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正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那么,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事实来否定马克思的理论,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周严的。由此可见,仅仅把马克思的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一个“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看不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浅见。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在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关系时,首先必须弄清楚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究竟是关于资本主义静止不变甚至倒退的理论,还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大概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一个关于资本主义静止不变或倒退的理论的人不多,因为这种看法显然根本不符合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实际,甚至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无知。熟悉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宗明义地讲到: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即发展)规律[2]。如果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正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那么,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事实来否定马克思的理论,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周严的。因为既然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那么,除非资本主义的实际历史是一种倒退的历史,从资本主义退回到了封建社会或其他什么社会,我们才可以说历史否定了马克思。然而事实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在实际上确实是发展的,甚至有时发展得非常快,变化非常大;而这种发展和变化,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恰好相反,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在一些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正好同马克思在经济理论上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在总体方向上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比如:

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必然造成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甚至可能引起社会革命[3]。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不仅是对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理论总结,而且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概括。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一百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工人阶级有组织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作用,当代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的极化效应,极大地提高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避免了工人革命和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没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的总代表来出面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任凭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自由发挥作用,任凭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自由发展下去,恐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无一例外地就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守夜人”,而且也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保护神”。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改变的,只是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了,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社会经济资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到各个生产中去。然而,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进行自发配置的,社会生产的系统上的无政府状态,必然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的失调,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引发经济危机,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4]。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也是完全正确的。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沉痛教训之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无政府状态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巨幅波动。同样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国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资源的自觉配置,资本主义经济将如同历史上曾经一再出现的那样,周期性地受到危机的困扰和破坏。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并没有取消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由竞争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也并没有完全解决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市场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存在着“失败”,只要整个社会生产不是处在全社会的自觉的计划控制之下,并且仍然受到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事情也必然如此。

马克思在理论上论证了,在剩余价值规律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会在客观上不断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5]。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个理论也是正确的。经过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具有无限的趋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绝对的生产方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说,资本主义在全球的发展,造成了民族之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新的紧张关系。

马克思甚至还在《资本论》中直接预言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必然会产生垄断和金融寡头,以至于会进一步产生“国家的干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马克思的理论预言几乎是惊人的一致。(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仅仅把马克思的极为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一个“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看不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同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实质性的内在联系,实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浅见。

另一方面,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在许多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所有这些变化,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扬弃,而不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和革命。虽然发达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使收入分配达到工人阶级和广大公民可以忍受甚至乐于接受的水平,但是,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财富分配的明显分化。在美国,直到今天,20%的人掌握着80%的国民财富,除北欧少数国家贫富差距比较小以外,其他发达国家都存在着财富分配上的不均衡甚至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把发达国家看成是收入已经完全公平化、平等化的社会,只不过是某些人的幻想而已。虽然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家政府调节国民经济宏观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完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滞胀”以及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还有世界范围的货币金融秩序的不稳定和动荡,都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的局限性。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多数都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但是,纯粹私有的或家族式的企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能说现代资本主义由于“股权分散化”(股份公司在实质上是资本集中的形式,股权分散化正是实现资本集中的形式和手段)而变成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了。可以肯定的是,正像当初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消灭土地私有制(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一样,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可能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身。

总之,在当代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核并没有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受到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那些基本规律的支配和调节。无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手段如何发达,也无论其社会福利达到怎样的水平;无论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多高,也无论持股公民达到怎样的比例;无论是右派政党掌权,还是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执政,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因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雇佣劳动制度仍然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核心。所谓资本主义,从经济上来说,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6],无论是哪一种生产方式,只要存在这样的特点,就必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不可能是别的什么生产方式。只有取消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社会的生产不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了。仅仅因为资本主义在形式上的某些变化,就断言资本主义不再是资本主义了,进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这只不过是表明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根本不懂得究竟什么是资本主义,也根本不懂得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究竟是什么[7]

可以预言的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要全人类还没有获得彻底的解放,马克思的理论必将仍然是人类研究和争论的对象,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仍然有着无可争辩的现实适用性,仍然是我们全人类从中获取精神财富和社会力量的理论宝库,仍然是我们正确分析和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武器。在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统治全世界的当下,我们全人类还面临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决没有过时,相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本身过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