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推荐

保护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推荐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黏膜防御有以下机制。前列腺素能使胃上皮和胃小凹处的黏膜细胞高度增生。但前列腺素不能促进急性胃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由此推测其主要作用可能是维持胃黏膜细胞内DNA、RNA和蛋白合成的正常水平,通过维护和重建微循环而保护胃黏膜细胞的完整性。

保护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推荐

医学发达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疾病困扰着人类健康胃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世界性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都居高不下。据报道,在我国社会人口中,超过10%的人患胃溃疡,约25%的人患有各种胃炎,全国胃病患者总人数约为3亿人。

解剖学来看,胃壁共有四层,从内到外依次是胃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黏膜居于胃内腔的最表层,是胃的第一道防线,其对胃的保护作用很重要。如果想保胃,就得从保护胃黏膜开始。

一、胃和胃黏膜的结构

(一)胃的结构

胃(Stomach)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位,居于腹腔的左上部,是食物暂时停留和消化的场所。胃上端连接食管的入口称作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的出口称作幽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称作胃底,靠近幽门的部分称作幽门部;胃底和幽门部之间的部分称作胃体。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四层构成。

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组织,可调节黏膜肌层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胃的肌层厚而有力,可增强胃壁的牢固性。有肌层的运作下,食物经搅拌、研磨后与胃液充分混合,直至消化成食糜后推送至小肠。浆膜是腹膜的延续部分,赋予胃光滑的外表面,可以减少胃蠕动时的摩擦。

(二)胃黏膜的结构

黏膜表面有许多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直径2~6mm的胃小区(gastric area)。黏膜表面遍布约350万个不规则的小孔,即胃小凹(gastric pit)。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胃腺相连。胃空虚时,由于肌肉组织的收缩,黏膜及黏膜下层收紧,形成众多高低不齐、排列各异的皱襞。胃饱满时,皱襞减少甚至消失,黏膜表面相对平滑。

胃黏膜有三层,从内到外依次是胃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

1.胃上皮

整个胃黏膜表面(包括胃小凹)覆盖着单层的柱状上皮细胞,除极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surface mucous cell)组成。此细胞分泌的黏液,在黏膜表面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与胃黏膜屏障共同对胃起重要保护作用。胃黏膜也需要此黏液的保护,使其免受胃小凹所分泌的胃液的伤害,这些酸性消化液可用来消化胃中的食物,若没有黏液的保护,它们会消化胃壁自身。表面黏液细胞不断脱落,由胃小凹底部的细胞增殖补充,约3d更新一次。

2.固有层

固有层以结缔组织为基础,内含血管、平滑肌纤维和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此外还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有时也会有淋巴小结。胃腺是分泌消化液和黏液的腺体,根据其所在部位、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3.黏膜肌

黏膜肌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黏膜肌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黏膜紧缩,排出腺体的分泌物。

二、胃黏膜对胃的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人体胃内的pH低于2.0,再加上胃腺分泌的蛋白酶,促成了胃对食物的消化功能。然而,在这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胃自身又是如何免受被消化的危险呢?

(一)胃黏膜的防御机制

胃黏膜防御是指,允许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长期暴露于腔内pH、渗透压和温度的变化中而不受损伤。胃黏膜防御有以下机制。

1.前列腺素的细胞保护作用

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合成和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后者对胃肠道黏膜具有营养作用,能防止各种有害物质对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这种作用称为细胞保护。前列腺素能使胃上皮和胃小凹处的黏膜细胞高度增生。但前列腺素不能促进急性胃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由此推测其主要作用可能是维持胃黏膜细胞内DNA、RNA和蛋白合成的正常水平,通过维护和重建微循环而保护胃黏膜细胞的完整性。此外,胰多肽、神经降压素和脑啡肽等也有类似的细胞保护作用。

2.黏液—重碳酸盐屏障

胃上皮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可在细胞表面构成非流动层,使胃黏膜表面形成0.25~0.5mm厚的黏液层。黏液内含有黏蛋白和大量的水,水分填充于黏蛋白分子之间,有利于防止氢离子的逆弥散。胃上皮细胞还能分泌重碳酸盐,其量相当于胃酸最大排出量的5%~10%。

无论是黏液还是重碳酸盐,单独存在均不能防止胃液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损害,只有两者结合才可形成屏障。在黏液层内,黏液起到缓冲作用,使重碳酸盐慢慢移向胃腔,中和向上皮表面移动的酸,形成H+梯度,防止胃酸对黏膜的侵蚀。上述任一个或几个因素受到干扰,pH梯度都会受到影响,防护性屏障将遭到破坏。

3.黏膜微循环的作用

密集的毛细血管网分布在胃上皮细胞之下,除供应氧和营养物质给上皮外,高速流动的黏膜血可迅速清除对上皮屏障有损害的物质。在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受到损伤后,黏膜血流量会增加。此外,血浆蛋白会从毛细血管内渗出,而血浆蛋白的渗出对于“黏液状帽”的形成和重建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4.其他黏膜防御因素

其他黏膜防御因素如下所述:

①表面上皮细胞膜的防酸作用:单层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裸露在pH为2.0的酸性环境中可长达4h而不受伤害;

②紧密连接作用:存在于相邻表面的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对限制H+的逆弥散有一定作用。

此外,有实验证明,表皮生长因子(EGF)能防止由半胱氨酸引起的胃溃疡;生长抑素对应激性胃溃疡,及半胱胺、乙醇所致的胃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二)胃黏膜的修复机制

广义的胃黏膜防御不仅包含黏膜对损伤的天然抵抗机制,还包括一旦损伤发生,胃黏膜能得到迅速修复,以保证黏膜完整性的修复机制。而修复机制主要表现在胃上皮重建与上皮增生和生长两方面。(www.xing528.com)

1.胃上皮重建

对于大多数情况而言,即使胃上皮细胞遭破坏的区域较大,也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只要是浅表性的损伤,就能在数分钟内通过再上皮化过程而修复,此过程称为胃上皮重建。

上皮遭破坏后,细胞黏液被释放出来,在受损部位形成由细胞碎片、黏液和血液等成分构成的“黏液状帽”。这种“黏液状帽”的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主要作用是保护裸露的基底膜免受胃酸侵蚀。基底膜对酸非常敏感,如果没有上皮覆盖,是很容易受到胃酸伤害的。在黏膜损伤处周围,胃小凹处不断增生出新的表皮细胞,使损伤区域再上皮化。

2.上皮增生和生长

胃黏膜是体内增生最迅速的组织之一。衰老的上皮细胞被周围新生的上皮细胞挤出而剥落,或被周围的上皮细胞吞噬而得以清除。与此同时,新生细胞从增生区向表面移动,并逐步分化为表面上皮黏膜细胞。衰老和新生细胞之间的平衡,可使黏膜细胞总数保持动态稳定状态。

(三)胃黏膜损伤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处于一系列防御机制的保护中而免受伤害。但是,一旦这些防御因素被削弱,过量的胃酸及胃蛋白酶、胆汁、幽门螺杆菌、药物、免疫损伤、应激作用、乙醇及吸烟等因素均有可能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三、保护胃黏膜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一)蛋白质

蛋白质的摄入可以提供用于组织蛋白合成所需的必需氨基酸,促进胃黏膜损伤的愈合。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对于胃液pH,具有很好的缓冲作用,最好是植物蛋白,因为肉类蛋白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牛乳蛋白虽然也有很好的缓冲作用,但因其含有较多钙,也会刺激胃酸的分泌。

(二)脂肪

脂肪可以延缓食物在胃内的排空速度,但过多的脂肪可能引起血脂血压的升高,或者诱发其他病症,因此,在补充脂肪时要注意适量,而且最好使用不饱和脂肪。

(三)碳水化合物

对于胃黏膜有损伤的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主要是为机体提供能量。要避免粗糙、难消化的粗粮和膳食纤维,以免刺激胃黏膜。

(四)维生素

维生素C能促进胃黏膜损伤的愈合,并有助于铁的吸收。维生素C在果蔬中含量丰富,但因为果蔬中的纤维和有机酸较多,对胃黏膜有刺激,因此,这类食物对于胃黏膜有损伤的患者是需要限制的,从而就更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A能维持上皮组织的健康,缺乏时会造成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而使黏膜易受损。

(五)植物活性成分

1.β—谷甾醇-D—葡萄糖苷(β-Sitosterol-D-glucoside)

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在多种植物中均有存在,如蒲公英麦冬等。它能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损伤愈合,达到保护胃黏膜的功效。

2.丹参(Danshin Root)

丹参的根具有活血祛瘀、排脓止痛、安心宁神等功效。能通过改善胃黏膜血氧供给,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

3.甘草(Liquorice)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解疼痛等功效。它能促进黏膜细胞分泌,促进胃黏膜细胞再生,增强黏膜防御机能。

4.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

猴头菇是中国传统珍贵食用菌,性平味甘,具有助消化、滋补身体的功效。临床证明,猴头菇可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痛、胃胀等疾病。它能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机能,促进黏膜损伤愈合、炎症消退,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此外,黄芪、白芍、当归川芎中药,能通过健脾益气,促进黏膜微循环,对胃黏膜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从临床效果来看,具有保护胃黏膜功能的保健食品不及药品见效快,但药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副作用,而且若不注意饮食,容易复发;而保健食品是从调理身体机能入手,达到自愈的效果。两者的用途可视病情而定。

(六)具有保护胃黏膜功效的典型配料

具有保护胃黏膜功效的典型配料,如表9-2所示。

表9-2 具有保护胃黏膜功效的典型配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