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并未见到普洱地名及茶名,因为“普洱古属银生府”。宋代,普洱茶成为“易西蕃之马”之物。元代,普洱茶已成为人们在集市交易的重要商品。历年来,普洱茶都是由马锅头带领的马帮运送,经过滇、川、藏等地,走向各地,传播普洱茶的文化。在重塑过程中,微生物、水分、热量、空气等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朝前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久而久之,便走出了一条条路,称之为“茶马古道”。

普洱茶与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一)普洱茶商贸发展的历史变迁

“普洱”一词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普洱茶成为贸易商品初始于何时呢?

普洱茶的贸易始于唐朝,而唐朝的开明制度也给普洱茶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唐朝开元年间,各个地区国家的人涌入中国,学习唐朝的制度,或是以物换物,把中国的东西带回去,而其中就包括普洱茶。

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茶即普洱茶,西蕃泛指现在的贵州、四川、西藏、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并未见到普洱地名及茶名,因为“普洱古属银生府”。唐朝时,银生府就产茶。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是唐代南诏国六诏以外的六节度之一。银生节度使驻银生城,即现在的云南景东,辖区包括今普洱和西双版纳一带。“蒙舍”乃是南诏国中的六诏之一,在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由此可见,早在1200多年前,普洱及西双版纳的茶叶就已行销到巍山等地。

宋代,普洱茶成为“易西蕃之马”之物。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普洱茶也不例外

元代,普洱茶已成为人们在集市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贸易。”

明朝时期的普洱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淛在《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在明代中后期,普洱茶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界人士的喜爱。(www.xing528.com)

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清雍正四年(1726),雍正皇帝指派云南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1729年设“普洱府”,1735年又在普洱府的思茅镇设立“思茅厅”。自此,思茅厅辖区的普洱成为云南六大茶山的茶叶收购集散中心,普洱茶开始入贡清廷。历年来,普洱茶都是由马锅头带领的马帮运送,经过滇、川、藏等地,走向各地,传播普洱茶的文化

(二)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商贸活动

众所周知,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山峦起伏,历史上交通不便,茶叶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运到中国西藏、香港和东南亚等销区,所用时间一般长达数月,普洱茶的后发酵作用都是在长途运输、贮藏过程中自然完成的。为降低运输成本,各类晒青紧压茶相继出现了。一匹马驮运50千克散茶,如果改为紧压茶后,则可驮运70千克,运量提高40%,运输成本比原来降低了。漫漫茶马古道在消磨时间的同时,也在悄悄地重新塑造原始的晒青茶叶。在重塑过程中,微生物、水分、热量、空气等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朝前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这个时期,普洱茶不仅品种多样,且花色品级繁多。18世纪时,据张泓1775年前后撰的《滇南新语》记载:“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治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千斤为一团……其余粗普叶,皆散卖滇中,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当时既能生产幼嫩高档的绿茶,也能生产黑如漆的茶膏,甚至数斤重的“人头茶”。中国茶科所至今尚保存有清期皇宫遗留下来的“人头茶”标本,完整无损,质地完好,可见其压制技术之精。

清朝时的云南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于是人们便从茶山采集茶叶,由挑夫运至当时的普洱府辖地,再交由马帮运送出去,以茶易物。久而久之,便走出了一条条路,称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是世界上自然风光最为壮观、文化最为神奇的走廊,也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