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湿法处理中的预缩和压光工序

湿法处理中的预缩和压光工序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压光蒸汽量过大,尤其毛涤品种。纬斜调整不当,上机布匹纬斜严重。工艺温度执行错误,未按规定操作。

湿法处理中的预缩和压光工序

一、给湿、预缩、压光工序的作用和目的

1.作用

(1)给湿。保持织物一定的回潮率,一般保持在12%~15%,以改善织物光泽。

(2)预缩。使织物预先收缩,降低缩水率,稳定织物尺寸,并能检测出织物是否起皱起泡。

(3)压光。平整织物,表面暂时性加光,使织物组织紧密、有骨感,易于后道工序加工。

2.目的

保证织物具有一定的回潮率,降低织物缩水率,稳定织物尺寸规格,平整织物,给织物表面加上一定的光泽,使织物组织紧密、有骨感,易于后道工序加工。

二、设备原理及工艺因素

1.设备

喷雾式给湿机,汽蒸预缩机,连续压光机。

2.构造原理

(1)给湿。进布架→给湿装置→导布辊→出布辊→摆布架;经过一定的给湿量,使织物达到一定的回潮率,从而改善织物光泽。

(2)预缩。进布架→超喂辊→汽蒸预缩箱→导布带→风机传送带→摆布架;经过一定温度、超喂、时间(车速)使织物的尺寸得到稳定,避免织物在拉伸过程中伸长。

(3)压光。进布架→平衡装置(整纬装置)→张力辊→烫辊→胶带→导布带→摆布架;经过一定温度、压力、时间(车速)条件下使织物的呢面平整、组织紧密、有骨感,并能使织物表面增加光泽。(www.xing528.com)

3.工艺因素

(1)给湿。不同的品种、不同工序下机的布匹以及不同的组织设定不同的给湿量;车速与给湿量有关系;一般都是正面上机,给反面湿度;存放时间一般为2~4h。

(2)预缩。温度一般在饱和温度115℃以上;不同的效果须用不同的蒸汽量;施加适当的振动量以保持织物平整进机;车速低效果好,但效率低,视车产情况、产品效果调整;正常品种要保持一定的超喂,以防布匹伸长,成品布要求无超喂进机,以防活折。

(3)压光。上机前温度(胶带温度、烫辊温度)必须达到工艺规定的饱和温度;压力一般在25%~40%之间;规定车速为28m/min。注意工艺要求是正面压光还是反面压光。

三、疵点产生原因

(1)给湿不匀。边与中间的给湿量不一致。

(2)折痕印。压光上机布匹打折,边道不良。

(3)停机印。压光停车。

(4)土斑。布匹落地。

(5)小亮点。压光蒸汽量过大,尤其毛涤品种。

(6)纬斜。纬斜调整不当,上机布匹纬斜严重。

(7)无光或光强。工艺温度执行错误,未按规定操作。

(8)汽蒸收缩(缩水)。未走预缩(缩水不合格),定型效果差。预缩可消除织物潜在内应力,降低成品的汽蒸压、烫缩率及浸水缩率,改善尺寸稳定性,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柔软膨松、丰满和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