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的字形结构与字体风格的关系

汉字的字形结构与字体风格的关系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三种使用情况来看,第一种“表示文字的组织构造”的“体”应称为字形结构,第二、第三种“体”的用法才是“字体风格”。可以说,字形结构是汉字的内在组织、构成方式,而字体风格则是汉字的外在表现形式、总体特征。它是一个阶段某种同一风格字群的总称,因而,任何单个的字,都必然属于一种字体。而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隶、楷之际,可称之为“隶楷”字体的时段。

汉字的字形结构与字体风格的关系

(一)字体的定义

“字体”这一概念,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严格的义界。启功先生说:“所谓字体,即是指文字的形状,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文字的组织构造以至它所属的大类型、总风格。例如说某字是象什么形、指什么事,某字是什么形什么声;或者看它是属于‘篆’‘隶’‘草’‘真’‘行’的哪一种。其二是指某一书法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例如说‘欧体’‘颜体’等。”[1]欧体、颜体是两位书法家在书写楷书时所表现出来的各自的独特风格,是书写同一种字体时呈现出的不同风貌。

启功先生这里并不是给“字体”下了定义,而是描述这个术语在历史上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所指。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体”在文字领域的使用情况。

第一,“体”表示“文字的组织构造”。例如,称“六书”为“四体二用”,“体”指前四书,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即指汉字构形方法。一般所说的“独体”“合体”“正体”“异体”“俗体”“繁体”“简体”等概念中的“体”也是指结构。

第二,“体”表示所谓“大类型、总风格”。“形”与“体”,通常“形体”并列使用。久而久之,就以为两者是一个东西。其实,相对于具体的“形”,“体”是概括的。正是在这个关系上,启功先生所说的“篆”“隶”“草”“真”“行”,指的就是这种“大类型、总风格”,也就是从“形”与“体”的关系着眼的。就这种意义上的“字体”来说,秦以前没有分类,也就是说没有字体名称。一般所说的“甲骨文”“金文”“楚文字”等,说的也就是它们的“总风格”。只是古人没有给它们的风格起名字,才以载体、地域等属性代称。汉末曾经把战国时期用毛笔写在简册上的文字称“蝌蚪文”,因为这种文字的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这也是一种就风格而言的字体名,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说文古文”。

第三,“体”表示“某一书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以书家而言,如“赵体”“颜体”“柳体”等;以流派而言,如“魏碑体”“仿宋体”等。

从这三种使用情况来看,第一种“表示文字的组织构造”的“体”应称为字形结构,第二、第三种“体”的用法才是“字体风格”。在第二、第三种“体”的用法中,第三种过于微观,偏重于书法分类,纯文字学难以把握,所以文字学所取的“字体”定义,以第二种最为合适。

字体问题是研究汉字发展的主体问题。因为字体历史,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而且字体问题,是关于汉字学字形结构的理论概括问题。汉字研究分字形结构和字体风格两端。从汉字的识读和使用看,字形结构当然是重要的;而从汉字的历史发展、考证辨识和书写风格来看,字体研究则是汉字学的基本领域。可以说,字形结构是汉字的内在组织、构成方式,而字体风格则是汉字的外在表现形式、总体特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比如,隶变整体表现为字体的变化,而它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字形结构的变革。也就是说,“由于笔画方折的风格变化,已经影响到某些字的构造变化了”。[2]可见字体风格对字形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但研究字型结构的变异离不开字体风格,而且要想把汉字的构形历史梳理清楚,不深入考察字体演变也是难以做到的。(www.xing528.com)

因此,文字学领域内的字体,是指汉字在社会长期书写过程中,由于书写工具、载体、社会风尚等原因,经过演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式样特征和体态风格的基本类别。它是一个阶段某种同一风格字群的总称,因而,任何单个的字,都必然属于一种字体。

(二)字体的渐变性

不论是个人书写风格,还是字体类别风格,都会经过一个渐变的过程。启功先生说:“风格的变化程度,又常是由细微而显著的。”又说,“一种字体不会是一个朝代突然能创造的”“但一个人编一种字书,以及创造一个风格或流派,则是可能的。”[3]这就说明类别风格的形成,是经过众人在较长时间里,在书写用途、工具、载体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渐渐形成的;而这种字体的成熟与巩固,却往往是一部字书或一种碑刻将其特点集中体现而成就的。所以,类别风格又常被说成是个人的创建,人们提到小篆时以李斯许慎为代表,提到隶书则以程邈为标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字体形成的渐变说,对汉字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汉字发展史中,大家公认,隶变是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重要环节,但是,古今文字的交界应定在什么时间?有人认为小篆既具有古文字的特点,又有今文字的端倪,应以小篆为古文字的终结。也就是说,秦代是古文字的末代。就隶书形成的时代而言,有战国晚期说、秦代说和汉代说三类。如果用渐变说来衡量古今文字的交界处,以上那些表述,都嫌过于简单。作为一个时代的主流字体,小篆是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今文字的开端。但是,它们的交接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隶书其实在战国末期即见端倪,经过早期的秦隶,至汉代八分书成熟。篆书与隶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并行,以至于有的古文字研究专家认为秦汉之际的“篆隶”,跟小篆是“兄弟”关系,而非此疆彼界的“父子”关系[4]。隶书的初期尚含篆意,直至东汉碑刻隶书,尚有一些构件仍是篆体构件,这些现象,都是处于过渡带的表现。

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看,一种主流字体成熟的时期,往往就是它被另一种字体取代的开端——小篆是篆书的成熟期,已经蕴含被隶书取代的基因;隶书在八分书时代成熟,也正是它被楷书逐渐取代的开始。

因此,我们对古今文字历史分期的表述应该是:自战国晚期到汉代,是篆书作为主流字体向隶书演变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可称为篆、隶之际,也就是古今文字的交界时段。而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隶、楷之际,可称之为“隶楷”字体的时段。两种字体之间,都包含一段相当长的并行过渡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