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与完善法治环境:统一与平衡问题

建立与完善法治环境:统一与平衡问题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当前中国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表7-22008年中国各地人均GDP统计图7-2 2008年中国各地人均GDP分布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这不仅考验着法治进程的智慧,而且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速度与区域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立与完善法治环境:统一与平衡问题

法治的统一性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并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对矛盾的存在,对我国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各项工作来讲,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统一原则。法治统一原则源于法制统一原则。法制统一是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下使法制保持统一。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的效力或约束力。从近代主权论的兴起、民族国家的广泛建立以来,法制的完整统一始终是一个国家主权完整统一的象征。法治统一是在法制统一原则从法律范畴向社会治理范畴的延伸。简单而言,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适用的各类社会规范在国家范围内必须是统一的。这是社会治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谓的各类社会规范是指对社会各类活动具有约制力的强制手段,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技术标准、道德规范等。这些社会规范,在适用方面必须遵循统一的原则,即确保在不同地区适用时是一致的和可比较的。以食品安全为例,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准入许可条件等,在全国范围应该是统一的。这是法治统一性的根本要求,也是消除地方保护、实现大市场化的前提条件。我国法治统一建设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根据入世协议中规定的义务,我国自中央政府以下,各级政府部门都集中开展了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的统一性大清理。这对于促进转型期社会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法治统一的构架初步形成,在社会与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规范意识不断增强。

但是,在法治的统一性推进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一现状。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当前中国最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所形成的自东向西的经济落差。表7-1汇总了2007—2011年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

表7-1 2007—2011年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

续表

为了更直观地体现地区经济的不平衡性,以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为例,对中国各地的人均GDP按从高自低的顺序进行了排序,如表7-2、图7-2所示。从表7-2中可以看到,当年人均GDP最高的是上海,为9462美元;而最低的为贵州,仅1426美元。在这样一个自东向西的经济落差中,最大差值达到了6.6倍。整个落差中包括各个量级水平。

表7-2 2008年中国各地人均GDP统计

(www.xing528.com)

图7-2 2008年中国各地人均GDP分布图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平衡性的客观存在,对法治统一的实现和效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发展目标、治理理念、社会需求、消费水平、环境意识、包容程度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就法治统一的建设而言,制定并颁布统一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准入标准等过程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使这些规范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有效的实施。这不仅考验着法治进程的智慧,而且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速度与区域平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状态,那么法治统一在实践层面可能就会成为一纸空文,甚至在一定条件的激化下,有可能成为影响、阻碍发展的负面因素。就食品安全而言,如何解决法制的统一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样是社会转型期给食品安全提出的最大考验和挑战。

总之,社会转型是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是新体制从不成熟向成熟和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复合式的过程,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经济领域、社会管理领域,以及政府行政领域等,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基础的行政体制也身处转型之中,这就更加增添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程度,从而使得社会转型的影响涉及面更广、影响的时间更长、影响的程度更大。其中就包括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的难度。

有关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等问题,不仅是我国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而且,也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并保持持续的影响。因此,必须在尊重历史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导相关食品安全政策与制度的调整。同时,把客体导向原则引入政策制度与执行之中,体现了以权力分享为特征的现代治理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及其政策执行力的影响。而重塑社会道德体制(包括市场诚信体系)、建立统一并且平衡的法制环境,以及渐进式的行政体制调整,将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注释】

[1]黄敏:《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文本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2]金小红:《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3]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807/0723_2201_669191.shtml,2016-8-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