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黄县李官寨村锣戏班社的知名老艺人及现任演职员简介

内黄县李官寨村锣戏班社的知名老艺人及现任演职员简介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该锣戏班社共包括老中青演员四十余人。王秀得(清代)男,内黄县李官寨锣戏班社乐器演奏者,各种文武场的乐器演奏基本能胜任,被誉为“样样通”。王聚雨男,内黄县李官寨锣戏班社乐器演奏者,精通尖子号的演奏。王道增男,内黄县李官寨锣戏班社乐器演奏者,上下几代人均为大锣戏艺人,其子即滑县大弦戏剧团原副团长王聚朝,其孙为现在该剧团乐师,可谓戏曲世家。

内黄县李官寨村锣戏班社的知名老艺人及现任演职员简介

据《滑县戏曲志》记载,内黄县李官寨村的锣戏,系清嘉庆年间由李官寨村画工王登云携子王家福等十余人,在浚县二十里铺学艺后带回并逐渐发展而成。在传入李官寨之初,锣戏采取的是打地摊的演唱形式,后化妆登台演出。由于戏班规定,凡班社人员的后代都要学戏,所以,李官寨村的锣戏班世代相传,从无间断。目前可以详细记录生平及表演艺术特征的艺人由郎方铎、刘风奇、张廷顺、李文春、韩新城等一代演职人员开始。

内黄县锣戏的旦角演员主要由中央戏剧协会委员郎方铎主教,第一代传人是王计礼、王德玉,第二代传人包括李清社、王青霞、李清玉、王春凤、李凤竹、乔素云、段素霞、樊香粉、王艳玲。生、丑、末、贴由刘风奇主教全部技艺,其中生角的第一代传人包括李宗达、李如搓,第二代传人包括李香红、胡永丽。丑角的第一代传人包括司章礼、王炳乾,第二代传人包括王桃顺、李会乙,第三代传人包括胡玉香、王梅凤、胡爱阁。红脸由张廷顺主教,第一代传人包括王山河、李如招、李文正。净角主要由李文春主教,第一代传人包括王清云、王聚朝、李会卿、李宗显、李秀希。黑脸由韩新成主教,第一代传人包括王运合、王炳安、李金拴、李宗希,第二代传人是王江合。目前该锣戏班社共包括老中青演员四十余人。

此外,该锣戏班社的乐队也有清晰的传承脉络。第一代司鼓者是王计福,第二代司鼓者是王同修。第一代唢呐演奏员是郑留锁,第二代包括王顺坡、王计民。尖子号的第一代吹奏者包括李全希、李宗汉,第二代是李亲周等。目前乐队共16人。

部分演职人员的详细介绍如下。

王秀得(清代

男,内黄县李官寨锣戏班社乐器演奏者,各种文武场的乐器演奏基本能胜任,被誉为“样样通”。

王聚雨(1890—1943)

男,内黄县李官寨锣戏班社乐器演奏者,精通尖子号的演奏。

王道增(1896—1966)

男,内黄县李官寨锣戏班社乐器演奏者,上下几代人均为大锣戏艺人,其子即滑县大弦戏剧团原副团长王聚朝,其孙为现在该剧团乐师,可谓戏曲世家。

韩新城(1895—1959)

男,滑县城关人,主演黑脸,年轻时就因其卓越的演技而远近闻名,艺名“麻黑脸”,以演敬德扬名,不幸壮年早逝。

张廷顺(1905—1975)

男,滑县八里营安上人,主工红脸行当,以杨继业一角唱红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多个市县。

李文春(1921—2002)

男,滑县横村人,主工花脸行当,以善演张飞赢得豫北、鲁西南等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人称“活张飞”。

王运合(1924—2005)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麻黑脸高徒,主工净行,由于演技突出被群众誉为“大黑脸”,因主演窦建德而名满豫北地区。

李宗希(1932—2004)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主工白脸行当,代表剧目为《宾州》,以演活奸臣宇文化及誉满舞台,以致平时老幼都称他“老宇文”。

王山河(1932—)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先师从老艺人李如庆、王成云学艺,后拜郎方铎为师,主工红脸行当,以武功好,工架优美、稳重、端庄,表演具有大将风度,唱腔浑厚、宽广见长。王山河最擅长塑造的角色包括《三气周瑜》中的关羽,《吴信盗马》中的秦琼,《杨景征南》和《杨府挑将》中的杨七等。在从艺的过程中,跟随内黄县剧团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广大区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演出,为剧团的延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辽东元帅葛苏文、薛仁贵等角色两次在县举办的文艺汇演中获个人一等奖。

王计礼(1937—)

男,内黄县李官寨人,先师从老艺人李如庆、王成云学艺,后拜郎方铎为师,主工旦角行当,尤以饰演闺门旦、武旦类角色见长,在戏曲舞台上被誉为“大坤角”。以在《三省庄》中主演女主角黑金枝,《太原府》中主演陈金锭而出名,足迹遍及豫、冀、鲁、晋边区大部分县乡,在县市文艺汇演中也多次获奖。

李金拴(1937—2000)(www.xing528.com)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主工大花脸行当,生、净行当俱佳,以《郑胤下山》在县文艺汇演中获个人一等奖。因涉猎的行当多样,能饰演多种角色,被誉为“戏补丁”。

李宗达(1938—)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主演文武生古装剧以杨六郎、周瑜为代表,时装剧以刁德一、李玉和成名,曾在县文艺汇演中两次获个人一等奖。

王德玉(1939—)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主工花旦行当,扮相十分精巧,舞台上众称“二坤角”,以饰演杨思玉成名。

李如搓(1940—)

男,内黄县李官寨人,拜郎方铎为师,主工红脸、武生行当,以嗓音嘹亮、工架优美稳重、表演具有大将风度而闻名。最擅长塑造的角色包括《杨景征南》和《杨府挑将》中的杨七,《三气周瑜》中的关羽,《吴信盗马》中的秦琼等。在从艺的过程中,跟随内黄县剧团在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广大区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演出,为剧团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桃顺(1941—)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先师从老艺人李如庆、王成云学艺,后拜郎方铎为师,主工丑角行当,广泛涉猎青衣、小旦、闺门旦和老旦等。擅长扮演的角色包括《卢俊白征北》中的水婆,《李存孝过江》中的水婆,《姜秀英夺印》中的姜秀英,《三省庄》中的杨思玉,《永平关》中的孙花,《杨景征南》中的佘太君,《火烧赵家楼》中的爱姐或金氏,《八仙拜寿》中的何仙姑,《罗成扮花姐》中的秦桂花,《借闺女》中的白奶奶,《朱元龙封宫》中的马腊梅,《沙州迁民》中的王氏,《锔缸》中的王大娘等。

除在多部剧目中担任主角之外,王桃顺还为内黄县锣戏团的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以李清芬、李清玉为代表的多名演员。其徒弟目前在该剧团之中已成长为中坚力量。此外,王桃顺还呕心沥血地为该剧团记写传统剧目,已使二十多部锣戏剧目得到书面形式的记录,为保存该团的传统剧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演唱外,王桃顺主要从事新旧剧目改革编写整理工作。亲自编写的现代剧有《砸锅》《护树园》。县“奥雪杯”汇演中以《护树园》一剧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

王顺坡(1951—)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锣戏剧团唢呐演奏员,曾任团长,师从老艺人常增现学习唢呐演奏技艺。他演奏的大笛曲音色透亮、曲调婉转、风味浓郁、响而不燥,显示出扎实的功底与精湛的技艺,不仅擅长为锣戏目前所传承的所有剧目伴奏,而且还擅长演奏独立的唢呐器乐作品,包括《娃娃》《开门》《赞子》等。

除做好唢呐伴奏者的本职工作之外,他还是王桃顺整理锣戏剧本的全力支持者,配合王桃顺整理出二十多部锣戏剧目的书面剧本,为保存该团积累的剧目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永丽(1972—)

女,内黄县李官寨村人,少年时师从王桃顺学戏,主工武生、小生行当,后成长为该团的当家武生。她的唱、念、做、打均有很高造诣,唱腔明亮、有声势,做派飘逸、洒脱,具有武将气度,打出手的动作干净利落,技巧性强。主要擅长扮演的角色包括《罗成扮花姐》中的罗成,《三气周瑜》中的周瑜,《二王篡朝》中的宗玉,《薛礼救驾》中的薛仁贵,《永平关》中的贵振荣,《姜秀英夺印》中的姜西,《杨景征南》中的杨景,《平方腊》中的燕青,《麒麟送子》中的董永,《凤凰山》中的宇迟保林,《卢俊白征北》中的卢天龙,《朱元龙封宫》中的朱元龙,《吴信盗马》中的王伯当,《大铁山》中的木总成等。

除作为一名优秀的武生演员多年坚持参加锣戏的演出之外,她还曾任该团团长,由于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再加上精湛的演技,使得锣戏剧团不仅获得较多的演出机会,而且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为该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计民(1970—)

男,内黄县李官寨村人,师从老艺人常增现,主工文场全部乐器,以唢呐、三弦、笙的演奏技艺最为精湛。目前在锣戏剧团主要担任笙的演奏工作,同时还在人员不足时替补唢呐演奏员。他的笙演奏功底扎实,技艺精湛,与大笛配合默契,为剧情的推进、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氛围烘托作用。

李清芬(1975—)

女,河南省滑县万古镇西万古村人,二十多岁拜师于王桃顺,开始学习锣戏表演技艺,主工闺门旦行当。擅长扮演的角色包括《罗成扮花姐》中的秦桂花,《火烧赵家楼》中的爱姐,《三省庄》中的杨思玉,《永平关》中的孙花,《姜秀英夺印》中的姜秀英,《八仙拜寿》中的何仙姑等。

李清玉(1969—)

女,河南省内黄县李官寨村人,二十多岁时开始师从王桃顺学习锣戏,涉及的行当包括老旦、泼辣旦。擅长扮演的角色包括《火烧赵家楼》中的金氏,《三省庄》中的杨思玉,《卢俊白征北》中的水婆,《李存孝过江》中的水婆,《二王篡朝》中的皇后,《永平关》中的孙花,《姜秀英夺印》中的姜秀英,《杨景征南》中的佘太君,《罗成扮花姐》中的秦桂花,《买茶童》中的吴顺鱼,《借闺女》中的白奶奶,《沙州迁民》中的王氏,《朱元龙封宫》中的马腊梅,《锔缸》中的王大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