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毛油水化脱胶效率?

如何提高毛油水化脱胶效率?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油种类和品质是影响水化脱胶的首要因素。对于变质、未成熟油料或蒸炒不好的油料制得的毛油,不易脱胶。离心分离时,如果重相是乳浊水或油脚呈稀松颗粒状、色黄并拌有明水、脱胶油280℃加热试验不合格时,即表明水化时间不足。操作中添加一定量85%磷酸,在60~80℃温度条件下充分搅拌,然后送入离心机进行分离、脱胶。

如何提高毛油水化脱胶效率?

(一)水化法

脱胶常采用水化法,即用一定数量的热水或稀碱、盐及其他电解质溶液,加入毛油中,使水溶性杂质凝聚沉淀而与油脂分离。水溶性杂质以磷脂为主,沉淀出来的胶质称油脚。

磷脂的分子结构中,既含有疏水基团,又含有亲水基团。磷脂的亲水游离羟基与疏水内酯盐结构如图6-7所示。

图6-7 磷脂的亲水游离羟基(右)与疏水内酯盐(左)结构

当毛油中不含水分或含水分极少时,它以内酯盐形式溶解分散于油中;油中含水量增加时,磷脂吸水变为游离羟基式,极性增大,呈现出强的双亲性并在水油界面上定向排列,磷脂达到一定浓度时,形成胶态集合体(胶束),进一步形成整体亲水性的双(多)分子层;磷脂极性基的强烈亲水性可吸引水分子插入双(多)分子层之间,产生膨胀,随着吸水量的增加,磷脂膨胀加剧,相互凝结成密度比油脂大得多的胶粒而从油中沉淀析出。

磷脂有水化磷脂(HP)和非水化磷脂(NHP)。水化磷脂含有较强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时形成水合物,且在水中析出。非水化磷脂主要是磷脂酸和溶血磷脂的钙镁盐类,亲水性差。非水化磷脂的含量主要与毛油种类和品质有关。

不同磷脂的水化速率有差别,如果从磷脂的乳化性质来理解,则卵磷脂(PC)由于易形成水包油(O/W)的乳化液,具有最大的水化速率,而其他磷脂易形成油包水(W/O)的抗乳化结构,水化速率降低。

水化法操作简单,但只能除去水化磷脂,一般的水化和碱炼过程能去除80%~90%左右的磷脂,还含有10%左右的非亲水性磷脂,需采取另外方法脱除。在毛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酸或有机酸,可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而亲水,达到容易沉淀和分离的目的。

毛油种类和品质是影响水化脱胶的首要因素。一般木本油脂较易脱胶,而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较难一些,亚麻籽油、菜籽油更难一些。对于变质、未成熟油料或蒸炒不好的油料制得的毛油,不易脱胶。

水是磷脂水化的必要条件,水化时适量的水才能使磷脂逐渐吸水膨胀,并相互絮凝形成稳定的胶粒。水量不足,磷脂水化不完全,胶粒絮凝不好;水量过多,则有可能产生局部的水/油或油/水乳化现象,难以分离。

水化加水量通常是胶质含量和操作温度的函数。工业生产中,间歇式为胶质含量的3~5倍;连续式为油量的1%~3%。在胶质含量一定时,操作温度高,胶体质点布朗运动剧烈,诱导极化度大,故凝聚需要的水量大;反之,需要的水量少。

毛油胶粒凝聚的过程是可逆的。毛油中胶体分散相开始凝聚时的温度称为凝聚临界温度,已凝聚的胶质可在高于凝聚临界温度下重新分散。临界温度与胶粒粒度有关,胶粒吸水越多,凝聚临界温度也就越高。因此水化温度与加水量相关,加水量大,宜高温,加水量小,宜低温。一般操作温度与临界温度相对应并稍高于临界温度。

具体操作中,适宜的加水量可通过小样试验来确定。先确定工艺操作温度,然后根据油中胶质含量计算加水,最后再根据分散相水化凝聚情况,调整操作的最终温度。但终温要严格控制在水的沸点以下。

借助于机械混合可使物料既能产生足够的分散度,又不使其形成稳定的油/水或水/油乳化状态。当胶质含量大,操作温度低的时候尤应避免过分激烈的搅拌,防止形成油/水乳化,使分离操作困难。连续式水化脱胶的混合时间短,混合强度可以适当高些。间歇式水化脱胶的混合强度须密切配合水化操作,搅拌速度应可控,先快后慢,开始以60~70r/min为宜,水化结束阶段控制在30r/min以下,以使胶粒絮凝良好,有利于分离。

胶质完成水化需要一定的时间。离心分离时,如果重相是乳浊水或油脚呈稀松颗粒状、色黄并拌有明水、脱胶油280℃加热试验不合格时,即表明水化时间不足。反之,当分离出的油脚呈褐色粘胶时,则表明水化时间适宜。

根据胶体凝聚的原理,通过添加食盐或明矾、硅酸钠磷酸柠檬酸、酸酐、磷酸三钠、氢氧化钠等电解质稀溶液可改变胶体分散相的水合度,促使凝聚。特别是当普通水水化脱不净胶质、胶粒絮凝不好或操作中发生乳化现象时,可添加0.05%~0.3%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1)中和胶体的表面电荷,消除或降低ξ电位或水合度,促使胶质凝聚。

(2)磷酸和柠檬酸等促使β磷脂等非亲水性磷脂转变成亲水性磷脂。

(3)明矾水解出的氢氧化铝以及生成的脂肪酸铝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油中胶质色素等杂质。

(4)磷酸、柠檬酸螯合并脱除与胶体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味、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5)促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量,加速沉降速度,提高水化得率与生产率

水化法按生产的连贯性又可分为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间歇式水化按操作温度及加水方式不同分为高温、中温、低温及直接蒸汽水化方法,它们的基本工艺程序包括加水(或加直接蒸汽)水化、沉降分离、水化油干燥和油脚处理等。

半连续式水化的特点是前道水化用罐炼,而后道沉降分离采用连续离心分离。而连续式水化是一种先进的脱胶工艺,包括预热、油水混合、油脚分离及油的干燥均为连续操作。水化脱胶的主要设备有水化器、分离器干燥器等。

一般,水化脱胶油中含磷脂<0.15%~0.45%,杂质<0.15%,水分<0.2%,可基本达到四级油标准。(www.xing528.com)

(二)酸炼脱胶

粗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无机酸,使胶溶性杂质变性分离的一种脱胶方法称之为酸炼脱胶。一般采用硫酸和磷酸进行脱胶,前者又分浓硫酸法和稀硫酸法两种工艺。由于硫酸对磷脂、蛋白质及黏液质等能产生强烈的作用,因此主要用于工业用油的加工,常常被用来精炼含有大量蛋白质、黏液质的粗油,例如生产生物柴油的菜籽油、脂肪酸裂解前用油、精炼米糠油、蚕蛹油及劣质鱼油等。

与普通水化法相比,磷酸脱胶具有油耗少、油色浅、能与金属离子螯合并解离非水化磷脂的优点,脱磷效果可达到30mg/kg。操作中添加一定量85%磷酸,在60~80℃温度条件下充分搅拌,然后送入离心机进行分离、脱胶。对于棕榈油等胶质含量较少的特殊油种仅用酸炼脱胶就可达到要求,这种方法又称干法脱胶。

(三)新脱胶工艺

随着油脂加工技术的发展,脱胶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最大限度地脱除胶质上,而是在此前提下,把降低消耗、减少在脱胶过程中对油脂、磷脂的损害作为更高的目标。而物理精炼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脱胶技术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影响蒸馏脱酸的效果。为了与物理精炼工艺相匹配,脱胶常与脱色结合起来,中间无需碱炼。

胶质中最主要的是磷脂,水化磷脂是比较容易除掉的,而非水化磷脂用直接水化法难以除去。为此,各种新脱胶法应运而生,鲁奇(LUGI)公司的ALCON预处理工艺甚至从油料预处理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脱除非水化磷脂有以下几种新方法。

图6-8 磷脂酶的作用示意图

1.酶法脱胶

酶法脱胶的原理是利用磷脂酶A2或者磷脂酶A1把油脂中的非水化磷脂转化成为溶血磷脂而成为水化磷脂,再用水化除去,如图6-8所示。

目前可提供的有3种商品化磷脂酶A,Lecitase 10L具有磷脂酶A2特异性,Lecitase NOVO、Lecitase Ultra具有磷脂酶A1特异性。

为了减轻负荷,酶脱胶法要求待脱胶油中含磷量控制在100~250mg/kg(含磷脂0.3%~0.75%),含Fe<2mg/kg,含游离脂肪酸<3%。待脱胶油加热至80℃左右,加入柠檬酸溶液(或磷酸溶液)以络合金属离子,然后加入碱溶液形成缓冲溶液并控制pH在5~6,降低温度至45~55℃,加入磷脂酶溶液,经高速混合后在反应釜里滞留数小时,具体时间根据油脂品种和磷脂含量调整,待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后,再次加热至80℃左右灭酶,用离心机分离磷脂和油。脱胶油中含磷一般低于10mg/kg,可满足物理精炼的要求。

磷脂酶A脱胶时会使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有所上升,磷脂酶C则无此之虞。故也可以利用磷脂酶C开发脱胶工艺,或设计磷脂酶C与磷脂酶A相耦合的脱胶工艺。

酶法脱胶工艺将生物技术与油脂精炼工艺相结合,目前在生产上已得到应用。

2.特殊脱胶法

Alfa Laval公司1985年提出特殊脱胶法,即酸调节碱中和凝聚工艺,其原理是:磷脂酸、溶血磷脂的钙镁盐类等非水化磷脂在酸性、碱性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水化磷脂,然后水化得以与油脂分离。

在70~80℃条件下,加入毛油量0.5%的50%柠檬酸和醋酸钠(或稀碱)混合液,使磷脂发生水化,然后离心分离,脱磷效果可达到15mg/kg以下。

3.超级/联合脱胶法

这是一种低温脱胶工艺,常与“长混碱炼”工艺相结合使用,形成联合脱胶工艺。过滤毛油加热到70℃,加入油重0.05%~0.2%的85%食用级磷酸或柠檬酸,搅拌20min左右,使非水化磷脂转化。再将油冷却到25℃,然后加入5倍于磷脂量的水反应2h进行水化脱胶,或加入油重1%~3%、浓度为2%~3%的NaOH溶液,絮凝反应1~1.5h使磷脂水化和絮凝。通过这样缓慢低温处理,有利于形成“液态结晶”磷脂,并吸附其他杂质,甚至脱去部分蜡酯,油脚分离容易得到的脱胶油的质量较好,符合物理精炼的要求。超级脱胶工艺脱胶彻底,后续脱色时,白土用量只需一般工艺的一半,可减少脱臭器内壁污染,已经获得广泛应用。

4.硅法脱胶

硅法脱胶是美国最新应用的一种脱胶技术,适合于物理精炼的预处理脱胶脱色,唯材料成本较高。该法关键是使用新型硅材料,如“TriSyl硅”,这种人造的非结晶硅胶体对油中极性组分如磷脂、肥皂等吸附力很高,既可以单独作为吸附脱胶剂使用,或与白土一起使用,加强白土的吸附效果,同时保护白土免受皂脚和磷脂的影响。

待加工油脂中含皂量的增加可提高TriSyl硅对磷脂的吸附能力。利用这一点,在实际生产中可省去水洗工序,只要油中含有足够的水分(0.2%~0.4%),皂脚和其他极性杂质一起可同时被TriSyl硅除去。

5.膜法脱胶

磷脂和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但磷脂在非极性溶剂中会形成相对分子质量达2万~5万的胶束,胶束的外形尺寸在18~200nm,远远大于甘油酯分子尺寸(15nm),因此,膜法可在混合油中将磷脂与甘油酯分离。磷脂胶束还容易包络糖和蛋白质及微量金属离子,将它们与磷脂一起脱除,一般脱磷效果可达到15mg/kg以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