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激发新意: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方式

如何激发新意: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方式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故事就是要带给大家一些新意,而如果这些新意是通过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方式产生,那就会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一振。从某种角度上说,新意就是有诱惑力的陌生感。心流理论告诉我们,沉浸感是基于适当的难度和挑战产生的,太难或太容易都会让人心生厌倦,适度的逆向刺激会激发人们的状态,也是冲突和悬念的产生机理。

如何激发新意: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方式

人们愿意花时间看你的故事,肯定是希望在已有认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再获得点什么,如果你的故事缺少新意,没有超出目标观众对某一类题材的常规认识,大家便觉得没有意思。好故事就是要带给大家一些新意,而如果这些新意是通过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方式产生,那就会让人眼前一亮,并为之一振。

这是因为人们在接触信息时,已有的知识体系会预设一个走向和边界,如果你另辟蹊径,对信息的呈现和解读突破了人们的预设,就会产生开脑洞的欣喜。比如央视的《朗读者》,初看这个名称,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一个欣赏性节目,并自行脑补出名人朗读名篇的内容表现形式。但《朗读者》却被定义为文化情感节目,朗读只是内容呈现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朗读既不要求字正腔圆,也不必是名家名篇,只要能推动内容发展和情感升华,普通人也可以在殿堂级的演播室里朗诵自己的作品,这就突破了观众对已有朗读节目的刻板印象

故事的新意首先是选题的新意,既然是新意,那就不是要你发现一个新题材(当然能发现那是最好),而是看你能否在那些人们都司空见惯了的题材和现象中,提炼和整理出别人都还没能发现的意义和秩序,并用恰当的方式将之表现出来。比如“吃”这个题目,就电视节目来讲,从草根寻访到明星推荐、从厨王争霸到海外撷英,几十年来似乎能涉足的都涉足了,还能折腾出什么花样呢?《舌尖上的中国》另辟蹊径,他们没有就食物论食物,也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教大家怎样做饭上,而是着力发掘食物与人、食物与生存环境、食物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以人物带食物,以食物的际遇讲述人物的命运,从而为老题材开辟出了新领域。比如中国烹饪在手艺上神秘繁复,其传承和流变通常以家族和师徒的形式承载,《心传》这个选题就深入民间,寻找那些消失和即将消失的美味;而《脚步》则跟随那些在路上奔波的人们,讲述“路菜”这种先民保存食物的智慧是如何演变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的,它不仅展现了人们对故乡食物的牢固迷恋,更赋予了乡愁以浓烈的审美意味。而B站的《生活如沸》和《人生一串》则给人们带来了另外一种感受(图1)。

图1 《舌尖上的中国》着力发掘食物与人、食物与环境、食物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开辟了美食内容的新天地

其次是形式的创新,虽然在一些时候某些颇具新意的形式会对内容的出新产生刺激,但总体上讲脱离内容谈形式,即便谈不上荒谬,也起码是不经济的,因为形式创新总是与内容创新相伴生的,一切都取决于你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所谓角度、思路什么的,都是你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衍生物。(www.xing528.com)

所以故事的新意往往并不取决于原始信息本身,而是创作者怎样看待和处理它的问题,如果你的认知水平和感受能力与目标观众处在同一水准,甚至还不如他们,那也只能做一个原始信息的搬运工,代行人体延伸的功能而已。

从某种角度上说,新意就是有诱惑力的陌生感。陌生会带来挑战和不确定,也会勾起人们的探知欲望,会讲故事的人就是要适度制造这种陌生感,在不伤害观众自信和自尊的前提下,让他们对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既可控又不可控,从而完成一场内容和叙述的挑逗游戏。

心流理论告诉我们,沉浸感是基于适当的难度和挑战产生的,太难或太容易都会让人心生厌倦,适度的逆向刺激会激发人们的状态,也是冲突和悬念的产生机理。如果把人们的既有认知比作一个惯性轨道的话,适当的认知“脱轨”,会让人们产生冒险的乐趣,当然这种冒险最终必须要安全,也就是挑战和困难没有大到让人气馁和厌倦的程度,而是让他们在过程之后感到自己更强大、更自信,这才是一个恰当故事所应带给观众的心理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