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套类轴的加工工艺及编程分析

套类轴的加工工艺及编程分析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概述套筒类零件的加工,根据其功用、结构形状、材料和热处理以及尺寸大小的不同而异。任务目标1.掌握套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图1-2-15二、相关知识1.套类零件的加工特点孔加工观察切削情况很困难。2)端面圆跳动的检验方法检验套类工件端面圆跳动的方法,如图所示。

套类轴的加工工艺及编程分析

任务概述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根据其功用、结构形状、材料和热处理以及尺寸大小的不同而异。就其结构形状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短套筒和长套筒两大类。本任务以零件图1-2-15为例展开学习

任务目标

1.掌握套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编程。

2.掌握内孔加工工艺知识及编程方法。

知识链接

一、工作任务

任务要求:如图所示工件,毛坯尺寸为φ50×50 mm,材料为45钢,试编写其外轮廓及内孔数控加工程序并进行加工。

图1-2-15

二、相关知识

1.套类零件的加工特点

(1)孔加工观察切削情况很困难。

(2)刀杆尺寸由于受孔径和孔深的限制,不能做得太粗,又不能太短,因此刚性很差。

(3)排屑和冷却困难。

(4)圆柱孔的测量比外圆困难。

2.钻孔注意事项

(1)在钻孔前,必须把端面车平。

(2)钻头装入尾座套筒后,必须检查钻头轴线是否和工件的旋转轴线重合。

(3)当使用细长钻头钻孔时,事前应该用中心钻钻出一个定心孔。

(4)钻较深的孔时,要经常把钻头退出来清除切屑。

(5)钻通孔快要钻透时,要减少进给量

(6)钻钢料时,必须浇注充分的切削液

(7)钻了一段深度以后,应该把钻头退出,停机测量孔径。

(8)把钻头引向工件端面时,引入力不可过大。

3.车内孔

图1-2-16

(1)车孔的关键技术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性和排屑问题。

1)尽量增加刀杆的截面积。

2)刀杆的伸出长度尽可能缩短。

3)内孔车刀的后面一般磨成两个后角的形式。

4)通孔的内孔车刀最好磨成正刃倾角。

(2)车削内孔时常见的问题:

表1-2-16 车削内孔常见问题表

4.套类零件的检验

(1)尺寸精度的检验

孔的尺寸精度要求较低时,可采用钢直尺、内卡钳或游标卡尺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塞规

用塞规检验孔径的情况,如图所示。当过端进入孔内,而止端不进入孔内,说明工件孔径合格。

图1-2-17

2)内径千分尺

如图所示。测量时,内径千分尺应在孔内摆动,在直径方向应找出最大尺寸,轴向应找出最小尺寸,这两个重合尺寸,就是孔的实际尺寸。(www.xing528.com)

图1-2-18

(2)形状精度的检验

在车床上加工的圆柱孔,其形状精度一般仅测量孔的圆度和圆柱度(一般测量锥度)两项形状偏差。当孔的圆度要求不是很高时,在生产现场可用内径百分(千分)表在孔的圆周上各个方向去测量,测量结果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即为圆度误差。

(3)位置精度的检验

1)径向圆跳动的检验方法 一般套类工件测量径向圆跳动时,都可以用内孔作基准,把工件套在精度很高的心轴上,用百分表(或千分表)来检验,如图所示。百分表在工件转一周中的读数差,就是径向圆跳动误差。

2)端面圆跳动的检验方法 检验套类工件端面圆跳动的方法,如图所示。先把工件安装在精度很高的心轴上,利用心轴上极小的锥度使工件轴向定位,然后把杠杆式百分表的圆测头靠在所需要测量的端面上,转动心轴,测得百分表的读数差,就是端面圆跳动误差。

图1-2-19

任务实施

1.工艺分析

毛坯尺寸为φ50×50 mm,首先选择装夹工件右端,粗精加工左端内孔至φ 28 mm,外圆表面至φ46 mm,再加工右端至尺寸要求。

2.加工工艺卡

编制图示1-2-15沟槽轴加工工艺卡及程序,并操作数控车床完成工件的加工。

表1-2-17 简单外圆加工工艺卡

3.加工准备

设备、材料及量具见下表。

表1-2-18 设备、材料及量具表

4.参考程序

5.注意事项

(1)工件要装正夹牢。

(2)正确安装内孔刀及其正确对刀。

(3)退刀路线要合理,运行前要反复校验程序。

(4)运行加工时要慢,可采用单段方式。

(5)遇到紧急情况要快速按下“急停”按钮

6.零件加工

(1)装夹工件,伸出长度30 mm,找正夹牢。

(2)对刀操作。

(3)钻孔并车削内孔到28 mm。

(4)粗车、精车到外圆φ46 mm。

(5)调头装夹并找正,Z向对刀。

(6)粗、精加工右端到规定尺寸。

(7)结束加工,拆卸零件。

7.检测

表1-2-19 检测评分表

学生任务实施过程的小结及反馈:

教师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