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应加热的发展历程

感应加热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是感应加热的理论基础。1930年,原苏联的В.П.ВОЛОΓДИН研制成高频感应炉。感应加热用于表面淬火的最早的例子,在原苏联是1935年应用于钢轨和曲轴颈表面淬火,图1-1所示为В.П.ВОЛОΓДИН在进行曲轴颈感应淬火。由于感应加热具有节能、劳动环境好及便于自动化等优点感应加热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感应加热的发展历程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的电磁感应是感应加热的理论基础。

1840年焦耳(J.P.Joule)表达了电热定律,即导体上每秒通过电流产生的热,与导体的电阻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1868年福考特(Foucault)提出了涡流理论。

1916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思拉普(Edwin F.Northup)研制出火花式逆变器感应炉,用于熔炼金属。

1930年,原苏联的В.П.ВОЛОΓДИН研制成高频感应炉。

感应加热用于表面淬火的最早的例子,在原苏联是1935年应用于钢轨曲轴颈表面淬火,图1-1所示为В.П.ВОЛОΓДИН在进行曲轴颈感应淬火。与此同时,美国俄亥俄州曲轴工厂为提高曲轴颈的耐磨性,也研制了曲轴淬火机床其后,感应淬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铁路、机床、机车、轴承冶金石油宇航等各个行业。由于感应加热具有节能、劳动环境好及便于自动化等优点感应加热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1939年,В.П.ВОЛОΓДИН出版了首部感应加热专著《感应方法表面淬火》。1947年,原苏联建立了高频电流科学研究院(НИИТВЧ),其后该研究院以ВОЛОΓДИН命名,称为沃罗格金高频电流科学研究院,即ВНИИТВЧ。

978-7-111-50060-5-Chapter01-1.jpg

图1-1 В.П.ВОЛОΓДИН在进行曲轴颈感应淬火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研究院长春光机所已研制出火花式高频电源,1958年,天津广播器材厂与北京广播器材厂相继研制出200~300kHz,30kW、60kW、100kW的电子管高频电源,湘潭电机厂与锦州电炉厂则制造出机械式发电机及控制设备,DGF-C-102 108、252,GT40/4感应透热设备等系列产品,ZG-200型真空感应电炉也开始供应市场。

其后在工业发达国家感应加热装置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里程碑:(www.xing528.com)

1964年,Louis Allis Co设计并应用晶闸管于逆变器。

1969年,第一台540Hz全固态电源建成。

1972年,第一台50kHz电源建成。

1973年,LED诊断控制屏用于故障显示。

1974年,电源设备的冷却系统改进,可见的排出水被流量计压力表所取代,第一台压力闭路循环冷却系统使用于整个感应加热系统的冷却。

1978年,第一台效率为97%固态电源由Pillar Co.设计并制造。

1980年,在工业发达国家实际上淘汰了机式发电机及倍频器。

1986年,第1台晶体管逆变器在MOSFET功率器件上研制成,频率从几百赫兹到几十万赫兹,功率从几百瓦到几百千瓦。

1990年晶体管逆变器在IGBT基础上研制成功,频率从几百赫兹到150kHz功率可达几兆瓦。由于其成本低,便于并联等,将取代全部晶闸管电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