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显著效益与美丽景观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显著效益与美丽景观

时间:2023-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推动汉源水保生态园建设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周明的“运行轨迹”颇具代表性,以低山区的九襄镇为例,1986年仅有水果收入71.8万元,1990年全镇初步实现“田粮埂果”时,粮食总产15381t,其中水稻总产8480t,单产660kg,水果总产为3488t,收入558万元。推行“田粮埂果”模式,村村有资源、户户都能干,它不只是一亩地获得了两亩地的收益,而是使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显著效益与美丽景观

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推动汉源水保生态园建设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初,曾有人担心,田埂上栽果树“装进票子,饿了肚子”,会影响田里的粮食生产。而实践的结果,农民普遍反映是“不仅抓了票子,还饱了肚子”。

记者调查了九襄、宜东、大埝、建黎等7个乡镇中的12个村寨,田粮埂果面积15509亩,占这些村寨耕地总面积的81.8%,自1990年初见成效以来,粮食生产、果经收入和耕地亩收入递增率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2倍、2.24倍和5.64倍。主要具有五大优势: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土地生产率;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共同致富;调整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粮经果协调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九襄镇幸福村的周明告诉记者,他3口之家1.5亩耕地,原来单一种粮时大春水稻,小春小麦,因买化肥农药都缺钱,粮食产量从未超过1500kg,成了恶性循环。“田粮埂果”后,亩栽果树30株左右,先是“田埂抓票子,田里饱肚子”,水果年收入增加了4000元左右。有了资金投入的增加,粮食产量便达到3450斤。果树荫着的水稻只是延长了七八天成熟期,这正好充分利用了热量充足、稻麦两熟有余的时间。有了“用钱有余,粮食不缺”这个条件,周明又把田里变成“大春种稻、小春种蒜”,在饱了肚子的同时,果、蒜收入又增加到1.2万元,经过几年积累,便购置了新“三转一响”,修建了两楼一底的砖混房。

周明的“运行轨迹”颇具代表性,以低山区的九襄镇为例,1986年仅有水果收入71.8万元,1990年全镇初步实现“田粮埂果”时,粮食总产15381t,其中水稻总产8480t,单产660kg,水果总产为3488t,收入558万元。到1998年“田粮埂果”达13880亩,又调整8400亩小麦改种大蒜后,粮食总产为14710t,人均437kg,只比1990年减少671t,减收107万元,其中水稻减少399亩,总产却增加538t,单产增加66kg,而水果总产达14377t,增加10889t,大蒜和水果增收达4760万元,是粮食减收的44.4倍,人均增收1408元。而善于钻研粮、经、果在品种、时空上合理搭配,科学管理,大做“立体经营”文章,科技水平较高的红光村4组李祖尧同样是1.5亩地,便获得水果单项收入1.45万元,是周明的2.9倍。人均有坡地2亩,实现“张刘二山模式”最早的后山村6组,全年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家家修起了人均100平方米以上的“洋楼”,成为雅安市的首富社。至2003年,在汉源县水保生态园区汇集了全县80%的小康村。(www.xing528.com)

如今,在水土保持生态园区,春天,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山遍野一片雪白,恰似茫茫雪原;金秋时节,远看是林海,近看是稻田,树上硕果满枝,树下稻谷金黄。中高山区满坡的花椒红云缭绕,彩霞照射。绿林遍野、粮、果、经丰收的秀美山川中点缀着数不尽的小洋楼,述说着今日的繁荣和未来的憧憬。中科院卫星遥感测绘图像清楚地显示,水保生态园区水土流失程度已由原来的中强度减为轻度,成为川西南独具特色的一片治理成效显著、农民增收最快、小康村最密集的生态园区,多次受到水利部长江委和省(市)领导、专家的称赞。

“治一方水土,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推行“田粮埂果”模式,村村有资源、户户都能干,它不只是一亩地获得了两亩地的收益,而是使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全县近20万t水果、花椒和蒜薹的年产量,还催生出了七八家果蔬加工企业、1000多户运销专业户和两个省级专业大市场及相关服务业的诞生。果、蔬业正在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科教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上引领着汉源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