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学中制度与效率关系的理论

经济学中制度与效率关系的理论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柯武刚《制度经济学》中阐述: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交易费用,找出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制度,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解析:资源、技术、偏好与制度安排是一个联动的体系,制度变迁意在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寻找。

经济学中制度与效率关系的理论

效率往往是与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按照柯武刚《制度经济学》中阐述: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和乖僻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制度之所以跟效能相连,主要是它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

1.制度产生的根源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靠简单地假设“完备知识”而将知识问题束之高阁。这种假定与现实中的人类存在对不上号,现实中的人总是想了解得更多并检验旧的知识。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是将知识的不足——无知——作为人类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点不可能被排除掉,因为它是构造性的。但知识的不足可以靠恰当的制度安排来缓解。恰当的制度能在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中引导个人决策者,并能帮助我们减少对信息的需要。培育制度的必要性源于人性的某些固有特质,如在吸纳、评价信息和保留知识上的有限能力。“信息”在这里指一项可以言传、人人都能学的知识。星星点点的信息经过人的评价后被揉进一个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使各种思想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不断接纳新的真知灼见。人们往往将“信息”一词经常与传递消息的行为和信息流动联系起来,而“知识”一词则侧重于知识在个人头脑中的储存状态。以下四个原因就是制度出现的根源:①知识局限性原因。人类在与他人交往中受制于知识上关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在了解资源、潜在交易伙伴以及它们的精确特征上具有“横向不确定性”,对于这两种不确定性,决策者需要搜寻消息,发现目标。知识分非可言传知识和可言传知识。②行为类型、认识和有限理性的原因:a.符号和想象;b.信息悖论;c.理性的不同类型。③动力机制:推动着个人为他人利益而行动的三种动力包括:a.出于爱、团结式其他各种利他主义而努力有益于他人;b.受到胁迫,胁迫者以对他们使用暴力(命令)相威胁;c.按其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动,但出于明智的自利动机,因为他们预期能获得充分的回报。④委托—代理问题。

2.制度和制度系统的功能(www.xing528.com)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功能包括:①有效协调和信任。②保护个人自主领域。③防止和化解冲突。④权势和选择。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靠一系列的制度(这里称制度系统)发挥以上各项功能作用,只有制度系统相互协调发挥作用,才能保障效率和社会秩序。有效率的制度应具有的特征是:第一,具有一般性;第二,在两种意义上具有确定性,它不仅是可认识的(显明的),而且还必须就未来的环境提供可靠的指南;第三,具有开放性。我们这个社会要有秩序必须有一个制度系统来协调整个社会的行动,在现实中,制度服务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包括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

3.交易费用高是社会经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根本原因

经济效率高低主要决定于交易费用高低。交易费用问题是制度安排所要求考虑的主要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交易费用,找出能够减少交易费用的制度,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由于制度缺失或缺位,使社会上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的行为约束力很小,这时人与其他人交易(交往)就会缺少秩序;交易成本过高,导致效率损失。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交易费用越来越高,已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的解析:资源、技术、偏好与制度安排是一个联动的体系,制度变迁意在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寻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