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波法检测实际应用场合应在“近程”实行检测。2)波长更短的毫米波技术,在微波法检测技术中得到更充分的应用,以求检测更微小的缺陷,并提高空间分辨能力。因此,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的微波法检测技术也随之而生,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1.早期探索试用阶段

微波技术,在无损检测上的应用,首先是对微波器件的检测,诸如波导管、衰减器,谐振腔、天线和天线罩的质量检测。在20世纪60年代初,紧随着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工业中的应用,也开始了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1963年,美国应用“短程雷达”对“北极星导弹的固体火箭壳体内部缺陷进行了成功检测,从此微波法检测技术就进入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特有的效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在此阶段,“借用”当时雷达技术发展的部分成果,多以喇叭天线作为微波传感器,在多种非金属材料或构件上开展了微波法检测技术的探索。

2.专门开发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从实践中和理论上都逐步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借用雷达或遥感技术中已成熟应用的各种“辐射型天线”来实现微波法的短程检测,这是因为,微波法检测技术与雷达技术有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空间分辨力主要取决于其微波天线的指向性),但由于二者探测目标的大小与距离不同,应用场合也有很大差别。雷达要探测的是空中和海面上几十~几千千米,甚至更远距离上的目标,而微波法检测仅需要探测固体中距离很近的目标,近则几毫米,远也不过几米,这在应用上就有很大差别。

雷达或遥感技术中所用的天线是个“辐射型”单元器件,可称之为“辐射型天线”。在天线的辐射电磁场中。沿其轴线由远及近,可分为“远场辐射区”、“近场辐射区”和“近场电抗区”。在雷达、遥感技术所谓的天线良好指向性,都是指处于天线“远场辐射区”所呈现的特性。而在天线“近场辐射区”其主波瓣变宽,指向性变差。靠近天线口面的“近场电抗区”还伴有旁瓣产生,并沿天线轴线方向上的电磁场强度呈现振荡状态。微波法检测实际应用场合应在“近程”实行检测。若仍借用雷达的“辐射天线”,则被测目标体将处于天线“近场辐射区”,甚至处于“近场电抗区”,导致天线指向性下降,空间分辨力降低,或无法检测。

对应用在“近程”检测场合的微波法检测技术,人们逐步采用“传输方式”工作的微波传感器,也可将其称为“传输型天线”(如终端开口的同轴线或波导、介质传输天线、微带边缘形成的“谐振式传感器”等),以替代雷达中所用的“辐射型天线”。

国内外,“近程”微波法检测技术所实行的专门开发,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首先,在微波法检测技术发展中,微波传感器的创新是关键(传感器的区别与差异,是不同探测技术类型的主要特征体现),专门开发的微波传感器可在“近程”检测中呈现良好的指向性,实行准确的定位

2)波长更短的毫米波技术,在微波法检测技术中得到更充分的应用,以求检测更微小的缺陷,并提高空间分辨能力。

3)用供电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的“固态微波源”来代替“真空管微波源”,并逐步用“微带线”来代替“同轴线”和“波导管”为微波法检测仪器装置的便携式、小型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因微波在非金属中传播速度很大,脉冲接近光速。在定位中,微波法检测若采用“时间间隔”法(也属于“幅度调制法”)是比较困难的。目前,更多地是采用“相位调制法”或“频率调制法”。也就是将距离、深度或厚度的测量,转换为相位差或频率差的测量。在用频率法测量中,则又经历了从“点频”(固定频率)、“扫频”到“阶跃调频”的几个发展过程。

5)微波法检测技术中,平面二维(2D)和立体三维(3D)计算机成像技术的开发应用,致使微波法检测技术逐步成为一种快速、直观、准确、整体性的无损检测技术,更有利于对“缺陷有害度”进行有效评估,而提升为微波NDE技术。

3.现场实用化发展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外已将微波法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中。在航空、航天装置中关键材料或构件的检测;电子工业中集成电路芯片等精密构件的检测;市政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公路、桥梁、机场跑道、铁道路基、河堤、大坝、房屋等建筑工程检测;桥墩附近水中河床冲刷状况检测;违禁物安全检查;地下水勘探;考古等方面,微波法检测技术已成必不可少、甚至唯一有效的检测手段。

微波一般包括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在其频率高端,随亚毫米波的发展,可对各种元素进行快速的“波谱学分析”。频率更低的电磁波在地下可用来探测更大的深度。因此,微波法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