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偶发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偶发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把时间交给幼儿,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动手尝试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动手尝试”环节中,幼儿在第一次操作后的讨论,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感受到了尝试的乐趣、发现的喜悦。

偶发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对点案例

案例一 蚯蚓的家

一次,教师带领小朋友为油菜浇水时,有个小朋友发现一条蚯蚓在泥土上爬,问:“老师,泥土是蚯蚓的家吗?”教师当时就请小朋友自己操作,挖掘几处泥土,让小朋友看看泥土是不是蚯蚓的家,小朋友在多处泥土中挖掘,发现了许多蚯蚓,都不约而同地说:“蚯蚓的家在土里。”小朋友们兴奋不已,探索兴趣更加强烈。

对点案例

案例二 蜗牛的生活习性

下午自由活动时,几个小朋友围在一起抓蜗牛,教师发现后便及时引导他们观察蜗牛的爬行,并提供材料,让他们观察蜗牛在木板和玻璃上爬行有什么不同,并把蜗牛分别放在两个干燥和潮湿的玻璃瓶中,并让他们观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惯,使偶发性活动得到了延续探索。

评析:

案例一和案例二反映了在偶发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中,教师的赞许和参与会使幼儿更仔细地观察和延续探索活动;反之,如果不关心,甚至制止、干涉,则将严重损伤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案例展示

不倒的秘密(大班)

设计意图:

一天早晨,一名幼儿带来了一个不倒娃娃:孩子们立刻对这个倒不了的娃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围在娃娃的周围观察着、议论着:有的小朋友不相信娃娃会不倒,故意把娃娃推倒,结果娃娃又重新站了起来。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脸上写满了好奇和疑问,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好奇心,组织幼儿进行了这次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多种活动,寻找不倒娃娃不倒的原因,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不倒玩具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倒娃娃和不倒娃娃的外壳若干,沙子、棉花、木块、橡皮泥、圆形金属块、胶带、剪刀若干。

2.底部是平的不倒娃娃外壳一个。

活动过程:

1.发现问题

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不倒娃娃。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玩了起来,一会儿向不同的方向把不倒娃娃推倒,一会儿把不倒娃娃拿在手里摸来摸去,一会儿在手里掂来掂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不倒娃娃头小脚大;有的说娃娃没有脚,娃娃下面是圆的;有的说不倒娃娃永远倒不了;还有的小朋友说感觉不倒娃娃有点重。

2.进行比较

(把肚子里没有东西的不倒娃娃的外壳发给幼儿)

师:小朋友再来玩一玩老师刚才发给你的不倒娃娃。(幼儿自由地玩)

师:你现在发现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发现两个娃娃长得一模一样;有的小朋友发现一个娃娃永远也推不倒,另一个娃娃却站都站不住;还有的小朋友发现一个娃娃很重,另一个娃娃很轻。

3.开动脑筋

师:两个娃娃看起来一样,为什么这不倒娃娃能不倒,而那不倒娃娃却站不住呢?

小朋友们再次讨论起来。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不倒是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有的小朋友说不倒娃娃不倒是因为它很重……我及时肯定了幼儿的一些想法。

4.动手尝试

师:给站不住的娃娃肚子里放什么东西才能让娃娃不倒呢?请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东西试一试吧。

幼儿打开不倒娃娃外壳的底座,有的先把沙子放到娃娃的肚子里,结果发现娃娃倒了还是起不来;有的小朋友用木块放到娃娃的底部也不行;有的小朋友先用橡皮泥团成一个圆球放到娃娃的底部,发现娃娃倒了站不起来,他又取了一大块橡皮泥团圆,压扁固定在娃娃底部,这次他发现娃娃不容易倒了。他高兴地让周围的小朋友看;有的小朋友试用了几种材料后发现,用比较重的金属材料能使娃娃不容易倒;更有的小朋友发现放在底部的东西必须在中间不动,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

活动进行一段时间后,我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探讨,并进行再次尝试。

5.交流结果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让不倒娃娃不倒的?

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向我讲述他们的实验过程。有的小朋友告诉我,他先用棉花和木块,发现这些东西太轻了,娃娃倒下去照样起不来。他又把沙子放在里面,沙子在娃娃肚子里动来动去,娃娃倒了还是站不起来。最后他把圆形金属块放在娃娃的底部,娃娃能站起来却是倾斜的。

师:谁发现了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大家讨论)

6.看看构造

打开不倒娃娃的肚子,幼儿观察内部结构。

师:小朋友,不倒娃娃的肚子里到底有什么呢?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不倒娃娃的底部有一块面积较大的圆形金属。(www.xing528.com)

师:小朋友试一试圆形金属能不能从娃娃的肚子里拿出来?

幼儿试着去取圆形金属,发现圆形金属是固定在娃娃的底部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圆形金属放在娃娃底部的什么位置?

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发现圆形金属块是固定在娃娃底部的正中间的。

7.发现秘密

师:现在小朋友们发现娃娃不倒的秘密了吗?

幼:在娃娃肚子的底部放重一点的东西并固定在中间,娃娃就会倒了再站起来。

师:如果娃娃的底部不是圆的,倒了还会站起来吗?(幼儿根据经验进行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谁的说法正确。

幼儿实验发现底部是平的娃娃,即使用比较重的金属固定在底部中间,倒了之后也不会站起来。

幼儿再次总结:底部是圆的娃娃,在它肚子的底部中间固定上重一点的东西,娃娃才会倒了再站起来。

8.延伸活动

(1)让幼儿修一修坏了的不倒娃娃。

(2)把不同形象的不倒玩具放在科学角,让幼儿继续探索。

(3)在手工区为幼儿准备蛋壳、橡皮泥、胶水、彩笔、彩纸供幼儿自制不倒翁

教师自评:

纲要》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科学探索活动“不倒的奥秘”即源于此。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大胆尝试、乐于交流。

本次活动,在大量操作材料的辅助下,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发现问题、进行比较、开动脑筋、动手尝试、交流结果、看看构造、发现秘密7个环节不断探索、验证,发现了不倒娃娃不倒的秘密。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把时间交给幼儿,让他们在动手操作、动手尝试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专家评析:

本活动设计来源于生活,体现了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挖掘科学活动题材的能力,活动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动手尝试”环节中,幼儿在第一次操作后的讨论,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感受到了尝试的乐趣、发现的喜悦。教师通过对新《纲要》的深入学习,领悟到了它的精髓,并付诸大胆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选自: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全国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课例评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实践活动】

1.通过见习、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案例,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

2.以“好吃的柑橘”为主题,设计一个大班集体活动方案。

【拓展实训】

一、选择题

1.在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时不应遵循以下哪几个重要原则:( )

A.趣味性原则              B.生活化原则

C.动手操作原则             D.全面发展原则

E.隐形性原则              F.标准性原则

2.正规性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A.活动课题的选定           B.活动目标的确立

C.活动材料的选设            D.活动过程的设计

3.非正规性学前儿童科学活动具有如下哪些特点?( )

A.学习内容自由化            B.学习形式灵活化

C.学习氛围轻松化            D.指导作用隐形化

4.在进行偶发性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时,应做到以下哪几点:( )

A.观察、了解发现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B.事先准备好活动材料

C.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D.积极、适当引导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什么是非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什么是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2.幼儿老师在进行正规性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指导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