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州市的锣戏名老艺人与现任演员

邓州市的锣戏名老艺人与现任演员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省邓州卷戏的著名演员。据老艺人口碑,郭延廷是郭寅初的先祖。这一戏班被锣卷戏艺人视为最早的乐眷戏民间戏班,乐眷戏也逐渐被讹传为锣卷戏。当大军行至西峡、内乡一带时,恰逢郭延廷的锣卷戏戏班演出。这是邓州孔庄锣卷戏班首次登上县级以上的戏曲舞台,展现了这一剧种的古老神韵。1952年孔庄村成立锣卷戏剧团之时他即是其中的主要演员。他是邓州锣卷戏的第九代传承人,也是孔庄村的第二代传人。

邓州市的锣戏名老艺人与现任演员

历史上,自清雍正时期在许昌学戏的郭文轩回邓州教戏,邓州境内的构林镇、穰东镇的赵河店、桑庄镇的孔庄等多个地区均出现了锣戏戏班。尤其是桑庄镇孔庄,至今仍有业余班社坚持演出。以下介绍部分演职人员。

郭延廷(?—?)

河南省邓州卷戏的著名演员。据老艺人口碑,郭延廷是郭寅初的先祖。其唱腔声如虎啸,因此赢得“震塌台”的盛誉。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当政期间郭延廷曾在宫廷担任乐眷戏的净行角色。后因奸臣陷害,乐眷戏的带头人“矮三儿”被杀,锣卷戏班因此被解散。之后郭延廷逃回邓州,在西峡、内乡一带组建起乐眷戏班,主要演出于豫、陕交界一带。这一戏班被锣卷戏艺人视为最早的乐眷戏民间戏班,乐眷戏也逐渐被讹传为锣卷戏。

唐贞观十八年(644)初,辽东盖苏文叛乱。李世民命太子李治监国,封尉迟恭为元帅,徐茂公为军师张世贵为先行官,岑文本为押粮官,率军50万御驾亲征。当大军行至西峡、内乡一带时,恰逢郭延廷的锣卷戏戏班演出。郭听说部队行至此地,便斗胆求见李世民,在岑文本的帮助下为“矮三儿”等锣卷戏艺人洗清了冤屈。与此同时,锣卷戏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一路传播至豫东北濮阳一带。

郭文轩(1690—1752)

祖籍邓州市燕店村,艺名“黑狗”,主工武生和须生两个行当。清雍正四年(1726) ,他在邓州构林关组建起一个锣卷戏班。这一戏班在当时的影响很大,经常在南阳各地以及豫、陕交界地带演出,深受老百姓的热爱。其中《斩蔡阳》是该戏班的代表剧目。

郭文轩自幼家境贫寒。他七八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卖艺谋生。他的父亲精通吹、拉、弹、唱等多种技艺,曾被许昌锣卷戏班聘请为乐师。但不久锣卷戏遭到清政府的禁逐,郭文轩的父亲因此饥寒交迫,最后病死在破庙中。此后,郭文轩继续刻苦练功,以精湛技艺谋生。

父亲的去世使郭文轩对清政府产生了怨恨之情,因此他加入了白莲教组织。自此,白莲教教徒便经常以锣卷戏演员的身份进行串联和造反活动。郭文轩不久便成为清政府的通缉对象。在挚友的帮助下,他于清雍正四年返回邓州,并在构林关办起锣卷戏戏班,广招门徒。从此,锣卷戏在邓州深深地扎根。

郭云鹤(1854—1921)

邓州锣卷戏重要传承人之一,祖籍邓州城东燕店,生于构林镇郭庄村。他自幼家贫,常年在锣卷戏班端茶、打杂,后被锣卷戏艺人收为徒弟,主工武生。

精湛的表演技艺使郭云鹤遭到同行的妒忌,他被下毒而因此失声,从此被迫告别舞台。但这丝毫没有阻碍郭云鹤的锣卷戏生涯。他凭借精湛的把子功、身段以及掌握剧目丰富的优势,当上了各地锣卷戏戏班的师父。他的足迹遍及南阳、叶县、临颍西平汝南、许昌甚至河北、山东等地。

穰东赵河店王善人组建的锣卷戏班是郭云鹤教授的最后一个戏班。该班的李荣太、刘长江、康怀春、邵才娃、胡大申、杨学理、王怀河等一大批优秀的演员均出自郭氏门下。该锣卷戏班曾经红极一时,后因供养人王善人的离世而解散。从此,郭云鹤又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民国十年(1921)病逝于泌阳的泰山庙中。

刘长江(1898—1960)

男,汉族,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幼年曾在穰东赵河店王善人锣卷戏窝班跟随“云游戏师”郭云鹤学艺,并得其真传,成为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他会戏多,功底扎实,特别是身段干净利落,因此获得了“小虫”的艺名,即比喻他犹如麻雀那样机警、敏捷,主工武生、须生行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邓州锣卷戏班的第一人。1952年,他与剧团好友王怀河一起重新组建孔庄村锣卷戏班。二人在原来班底的基础上又吸收新的学员以扩充剧团的力量,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剧种获得新生。

随着“百花齐放”方针的推广,在县政府文化部门的协助下,刘长江、王怀河二人带领戏班成员在邓州剧院上演了《对金刀》《花打朝》《汶江河》等经典传统剧目。这是邓州孔庄锣卷戏班首次登上县级以上的戏曲舞台,展现了这一剧种的古老神韵。之后,刘长江又带领戏班成员在1955年10月举行的南阳地区戏曲汇演中大显身手。1956年8月,他代表锣卷剧团赴省会参加汇演,表演《花打朝》,受到了省领导和其他参演剧团的一致好评。

刘长江和王怀河重建的锣卷戏班使1949年以后的邓州锣卷戏重获新生,达到了蓬勃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好景不长,1960年春,伴随着这二位老人的相继离世,邓州锣卷戏又陷入了低谷。

刘长江的代表剧目包括《对金刀》《赶秦三》《三开膛》《打花灯》等传统剧目。

王怀河(1859—1960)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幼年时他曾和刘长江一起师从郭云鹤学戏。他主工净行,在《火焰山》一剧中饰演牛魔王,并以口中喷火的技艺而广受赞誉。

杨学理(1892—1953)

男,邓州构林人,和刘长江、王怀河同为郭云鹤的弟子,也是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他主工红脸行当,在《三开膛》中饰演韩义,在公堂上能把妹妹韩翠平剖腹后用二指宽、一丈二尺长的红、黄二色绫子作肠子在舞台上飞舞。可惜该技艺目前已失传。

文献(1938—1998)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12岁跟随刘长江学戏,主工净与须生行当。 1952年孔庄村成立锣卷戏剧团之时他即是其中的主要演员。刘文献嗓子好,基本功好,会演的剧目多,掌握的行当齐全,因此人们称他为“八角子”。他是邓州锣卷戏的第九代传承人,也是孔庄村的第二代传人。

刘文献的代表剧目包括《三开膛》《长坂坡》《辕门射戟》《对金刀》和《打灯花》等,分别饰演其中的须生韩义,武生赵云吕布花脸孟良和丑角吴二舍,表演到位,且字正腔圆、不温不火。

刘文献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锣卷戏唱腔的创新和改革,力求其行腔的委婉优美,因此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首肯。1979年至1986年间,刘文献一直任孔庄村锣卷戏戏团团长。1989年剧团已处于租赁戏箱演出的境况,他仍努力主抓业务工作直至逝世。

窦朝金(1937—)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他12岁学戏,主工旦行,擅长饰演泼辣、风骚、刁钻或歹毒的彩旦角色,如他能将《打灯花》中吴氏的虚伪、歹毒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台下观众破口大骂,同时也受到了观众广泛的称赞和喜爱。此外,他的代表剧目还有《火龙驹》《狸猫换太子》等。

王盛有(1939—)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人,也是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他15岁从艺,拜师著名的净行老艺人王怀河,主工净行。他的嗓音嘹亮,做派不俗,因此深得观众们的喜爱。其代表剧目有《火龙驹》《七星庙》《对金刀》和《下南唐》等。

王学彦(1940—)

男,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祖籍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他自幼跟随刘长江学戏,主工武生、须生行当。他虚心好学,深得刘长江的喜爱,从而得到真传。1986年锣卷戏班解体之后,锣卷戏的传统剧本因无人问津而散失殆尽,只有王学彦看重这份“家当”,细心保留了十余册手抄本。1989年,王学彦和王云亭等人重新组建锣卷戏班。他们为了演出而租赁戏服和道具,为了传承锣卷戏而整理剧目手抄本十余册,为剧团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王学彦等人组建的锣卷戏班是驻马店,甚至是豫南地区目前较为完整的锣卷戏班。它不但为邓州锣卷戏的发展接续了香火,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王德山(1938—)(www.xing528.com)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人,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他自幼拜师刘长江,主工须生行当。其唱腔讲究韵味,表演重视传神,做派稳健,台风严谨,因此得到了观众们广泛的称赞。

他的代表剧目包括《杨延景坐帐》《渑池关》《南阳关》和《战元州》等。 1981年元月,河南广播电台来邓州录制了王德山的《杨延景坐帐》唱段,在省电台相关栏目中多次播放。

王云亭(?—?)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人,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他15岁从艺,主工武生行当。通过勤学苦练,身段干净利落,表演技能精湛。王云亭一直担任锣卷戏剧团的教练。代表剧目包括《渑池关》《火龙驹》《南阳关》《战元州》等。

刘宝玉(1949—)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培养的一批锣卷戏演员的重要代表,主工文生行当。

王荣焕(1962—)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主工花旦行当。她学戏认真,练功刻苦,逐渐成为锣卷戏剧团中的中坚力量。由于学戏时嗓子倒仓,所以音质欠佳。但她善于借力,以巧补拙,因此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嗓音的特色。再加上扮相俊美,表演大方,因此能较为完美地诠释不同剧目中的角色,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代表剧目包括《对金刀》《七星庙》《南阳关》《战元州》和《渑池关》等。

周花枝(1963—)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邓州锣卷戏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主工须生行当。

刘冬兰(1964—)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的学员,邓州锣卷戏1949年后培养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主工武生、花旦行当。她天资聪颖,刻苦练功,形成唱腔婉转悲怆、做功细腻的表演特征,深得观众的赞誉与喜爱。其代表剧目包括《对金刀》《三杯酒》《七星庙》和《狸猫换太子》等。

姜振敏(1966—)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艺名“黑光”,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她拜锣卷戏净行演员王盛有为师,主工净行。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再加上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因此成为该锣卷戏班的主要演员。她音质纯正,字正腔圆,拖腔余音绕梁,声如虎啸,在当地获得赞誉:“黑光彪一腔,震动三道岗。东边塌了屋,西边倒了墙。”其代表剧目包括《对金刀》《七星庙》《渑池关》《三升堂》以及《狸猫换太子》等。

赵占国(1963—)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主工须生行当,此外还兼演净行角色。他在《三杯酒》中饰演须生角色苏平彦,在《七星庙》中饰演须生角色杨继业,在《下南唐》中饰演净行角色赵匡胤,均获得高度评价。

赵小兰(1963—)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主工武生、须生行当。她的身段潇洒,唱腔委婉,特别是在《火龙驹》中饰演的吕洞宾极为传神,受到观众们的好评和喜爱。

宋小荣(1964—)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她15岁时开始学艺,主工武生、须生。她的表演风格大气,唱腔甜美、明亮,曾在南阳举办的1997年庆“七一”文艺汇演中荣获演员特别奖。其代表剧目有《对金刀》《七星庙》和《南阳关》等。

刘银阁(1964—)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主工丑行,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

王荣花(1964—)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她15岁时开始学艺,主工花旦,兼演彩旦,曾在《三杯酒》等剧目中饰演丫鬟紫鹃等角色,赢得了观众广泛的赞誉。

刘志强(1965—)

男,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他潜心研习须生行当,兼习花脸,嗓音嘹亮,唱腔气势奔放,从而获得“铁嗓铜腔”之美誉。其代表剧目包括《对金刀》《下南唐》《火龙驹》和《三杯酒》等。

王香灵(1965—)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邓州锣卷戏第十代传承人,主工丑行,孔庄锣卷戏1979年学员班学员,是1949年以后邓州锣卷戏培养的传承人之一。

王香珍(1966—)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小王营人,16岁开始学艺,主工花旦,兼演彩旦和丑角。她天资聪明,能够担任许多剧目的主角,做戏认真,俗中见雅,因此深受广大观众的赞誉。

胡爱珍(1968—)

女,邓州桑庄镇孔庄村人,15岁开始学艺,主工武生、娃娃生行当。她的扮相俊美,风流隽逸,唱腔甜润明朗,沁人心脾。其代表剧目包括《下南唐》《三杯酒》和《狸猫换太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