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洱茶在唐朝的起源与发展

普洱茶在唐朝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唐朝,普洱茶已经开始在云南大规模种植,那时普洱茶被叫作“普茶”。唐朝时期,南诏国本是云南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诏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普洱茶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唐朝。唐朝时,散茶加姜桂混合烹饮的方式是一种大众习俗,而团饼茶的品饮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与时尚。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普洱茶在唐朝的起源与发展

到了唐朝普洱茶已经开始在云南大规模种植,那时普洱茶被叫作“普茶”。唐朝时期,南诏国本是云南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诏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其在《茶经》里却做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历史早于唐代,在晋傅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而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时的《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做饼的史料。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战争,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陆羽的《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普洱茶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唐朝。唐樊绰(曾出使南诏)撰的《蛮书》(864)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作采用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看来,这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蒸青制茶)相比较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但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它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饮料和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积淀、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的“龙虎斗茶”等。

南诏时,由于地理人文环境、少数民族粗陋的晒青茶工艺、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蒙舍蛮作为南诏政治中心的王族,在获得团饼茶的知识后,结合对外交流的需求,采用初制晒青毛茶,“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

唐朝时,散茶加姜桂混合烹饮的方式是一种大众习俗,而团饼茶的品饮则被认为是一种进步与时尚。蒙舍蛮会模仿这些时尚,制造饼茶,但茶山山高路远,加工运输困难,因而形成了“晒青饼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饼茶。(www.xing528.com)

南诏国统一洱海地区后,在洱海之滨建太和城,设上、下两关,上关为龙头关(现在的大理古城),下关为龙尾关(也称龙尾城,即现在的下关城)。蒙氏开创了“晒青饼茶”,古永昌地区、洱海地区也就成了重要的产茶与制茶基地,为下关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后来,南诏势力扩充到银生节度,普洱地区属银生节度,因此普洱茶当时叫作“银生茶”,云南的四大茶区也就初步成形了。

在唐贞元十年(794),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取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咸通三年(862),樊绰出使云南。他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已经生产茶叶。

唐朝乾符六年(879),南诏政权在从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途中及后来的普洱府辖地设置了睑治,取名为“步日睑”。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由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

古代种植茶树的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祖)称“茶兴于唐,盛于宋”。普洱茶在唐代就已销往四面八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