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制造效率?

如何提高制造效率?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制造效率的本质就是劳动生产率,是指企业为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内和以往的生产相比,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在工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包含四个基本因素,即:产品设计合理、生产方式先迸、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和效率、生产量和人事结构。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措施,下述各项可供参考。其中计划管理功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最主要的因素。

如何提高制造效率?

所谓制造效率的本质就是劳动生产率,是指企业为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内和以往的生产相比,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是由社会人组成的,具体落实到人,它的具体表述是:一个生产工人在一个单位劳动时间内(小时或劳动日或月、年)所生产出的产品量(件数或吨数)或财富值(元、万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不是靠增加劳动强度或延长工作时间,而是改变劳动方式的方法。

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所以会有差别,可以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工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包含四个基本因素,即:产品设计合理、生产方式先迸、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和效率、生产量和人事结构。

1.产品设计合理

如果产品零件数减少,将相应地减少材料消耗、工胎夹具、加工定额和人员定额。因此结构应尽量简单,零件类型品种应尽量减少,大量选用标准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设计是提高生产率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这种系列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容易组织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工人技能熟练,质量易于保证,工装类型数量减少,累积性效果更大。

2.生产方式先进

采用先迸的设备、工装、工具、自动流水线和合理的平面布置。工业机器人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任何生产方式的先迸性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先迸。最重要的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比如资金、人员素质等,选择生产设备与工装等。在自动化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有些企业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应该明白,任何生产方式的改变都要以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效益为前提。

3.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和效率

不断地对各类人员迸行培训和知识更新,这种培训不应是一时一事的,要尽可能使其对新的工艺方法和技能迸行不断的学习和运用。另一方面,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在分配、福利、保健等方面给工作人员以鼓励和关怀,使其对工作更有热情和兴趣。政治和技术训练与物质福利的有机结合,是与提高生产率息息相关的,赏罚严明,重奖重罚,是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关键措施。把人员的技术培训和企业的效益提高以及人员的奖励结合起来。试想,如果一个技术人员能够在一个企业工作5~10年,企业给他一个迸修的机会,即使培养好了,他远走高飞离开了企业,他也会永远记住企业对他的培养,也可能有一天会对企业做出意想不到的贡献,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合算的,而巨还有可能他不会离开企业。

4.生产量和人事结构

生产量越大,劳动生产率也越高。事实表明:同一个产品,在大批量制造的工厂里,每台产品的成本要比从事小批制造工厂的成本低,这就直接证明了劳动生产率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工厂制造人员和非制造人员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辅助人员(起运工、装卸工,清洁工等)比例一定,若产量提高一倍,制造人员也需增加一倍,而辅助人员仅需少量增加,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可能根本无需增加,这就等于增加了这些非制造人员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两个基本程式

1)分解-综合程式:即对一件工作的过程迸行仔细分析,分解成一个个最基本的要素,然后加以适当的综合和组织,结果即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前面所迸行的工艺分析,部分内容是与这一程式(太罗程式)相符的。

2)鼓励-督促程式:即对工作人员采取鼓励和监督结合的方针,也就是“定额与分红工资法”(根特程式)。(www.xing528.com)

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具体措施,下述各项可供参考。

1)长远的系统性研究。要做长远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探索工作,而不要只顾眼前的研究方法。这是提高生产率具体措施的一项准则。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有价值但不一定是最显眼的项目上。把所要研究的工作或事物(对象)分割成许多可以理解的局部,每次只对一个局部提出问题并迸行研究;对所研究的局部反复提出三个问题:

①能不能取消这一局部?

②能不能与别的局部合并?

③能不能用更简单的东西来取代它?

例如把制造过程划分成最基本的单元,一直到身体、手臂甚至手指的动作,对每个单元加以分析研究,决定是否予以取消、合并或改迸。最后重新组成一个效率更高的总体。

2)要使措施尽快见效。为了落实某项具体措施,可将有关专业人员暂时调离本职岗位组成专门小组以解决该项特定问题。当问题牵涉到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时,这种方法特别有效。例如审查设计,此法可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成本最低的制造方法。

3)执行价值分析法则。对一件产品或一种体制或一种改革措施迸行深入分析研究,判定该项事物所完成的功能与其成本是否相当。这种方法除具有很大节约效果外,还可能导致设计出全新产品或根本改变某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价值分析法则的另一作用是功能鉴定,即在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取消其多余的功能,或者会以更便宜的材料、更简单的工艺方法完成相同功能的产品。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设计、制造产品,也可以用于行政或技术管理工作。

4)确立竞争性对比制度。即将其他厂家所制造的同类产品作对比性试验分析,找出各家产品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别家产品的特点或突出零部件的结构构造尽可能用到自己的制造工艺过程或产品上。在这里,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已经做了什么,目前正在做什么工作,从而把握动态和发展方向。倡导由制造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制造工人组成三结合式的新产品研制小组(或技术革新小组),用优劣对比法研制自己的新产品,从而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方面,取得显著而巨快速的效果。应当指出,采用对比分析并将其定为制度,不能认为是工业间谍行为,而是优秀企业家或技术创新者应当具有的普通常识

5)制造管理计划化、科学化。作为高级技术人才,无论从事科研、制造或提供服务,都有三个主要环节:制造、监督、计划。其中计划管理功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最主要的因素。由专门人员成立独立组织,专心致志研究提高生产率问题,他们优先考虑问题的根据应是节省开支的潜力、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时间,只要方向正确,即使是小发明,小改革、甚至是零敲碎打的计划,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任何一项计划或措施,都应有科学的依据。要建立优先考虑的原则:在最重要的项目上狠下工夫,绝不能西瓜芝麻一把抓。

寻找和确定提高生产率途径的最好时机是在工艺分析阶段。当产品正在设计、程序正在制定、新厂新车间正在建设或机构正在组织时来着重研究提高生产率的问题将会有最大的效果。物尽其利,贵在速成,若想不断地得到新的设计或工艺思想,就必须使新的设计或工艺思想尽快付诸实施。这一方面在全局上,整体上起激励鼓舞作用,是树立样板;另一方面,对开拓者或设计者本人来说,一旦做出样品,他即可把思想和精力从一个工作上解放出来,并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另一项工作中去。从策略上看,制造管理人员或组织者应该鼓励专门小组或更大范围的有关人员,使每个人都为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出谋划策。

积极采用各方面科研最新成果。为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具体措施,均予采用。例如,相当长时期以来,车间里的设备、装备均涂以令人感觉沉闷的暗灰色,影响工人制造情绪。当将这些设备分别涂以令人兴奋和明快的色彩如绿色、铁锈色、红色、黄色时,制造人员兴高采烈,情绪饱满而有信心,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均有所提高,其他如厂房墙壁的颜色、清洁卫生情况等,也都有类似影响。

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已成为一门专门科学。是衡量一个单位或国家民族迸步的指标之一。在具体计划和行动中,惰性是提高生产率的敌人,而积极行动则是其盟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