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起源与漫长历史:从桑蚕茧到绫罗绸缎

丝绸起源与漫长历史:从桑蚕茧到绫罗绸缎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发掘者李济和昆虫学家刘崇乐的研究,初步断定为桑蚕茧。西阴村所代表的时代较早于仰韶期,因此,它的出现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实际上,绫罗绸缎中的绫、罗、绸、缎是指不同的丝织品,因为它们代表着丝织品中的精髓,所以后人便以“绫罗绸缎”来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了。有一个关于丝绸的故事,出于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履癸。

丝绸起源与漫长历史:从桑蚕茧到绫罗绸缎

说到作为服装面料的种种纺织品,最富有中国色彩,也最为人们看重的应该是中国先民首先利用的蚕丝制品——丝绸。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是全世界一个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长期以来曾是从事这种手工业的唯一的国家。有人认为丝绸或许是中国对于世界物质文化最大的一项贡献。”[1]

利用野蚕吐出的丝进行纺织,这是人类利用自然的一项重大成就,丝绸也曾经是中国特有的纺织原料。有人将全世界使用的纺织原料划分为四个地区:一是南亚地区,使用棉纤维;二是地中海地区,使用亚麻与羊毛;三是美洲,使用棉花与羊毛;四是中国,古代居民注意到蚕丝这种自然现象,并且天才地将它纺织成绢帛,创造了灿烂的丝绸制品。

中国古代居民使用蚕丝、驯养家蚕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是说在大踵东边一个叫欧丝之野的地方,生长着三棵高达百丈的巨大桑树,桑树旁边跪着一个女子,她的嘴里不断吐出丝来,供给人们使用。这是蚕神的雏形。《史记·黄帝内传》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维之功。”是说黄帝战胜蚩尤后,这位蚕神曾经向黄帝贡献蚕丝,从而使中国有了蚕丝。

图28 “马头娘”

在中国古代,人们又把蚕称作“马头娘”。这源于东晋神话故事集《搜神记》中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个女孩儿,父亲外出不归,她十分想念父亲,就对家里的马诉说,并且开玩笑说,如果马能把父亲接回家来,就嫁给马做妻子。没想到马当时就挣脱缰绳跑了,一直跑到父亲所在的地方。父亲很奇怪,还以为家里出了大事,立刻骑马赶回。回到家后,父亲感念马的好,拿来上等的饲料喂马,它只是盯着丰美的食物不大肯吃,可是一见女孩儿走过来,便又跳又叫,神情异常。父亲很奇怪,便问女儿,女儿将实情告诉了父亲。于是父亲用埋伏的弓箭把马射死,然后剥下它的皮晾晒在院子里。一天父亲外出,女孩儿一边用脚踢着马皮一边怒骂。忽然马皮从地上跃起,包裹起女孩儿奔向远方。事后父亲到处寻找女儿,在一棵大树的枝叶间发现自己的女儿,不过这时她已身裹马皮,成为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只见她慢慢地摇动着马一样的头,不时地从嘴里吐出一条条金光闪闪的丝,并把丝缠绕在树枝上。后来人们就把这吐丝的生物叫作“蚕”,并把此树称为“桑”。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推测,中国古代对野蚕的驯养与家化,可能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经出土一个小盅,上面刻着四条蚕纹。

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发掘者李济和昆虫学家刘崇乐的研究,初步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一部分。西阴村所代表的时代较早于仰韶期(距今5600~6000年),因此,它的出现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图29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蚕纹骨器

图30 西阴村出土的茧壳图

最早记述丝绸起源的古籍是汉代的《淮南王·蚕经说》,其中有“伏羲氏用蚕桑制成穗帛(织物),并作了三十六瑟(乐器),以蚕丝为七十二弦”。这是第一种说法,蚕桑起源于伏羲,即渔猎时代。《豳风广义·蚕说原委》持同一种观点,说“伏羲氏采峄山之茧,抽丝为弦,以定音律,而天下归化”。(www.xing528.com)

第二种说法是,“神农耕耘土地,教民种植桑、麻,用来制作布帛”。那么,蚕桑起源于农业时代。《孝经》和这个说法差不多,说“神农耕桑得利,终年享福”。

第三种说法比较经典,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盖黄帝制作衣裳由此始也”。号称良史的司马迁落笔是非常谨慎的,他在权威性著作《史记》中是这样写的:“黄帝元妃西陵氏亲(教民养)蚕。”同意这种说法的古籍书就多了,如《皇阁要览》说“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通鉴外纪》说得更具体,“西陵氏之女嫘祖,是黄帝的元妃,开始教民养蚕,取茧治丝,用来制作衣服,使天下的人从此无因风吹日晒皮肤皴裂和生冻疮之患,后世称她为先蚕”。

传说,嫘祖嫁给黄帝之后,常到河滨去。一次她在河滨的树上见到了一个像是鸟卵的白团(蚕茧),掰开一看,里面躺着小虫。嫘祖很好奇,就向当地人打听,人家告诉她这是龙马相交时的遗精所化。嫘祖带了几个白团回家。几天后,白团化出蛾,雌雄相配,产下了不少的虫卵,嫘祖将这些虫卵收了起来。第二年春天的时候,虫卵里生出了小虫,嫘祖便上山采桑树的嫩叶喂养它们。这些虫子一天天地长大,嫘祖给它们取名蚕(天虫)。当这些蚕长到白白胖胖、浑身有光泽时,它们便不再吃桑叶。嫘祖于是将它们转移到干草上,不久蚕开始吐丝、结茧。这时,嫘祖便将这些蚕茧扔到沸水中煮,她发现煮过的蚕茧居然能够抽出丝来。从此以后,她便开始种桑养蚕。

后来,嫘祖将养蚕的方法传授给其他的妇女,这样养蚕抽丝的技术就逐渐传播开来,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不能织出像绫罗绸缎这类的精美织品。实际上,绫罗绸缎中的绫、罗、绸、缎是指不同的丝织品,因为它们代表着丝织品中的精髓,所以后人便以“绫罗绸缎”来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了。

嫘祖神话成为上古中华养蚕和纺织的象征。根据传说,在中原地区,作为最早最知名的贤内助,嫘祖时常对百姓子民说:“农桑是国家的根本。”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的中国,普天之下包括中原地区和周边所谓“蛮夷”各地,无人不怀念嫘祖之功,都认为她协助黄帝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又因为她的养蚕和纺织,更被后人尊为中国的“蚕神”“先蚕”“先蚕娘娘”。

图31 嫘祖养蚕

不过,这里还有一段有关蚕丝的神话,却是比较古老的。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在庆功会上,有蚕神来献丝,一绞颜色黄得像金子(大概是柞蚕丝,也可能是桑蚕丝,已染色),一绞白得像银子。黄帝见了这样美丽的东西,大加赞赏,便叫人用来织成绸。绸子又轻又软,光泽无比,就用它来制作衣裳和礼帽。黄帝的元妃嫘祖也亲自把蚕养育起来。人们纷纷仿效,从此种桑养蚕取丝就逐步推广开来。这个故事,《绎史》上也有类似记载,说“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称织斑之功”,大致是有来头的。

有一个关于丝绸的故事,出于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履癸(帝桀,亦称夏桀)。他是一个十足的昏君,躲在长夜宫里,男女杂处,十旬不理朝政。他还修造了一座高大华丽的宫殿,叫作瑶台,整日和嫔妃、倡优、狎徒在一块儿歌舞淫乐。据说宫内还有一个酒池子,里面可以行船,谁想喝,就伸长脖子像牛饮水那样喝个痛快。有一次牛饮竟达三千人,有的人醉而溺死。他的宠妃妹喜最爱听绸子撕裂的声音,他就让人把宫内存放的各种精美绸绢拿来让宫女们尽力地撕,以那绸子撕裂时发出的吱吱声来取乐。从这个故事中,不难想象出当时丝绸生产的规模和消费水平

这些神话、传说以及古籍记载是否真实,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但是,把蚕丝的发现和利用跟伏羲、神农、黄帝这些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联系在一起(有的甚至还和盘古联系起来),这件事本身就已充分说明了丝绸文化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所以,可以这样说,丝绸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并存,也可以说,古老的民族文化中孕育着丝绸文化,丝绸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