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历与丝绸的情感纪事:从桑树到终身成就

经历与丝绸的情感纪事:从桑树到终身成就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7年参与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筹建工作。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丝绸协会颁发的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我说我来写,其中,蒋介石讲丝绸要怎样发展的话我照样写上去。中国生产丝绸的历史发端是很早的。我们小时候,种桑树养蚕,缫丝织绸,这都是每家每户的生计来源。

经历与丝绸的情感纪事:从桑树到终身成就

王庄穆

王庄穆

王庄穆 原中国丝绸公司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高级工程师(部一级总工程师)

王庄穆,1943年毕业于私立中国纺织染工业专科学校纺织工程科。1946—1953年在上海的中国蚕丝公司工作,同期编著《丝织工程概论》,参与制定了《绸缎规格手册》《出口绸缎统一规格》。1953—1961年任职于中国丝绸公司业务处。1961—1982年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负责编制了发展新疆蚕丝生产的规划。1982—1986年在中国丝绸公司主抓丝绸技术改造。1986年退休,后在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做技术工作。1987年参与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主编、出版了《中国丝绸辞典》《新中国丝绸史记1949—2000》《民国丝绸史(1912—1949)》《奉献在丝绸》和《丝绸笔记》等书。兼任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会委员、中国丝绸博物馆顾问、当代科技重要著作纺织科学选题编委会委员以及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丝绸协会颁发的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中国蚕丝公司的时候,我写过一本书,叫《丝织工程概论》

我是1922年出生的,老家在浙江诸暨。我是学纺织的,抗日战争胜利时毕业。我的家在农村,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主要的职业,家家户户都干这个,我家里也栽桑养蚕,我的父母都是做这个的,我长大以后对这个职业心里十分感念,所以就学了这个专业。

毕业以后,当时不是国家分配工作,是自己找单位。当时民国政府成立了两家公司,一个是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还有一个是中国蚕丝公司。我在报纸上面看见了,毕业后找工作,我先到纺织建设公司,他们说要我留下来;我再到中国蚕丝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也让我留下来。我在上海永丰绸厂也待过,做管理工作。我在这个厂子待了没几年,这个厂不大不小,厂址在上海郊区。

我有个叔叔,叫王行素,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法国里昂大学毕业回来的,专门学丝绸的,他建议我去中国蚕丝公司,不要到纺织建设公司。就是这么一个原因,我就去了中国蚕丝公司。当时这个公司主要是做管理工作的,全国丝绸行业的管理都归它管,技术工作、管理工作都在一起。检验也做,要有一个标准,也是我去制定的,当时绸缎统一编号也是我编的,如10101是乔其纱的一种,我负责起草这个工作。这个标准用的时间蛮长的。在中国蚕丝公司的时候,我写过一本书叫《丝织工程概论》,这本书是临时出版的,不像现在,一本一本都是有规矩的,出版都要有书号的。

1949年上海解放,新的中国蚕业公司成立了,我直接留用,留在这个公司继续工作,所以我叫留用人员。我留下来依旧在这个公司工作,继续原来的工作,全国的丝绸也还是这个单位管。当时我在这个公司的技术部门工作,技术部的人也不少。要选人到北京工作时,技术部包括我有三个人有可能调到北京工作,有一个法国留学回来的,他54岁了,他说他不可能到北京去,要退休了。我也不可能去北京,因为我专门负责生产加工,比较复杂,我走了没人管这个事情。还有一个也是搞管理工作的,他可能到北京。结果是我到北京。到北京一个月后,我以出差的形式离开北京,再到上海继续工作一年多一点,才又回到北京工作。

我用稿费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建立了一个“王庄穆优秀奖学金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编制了“绸缎规格”“丝绸加工”等方面的技术书籍,这些工作做了很多了。我住的附近有家王府井新华书店,在二楼有一些我编写出版的书,我经常去看看。新华书店隔壁有个“瑞蚨祥”是专门卖丝绸的。当时我一看见商品绸都使用丝绸编号,是我负责编的,我高兴得不得了。我经常去了解丝绸市场的情况,我送瑞蚨祥的营业员一本《中国丝绸辞典》,我编的,让他仔细看,他高兴得不得了。

1953年我从上海迁往北京,到了中国丝绸公司,也是搞管理。在1961年的时候,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成立,我在业务处,主要的职务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业务处主要是做管理工作的。当时我还编制了一个发展新疆蚕丝生产的规划,这个是我负责的,是王震同志叫我们制定这个规划的。这个东西蛮复杂的,具体也说不清楚了,就是生产,要发展生产的规划。我没去新疆考察,是他们来汇报情况,我自己没有去。后来这个规划开始实施,也是王震将军他负责搞的。(www.xing528.com)

考察新疆和田丝绸厂,1994年,和田

我用稿费在浙江丝绸工学院建立了一个“王庄穆优秀奖学金”,我还是这个奖学金的评委会名誉主任,不过具体工作都是学校他们做的,都有谁获奖我不清楚。我觉得稿费我不应该自己拿来用,不能够用在自己身上,应该给国家才行。虽然很多书都是我每天3点起来开始写,有的书花费了几年时间,但也用了工作时间。稿费所得应该捐出去,用于丝绸事业,所以稿费一般我自己不用,给国家做事用。中国丝绸博物馆建立的时候,我捐了几千块钱,好像有个牌子挂在那里。

(中)考察科技成果应用,1991年,四川

在新疆和田丝绸厂生产车间,1994年,和田

我们坚持用国家的名义筹备建立这个“中国丝绸博物馆”

说说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时的事。当时要在杭州筹建丝绸博物馆,浙江丝绸工学院名誉院长朱新予打电话给我,说要在杭州建立一个丝绸博物馆。因为当时在苏州已经有一个“苏州丝绸博物馆”(此处老先生记忆有误),我就问他,在杭州建叫“杭州丝绸博物馆”,还是叫“浙江丝绸博物馆”呢?我同朱新予先生说,我的意见是不要因为“苏州”有一个,“杭州”或者“浙江”就也要有一个,应该在杭州建“中国丝绸博物馆”,你要坚持这个问题。朱新予先生同意我的这个观点,于是我们坚持用国家的名义筹备建立这个“中国丝绸博物馆”。这个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建立起来,我做了一些工作。

我主编出版了大概有九本书吧,主要有《中国丝绸辞典》《新中国丝绸史记1949—2000》《民国丝绸史(1912—1949)》《奉献在丝绸》《丝绸笔记》五本,等等。《民国丝绸史》人家不写,让我来写。我说我来写,其中,蒋介石讲丝绸要怎样发展的话我照样写上去。

中国生产丝绸的历史发端是很早的。我们小时候,种桑树养蚕,缫丝织绸,这都是每家每户的生计来源。而且丝绸是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主要的传统外销产品——有“丝绸之路”嘛,不是别的什么路,说明历史上丝绸销到外国去的就有很多很多。做丝绸工作的人,要对这个工作有非常负责的态度。

在兼职方面,我还是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会委员、中国丝绸博物馆顾问、当代科技重要著作纺织科学选题编委会委员,还有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丝绸协会实际是很重要的。

我是67岁退休的,又被聘用到76岁,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整个工作经历有50多年。这期间,党和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多次参加国庆观礼,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他荣誉和奖励还有很多,可以说我一辈子都是在为我国的丝绸事业工作。

采访时间:2014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