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层次分析法如何运用

层次分析法如何运用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g等人创立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系统分析、决策新方法。根据问题性质和决策目标把问题中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根据表4.4所示1~9标度法,逐项就任意2个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赋以相应的分值,进而构造判断矩阵。由分析可知,对完全一致的成对比较矩阵,其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等于该矩阵的维数。

层次分析法如何运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g等人创立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系统分析决策新方法。它是一种以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求得每一个具体目标的权重,进而解决多目标决策的非数学模型优化方法。该方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成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利用预选方案的优劣程度进行判断排序,从而得出最优方案,为设计提供依据。

运用AHP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4个步骤: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有关因素按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②分析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③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④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并进行排序。最后,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问题性质和决策目标把问题中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首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种指标,再把这些指标按照不同性质分成若干组,以形成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上的指标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指标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个指标的支配。处于最上层的指标一般只有一个,称为目标层,一般就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中间层次一般是准则层或子准则层。

(2)构造判断矩阵。根据表4.4所示1~9标度法,逐项就任意2个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赋以相应的分值,进而构造判断矩阵。

表4.4 比较尺度表(1~9尺度的含义)

(3)各因素权重求解。对判断矩阵求解各因素权重,其常用方法有规范列平均法、方根法、幂乘法等。

规范列平均法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求出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元素每一列的总和。

第二步,把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个元素除以其相对应列的总和,所得的商称为标准两两比较矩阵。

第三步,计算标准两两比较矩阵的每一行的平均值,这些平均值就是各方案在某一评价指标方面(比较因素)的权重,也即方案优化评价中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求得其他评价指标在方案优化评价中的特征向量。

第五步,把所有评价指标的特征向量列成矩阵表。

第六步,取得每个评价指标在总目标中的相对权重,即要取得每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即评价指标的特征向量。

第七步,通过两两比较矩阵,同样求出其评价指标的特征向量值。

(4)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A=(aijn×n,其具有如下性质:

从理论上分析得到:如果A是完全一致的成对比较矩阵,则其应该具有传递性质:

即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但实际上在构造成对比较矩阵时要求满足上述众多等式是不可能的,因此退而要求成对比较矩阵有一定的一致性,即可以允许成对比较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由分析可知,对完全一致的成对比较矩阵,其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等于该矩阵的维数。对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要求,转化为要求其绝对值最大的特征值和该矩阵的维数相差不大。

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方法如下:

计算衡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A(n>1阶方阵)不一致程度的指标CI:

当λmax=n,CI=0时,为完全一致情况;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在计算判断矩阵时,为了度量不同阶判断矩阵是否完全一致性,引入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I是这样得到的:对于固定的n,随机构造成对比较矩阵A,其中aij是从1,2,…,9,1/2,1/3,…,1/9中随机抽取的。这样的A是不一致的,取充分大的子样得到A的最大特征值的平均值。从有关资料查出检验成对比较矩阵A一致性的标准RI,它为同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的随机均值,其RI值见表4.5。

表4.5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注 n为矩阵阶数,它只与矩阵阶数n有关。

随机一致性比率CR为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比值,即CR=CI/RI。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应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使其最终满足要求。

检验一致性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被检验的两两比较矩阵乘以其特征向量,所得的向量赋权和向量。(www.xing528.com)

第二步,每个赋权和向量的分量分别除以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即第i个赋权和向量的分量除以第i个特征向量的分量。

第三步,计算出每个结果中的平均值,记为λmax

第四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第五步,计算一致性率CR,其中RI从表4.5中选取。

第六步,根据是否满足CR≤0.10来判断比较矩阵的一致性。

第七步,同样,可以通过计算其他评价指标一致性率CR,来判断其一致性,即相应的特征向量有效。

(5)利用特征向量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根据求出的评价指标的特征向量,以及评价指标下每个方案的特征向量求出各方案的总得分。通过比较各方案的得分多少,找到最优方案及不同方案的优劣次序。

(6)特征向量计算方法。在AHP方法中,用定义计算两两比较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当困难,特别是阶数较高时。

两两比较矩阵是通过定性比较得到的比较粗糙的结果,对它的精确计算也没有太大的必要。故用近似计算即可满足要求,主要有和法、根法、幂法等。和法(规范列平均法)是计算判断矩阵A各列各个元素ai的和;将ai的各列元素的和进行归一化,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根法(几何平均法)是计算判断矩阵A各行各个元素ai的乘积;计算ai的n次方根;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该向量即为所求权重向量。

1)定理:对于正矩阵A(A的所有元素为正)

A.A的最大特征根为正单根λ;

B.λ对应正特征向量w(w的所有分量为正);

C.w=lim(Ak e/eT Ak e),其中e=(1,1,…,1)T,w是对应λ的归一化特征向量。

2)和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A.将A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ij=aij/∑aij

B.对ij按行求和得i=∑ij

C.归一化=(12,…,nT

wi=i/∑iw=(w1,w2,…,wnT

D.计算Aw

E.计算λ=1/n∑(Awi/wi,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

3)根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A.将A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ij=aij/∑aij

B.对ij按行求积得i=(∏ij1/n

C.归一化=(12,…,nT

wi=i/∑iw=(w1,w2,…,wnT

D.计算Aw

E.计算λ=1/n∑(Awi/wi,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

以上方法中和法最为简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