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与日常课堂教学的融合

微课与日常课堂教学的融合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微课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把微课作为一种资源应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是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前期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解读,对学情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明确本节课需要微课融入的教学环节。笔者主要从下面三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操作/演示、典型重难点讲解进行微课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微课与日常课堂教学的融合

将微课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模式,是把微课作为一种资源应用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是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前期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解读,对学情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明确本节课需要微课融入的教学环节。笔者主要从下面三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示范操作/演示、典型重难点讲解进行微课融入日常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特定的教学场景和氛围,最终辅助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产生与情境及学习材料所表现的情感共鸣,最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激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小学生的学习呈现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并且形象思维占据优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等特点。在教学导入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微课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是课本的主题图,也可以是和主题相关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人教版教师用书中配套的教学多媒体资源,光盘中基本涵盖每一节课的主题情境视频,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堂中有所选择地利用。比如人教版《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可以利用游乐场的主题情境微视频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生动活泼的游戏项目给学生带来真实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寻找蕴含在游戏项目背后的数学知识。再比如人教版《条形统计图(以1代2)》一课中,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表格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动画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示范操作/演示

小学阶段数学教材体系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大领域的知识。对于“图形与几何”这个领域的知识点,每个学生的抽象能力是不同的,如果遇到较为抽象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引入微课,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掌握这部分知识,达到课内差异化教学[5]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在教学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如果让每位同学,或者是每组同学体验这个过程,无疑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课堂的重心也就偏向实验而不是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对“排水法”的过程进行示范演示,可以多选择一些物体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直观地收集到前、后数据并记录下来,同时思考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大缩小实验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www.xing528.com)

再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相比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圆的边是曲线,学生对于圆的面积没办法直接进行推导。而教师在渗透利用“转化”思想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进行面积推导过程中,如果单纯靠言语表达、黑板画图是很难直观呈现细化的过程。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整个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是非常直观的,学生可以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这样,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学生就不难理解。当然如果有学生还是没办法建立直观的表象,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多演示一遍。

当然,教师除了在探究新知中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操作展示,也可以在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堂练习中进行实时示范、反馈。比如在“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条形统计图》一课练习中,如果没有借助多媒体资源,教师可能就是直接空对空地口述“以1代10”的过程。但是如果引入微课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简单的操作当中,用颜色的填充充分呈现“以1代10”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再比如《小数的意义》一课练习中,教师在讲评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视频,在操作演示中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三)典型重难点讲解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目的,笔者尝试在课堂中针对典型难点知识引入相关微课资源,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合理确定本节课重难点。制作或收集典型的重难点微课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合作交流后观看微课,从而对重难点知识进一步内化,减轻教师重复性的教学工作。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过程中,学生掌握42÷2的竖式计算后,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笔算形式的掌握,而要进一步更深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除法和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竖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就可以举例子,提问题“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中,都是从低位算起,为什么笔算除法要从高位算起?”问题抛出去之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后,教师播放微课《笔算除法为什么从高位算起?》,这样,学生的理解再一次得到升华。再比如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单元中,学生烂熟于心的知识点“‘0’不能作为除数”。那么,“0”究竟为什么不能作为除数,笔者尝试利用前测的方式,研究学生理解的程度,惊讶地发现全班五十来个同学能够说得沾边的只有不到八个。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探讨这个知识点,并尝试说清楚道理,最后利用播放“0”为什么不能作为除数”微课,从数学内部揭示规定除数不能为“0”的合理性。以上列举的是三种课堂中常用的微课与数学教学活动环节有机融合的应用形式,当然,教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进行微课应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生学习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