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与方法优化

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与方法优化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水利部及各省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范,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管理的新阶段。截至1998年底,全国审批水土保持方案逾18万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3.6万多起。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水土保持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与方法优化

(1)以小流域为单元,在综合分析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上,以水土资源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这是我国水土保持的一个重大突破。在治理中,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按照径流调控理论与土壤侵蚀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各项措施优化组合,科学配置,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效益。做到林草措施、工程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使农民尽快得到实惠。小流域治理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以小流域为单元相对集中地投入资金及人力,可以进行规模治理,加快了治理速度。

(2)实行重点防治。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水土流失严重、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的无定河、皇甫川、三川河、甘肃定西县、永定河上游、柳河流域、葛洲坝库区和江西兴国县等8片地区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89年,又经国务院批准,把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贵州毕节地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三峡库区、陇南和陕南地区等4片水土流失区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后来又将密云水库上游和潘家口水库上游列为全国重点治理区。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治理区,全面规划,进行集中连续治理,逐步依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管理,形成规模,起到了示范作用。国家级重点带动了省、地、县层层办重点,形成点向面扩散、面向点靠拢、小集中大连片的新格局。

(3)实行多种小流域治理责任制,责、权、利结合,调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土高原兴起以户承包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潮,这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水土保持在治理方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农户承包使责、权、利统一,治、管、用结合,激发了群众的极大热情,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加快了治理进程。随着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治理责任制,如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实行股份经营,明确权属、固定使用期、签订合同等,保证了治理经营收益长期不变,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

(4)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随着多种治理责任制的兴起,农民要求通过治理尽快得到实惠,在治理的同时注意开发利用,使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结合,这是水土保持观念的更新,是在方向上的突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这些经验已在全国各重点治理区推广。如在8片重点防治区,经济林果面积占完成治理面积的7.8%。长江上游4片重点治理区的经济林果总面积占完成面积的8.8%。结合综合治理进行开发利用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和种草及中药材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给水土保持带来生机和活力,加速了脱贫致富的步伐。(www.xing528.com)

(5)保水与保土并重,合理利用降水资源。由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是山丘区引起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我国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位于干旱区、半干旱区或干旱的亚湿润区。加强水的保持不仅对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通过对降雨径流的调控,可以有效地防治土壤侵蚀,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在长期与水土流失的斗争中,群众创造了一系列坡耕地、荒坡地及沟道径流聚散工程体系,对改变沙丘区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6)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务院、水利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范,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一个依法管理的新阶段。截至1998年底,全国审批水土保持方案逾18万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3.6万多起。1993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水土保持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