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的总结与经验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的总结与经验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治”工程作为长江流域建设规模最大、稳定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建设项目之一,在多年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多年来,“长治”工程得到了治理区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的总结与经验

长治”工程作为长江流域建设规模最大、稳定性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建设项目之一,在多年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是“长治”工程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作为流域性的组织协调机构,一般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防治区的工作,在这项跨省市、跨行业的群众性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地方各级也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领导、组织和协调工程的实施。多年来,“长治”工程得到了治理区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政绩考核内容,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各地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着力抓,几套班子合力抓,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届接着一届干,保证了“长治”工程的稳步推进。重点防治区不仅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机构,而且建立完善了水土保持办事机构和技术服务体系,为“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保证。

2.严格的管理制度,是“长治”工程成功的关键

作为流域治理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治”工程实行流域统一管理下的分级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的责任,调动了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确保了工程按规划实施,使这项面宽、量大、历时长的工程得以稳步向前推进。多年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及重点防治区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从组织领导、规划设计、实施管理、检查验收、资金管理、科学研究、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并不断完善,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树立了国家重点工程的良好形象。“长治”工程坚持推行择优扶持原则和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工程的整体推进。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走具有长江流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www.xing528.com)

“长治”工程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针对长江上中游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长治”工程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治理,把大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劣质土地改造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再生资源,建立商品基地,发展区域经济,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同时,满足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目前,在治理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和成功模式。如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以抢救耕地资源,防止土地石化、沙砾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进行立体农业开发,加速荒山绿化美化;嘉陵江中下游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同时,完善坡面水系配套,大力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三峡库区改造侵蚀劣地,发展经济果林,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移民环境容量;陇陕土石山区优化资源配置,治理开发“四荒”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丹江口库区和洞庭湖水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充分挖掘耕地潜力,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区域经济,减少湖库泥沙淤积等,都反映了流域各地的水土保持特色。

4.坚持依法防治,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为了改变多年存在的边治理、边破坏状况,“长治”工程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预防、治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首先必须是监督执法的模范县。各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与法制观念;自上而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督执法体系;制定和完善地方性配套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工作。在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治理成果得到较好的管护和巩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