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洱茶的历史与发展

普洱茶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散茶体积大,不方便运输,云南普洱茶依然以紧压茶为主入贡和销往各地。随着普洱茶入贡受到朝廷宠爱,普洱茶主要销往牧区的边销茶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普洱茶的管理机构是在清朝普洱茶产销极盛时期才开始成立。清代中后期,朝廷对普洱茶管理结构的设置,强化了对边疆茶区的管控。今天有些人主张“普洱茶应该只是普洱熟茶”,是因为其不了解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与发展

唐宋时期,中原已经进入团饼茶阶段,属于南诏国、大理国的云南茶则处于散收、无采造法的初级发展期,云南茶的生产工艺和品饮方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中原茶文化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形成“团改散”,即把紧压茶销售改为散茶,同时引导冲饮茶文化从烦琐向简洁化发展。但散茶体积大,不方便运输,云南普洱茶依然以紧压茶为主入贡和销往各地。随着普洱茶入贡受到朝廷宠爱,普洱茶主要销往牧区的边销茶而得到更快的发展,而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据有关史料记载,普洱茶的管理机构是在清朝普洱茶产销极盛时期才开始成立。清代中后期,朝廷对普洱茶管理结构的设置,强化了对边疆茶区的管控。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设普洱府,在普洱府地(宁洱)设立“茶局”,在思茅设“茶总店”,专办“茶引”(执照),实行官营官税及督办贡茶乾隆元年(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攸乐同知移至思茅,改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六大茶山”设官茶子局,在普洱道设茶厂、茶局,统一管理生产和贸易,改历代民间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思茅设海关

1913—1928年,民国政府在思茅设“思茅沿边行政总局”,实行民营、官茶合办。

1929—1938年,茶叶产业实现“官办民营”,云南相继有了墨江新华勐海、凤庆等规范茶厂。(www.xing528.com)

1937年,墨江县人李子忠牵头,邀约庾恩锡等20余名股东筹资6万银元,在墨江县景星镇新华村创建新华茶厂,新植茶苗30万株,成为思普地区第一个规范茶厂。

1938年以前,云南各地生产的茶叶以普洱茶为主,当然,那时的普洱茶专指生茶,普洱熟茶的诞生是1973年以后的事。所以历史上的“普洱茶”是指晒青茶及其各种紧压茶。

1938年起,云南开始生产红茶和炒青绿茶;1945年起,开始生产蒸青绿茶;1964年起开始生产烘青绿茶。

今天有些人主张“普洱茶应该只是普洱熟茶”,是因为其不了解普洱茶的发展历史。近20年来,普洱茶知名度非常高,但普洱茶文化很乱,争议很大,根源在于2006年7月1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发布云南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103—2006)和《普洱茶综合标准》(DB53/T171—173—2006),把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归入黑茶类。若当初分别做标准,把熟茶定义为“普洱黑茶”,而普洱茶回归历史定义为生茶,也许就不会有这些争议。历史没有假设,再去争议这些意义不大,今天想去根本性改标准不太可能,只能对其标准进行适当修订、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