资源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调水来解决缺水的问题,为确定调水工程规模提供依据。

配置思想与决策机制优化方案

(一)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

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包括三个方面:①立足于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即一次平衡;②立足于当地水资源和现有调水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节水和治污挖潜等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即二次平衡;③考虑跨流域/区域工程实施调水后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即三次平衡。

水资源“一次平衡”分析主要回答三个问题:①确定在无外在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时间断面的供水能力和可供水量;②确定在无直接节水工程投资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自然增长量;③确定现状开发利用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确定节水、治污和挖潜等措施提供依据。

水资源“二次平衡”分析是在“一次平衡”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和治污、挖潜等措施,所进行的基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供需平衡分析,主要回答在充分发挥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条件下仍不能解决水资源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调水来解决缺水的问题,为确定调水工程规模提供依据。

水资源“三次平衡”分析则是在“二次平衡”的基础上,考虑调水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统筹考虑外调水量与当地水资源联合运用和优化配置,主要用于回答外调水量及其合理分配问题,为制定调水工程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二)水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

水资源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与环境属性,其配置问题将涉及到国家与地方等多个决策层次,部门与地区等多个决策主体,近期与远期等多个决策时段,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决策目标,以及水文、生态、工程、环境、市场、资金等多类风险,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阶段、多层次、多目标、多决策主体的风险决策问题。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由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组成。因此,水资源配置的本质,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流域水循环及其影响水循环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诸因素进行整体多维调控,并遵循水平衡机制、经济机制、生态环境机制和民主协商机制、宏观调控机制进行的水资源配置决策。

1.水平衡决策机制

具有天然主循环和人工侧支循环二元结构的流域水资源演化,不仅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水问题的共同症结所在。因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确保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水资源配置首先要遵循水平衡机制。水资源配置中水量平衡需从三个层次加以分析和考虑。

第一层次从流域总来水量(包括降水量和从流域外流入本流域的水量)、蒸腾蒸发量(即净耗水量)、排水量(即排出流域之外的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在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下,不影响和破坏流域生态系统,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流域允许总耗水量,包括国民经济耗水量与生态环境耗水量(出河入海水量单独考虑,未包括在内),评价尺度通常为三级以上流域。由于在总来水量中通常仅10%~54%形成径流性水资源,差额部分的非径流性水量为天然生态系统所消耗,约占流域总来水量的一半以上,特别在松辽流域,天然生态系统的微小变化将对径流性水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层次从流域或区域径流性产水量、耗水量和排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在人工侧支循环条件下径流性水资源对国民经济耗水和人工生态耗水的贡献,界定允许径流性耗水量,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大致比例,评价尺度通常为四级、五级以上流域。(www.xing528.com)

第三层次从流域、区域、计算单元的供水量与需水量,用水量、耗水量和排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采用运筹学方法与专家经验规则方法相互校验的配置技术,分析计算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等各种水源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各用水部门等不同用户之间、不同时段的供水、需水平衡。

2.经济决策机制

水资源配置的经济决策机制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边际成本,以边际成本替代性作为抑制需水或增加供给的基本判据,根据社会净福利最大和边际成本替代两个准则确定合理的供需平衡水平。在宏观经济层次,抑制水资源需求需要付出代价,增加水资源供给也要付出代价,两者间的平衡应以更大范围内的全社会总代价最小(社会净福利最大)为准则;在微观经济层次,不同水平上抑制需求的边际成本在变化,不同水平上增加供给的边际成本也在变化,二者的平衡应以边际成本相等或大体相当为准则。依据边际成本替代准则,在需水侧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水价格调整,分行业节水等措施,抑制需求过度增长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供水侧统筹安排降水和海水直接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洪水污水资源化,增加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综合保障功能。

以开源和节流的关系为例,当开源的边际成本高于节流的边际成本时,节流在经济上就成为合理的手段,当当地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边际成本相等且高于跨流域调水的边际成本时,跨流域调水在经济上就成为了合理手段。对不易定量的生态系统,可以同等效应的资源环境重置成本作为生态环境的价值标准。具体方法是,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直至单种植被,对每种天然植被,以同等的人工植被价值加权赋值,赋值的同时与人工生态具有了可比性,从而在水资源配置时可以统一比较。

3.生态环境决策机制

为保持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再生维持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确定合理的平衡点十分重要。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合理性的判定标准有两条:一是整体生态环境状况应当不低于现状水平,在此基础上考虑人工生态效益的增加和天然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损害;二是必须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准则中关于天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低要求,以维护生态系统圈层结构的稳定。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大纲》的要求,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维持生态与环境功能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所需要的最小需水量,特指对径流性水资源的需求量,依靠降水的天然区和人类活动区不在此列。在国外通常以水文学、水力学生态学为基础,分别研究各项生态环境需水量,常用的方法如7Q10法、Tennant法(蒙大拿法)、湿周法、IFIM法(河道内流量增量法)等,分项提出各项最小需水量,取各项需水量的外包过程线作为生态需水过程量。但对于水资源短缺的流域,按此确定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与国民经济需水量之和远大于径流性资源量。因此,必须将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流域水资源演变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统一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流域为基础,以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根据水分条件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机理,在竞争性用水的条件下,通过利益的比较和权衡,进行国民经济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统一配置,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功能的协调。

4.民主协商决策机制

水资源配置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和利益,需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通过民主协商,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无论是在配置方案拟订和论证过程中,还是运行调度方案拟订和实施过程中,都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政治民主协商,以合约和文件等形式达成一致意见。经过政治民主协商,以协调地方、部门的利益分配,达到同时兼顾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目标,缩小地区差距、保障各方利益的公平目标。

5.宏观调控决策机制

水既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又是人类共享的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动脉,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命脉。它影响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水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对流域水资源实施“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对流域内各类配置工程布局和开发方案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水权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水资源由行政配置向用户参与式配置和市场配置转变,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并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