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规则的创造和作用

制度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规则的创造和作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度短期供给不足实质上是制度供给的“时滞”问题。短期供给过剩主要与制度变迁需求或供给的变动有关。一般商品出现长期供给过剩与政府的价格管制有关,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也与政府的干预、管制密切相关。

制度需求与供给理论:市场规则的创造和作用

1.制度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制度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因此人们就对其产生需要。

制度需要的例子到处都是,如台风洪水自然灾害,恶化了人们的生活资源,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人们需要用制度来促进合作,共同来抵御风灾和洪灾;又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程规模的扩大,建设大型工程建设也需要用制度来促进协作,实现建设目标。以上两个例子,前者利用制度减少生活风险,后者则利用制度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制度除了这两个例子功能外,几乎所有的制度均有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稳定和秩序的功能。

影响制度的因素,从经济学角度看,主要有下列5方面:

(1)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是制度变迁的源泉。

(2)宪法秩序。宪法秩序的变化,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的变化,它能深刻影响创立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利益,因而也就能深刻影响对新的制度安排的需要。

(3)技术进步。技术变化决定制度结构及其变化。

(4)市场规模。诺思等人认为,市场规模的变化能够改变制度安排的利益和费用。戴维·菲尼(Dawid Feeny)认为,市场规模一旦扩大,固定成本即可通过很多交易,而不是相对很少的几笔交易收回。这样固定成本就成为制度安排创新的一个较小的障碍了。

(5)偏好的变化。偏好的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偏好是指群体的偏好、价值观念等。

2.制度供给及其影响因素(www.xing528.com)

制度的供给即是对制度的生产,对制度需要的回应。一般认为设计的制度是正式制度,自然演进的是非正式制度。

(1)正式制度供给。国家是正式制度的专业化制造商。正式制度作为管束群体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正式规则,生来就是对群体内所有成员有效。

(2)非正式制度供给。非正式制度是自我实施的行为规则,是人类社会前后相继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行为扩散的结果。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但可归纳为:①宪法秩序;②制度设计成本;③现有知识积累及社会科学进步;④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⑤现存制度安排;⑥规范性行为准则;⑦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

3.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

所谓制度均衡,是指在影响人们的制度变迁需求一定和供给因素一定时,制度变迁的供给适应其需求,制度安排不再变动的一种相对静止状态。经济学家张曙光将制度均衡定义为,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

所谓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制度非均衡有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两种表现形式或类型。

(1)制度供给不足。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替代。这种供给不足又分短期供给不足和长期供给不足。制度短期供给不足实质上是制度供给的“时滞”问题。制度长期供给不足,经济学家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个人或自愿团体在潜在利益的诱使下推动的制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这会导致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在潜在利润诱致的制度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对有效制度需求的情况下,政府强制制度变迁是必然的选择。

(2)制度供给过剩。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要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一些过时的制度以及一些无效的制度仍然在发挥作用。制度供给过剩也分短期供给过剩和长期供给过剩。短期供给过剩主要与制度变迁需求或供给的变动有关。一般商品出现长期供给过剩与政府的价格管制有关,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也与政府的干预、管制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