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微课发展的误区:课堂教学技能

解析微课发展的误区:课堂教学技能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微课发展存在的误区微课自2010年提出,经过2011—2012年早期先行者的摸索、试验和推广,逐渐在2013—2015年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和潮流。是未来微课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而,当前有不少学者将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称为“教育信息化的第四次革命”,深刻探讨信息技术革命对课堂教学物质形态的变革和冲击。

解析微课发展的误区:课堂教学技能

(一)微课发展存在的误区

微课自2010年提出,经过2011—2012年早期先行者的摸索、试验和推广,逐渐在2013—2015年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热点和潮流。2015年之后,一方面,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把微课作为“互联网+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载体、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另一方面不少教育者开始反思“微课热”背后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误区。教育界存在着相当数量粗制滥造的微课,良莠不齐的微课不仅没有体现其发展的优势,反而引发一系列教育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第一,不少教师受功利目的驱动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被动参与微课设计、创作和应用。而不知如何有效地设计、创作和应用微课。第二,“竞赛型”(为竞赛而竞赛)、“高大上型”(过分注重外观包装、华而不实)、“烧钱型”(外包给专业技术公司,高档演播室录制)微课大行其道,平民化、低门槛技术路线式微,违背了微课发展的初衷,加重了学校和一线教师开发微课资源的成本负担,有可能造成新一轮“教育数字鸿沟”和“数字贫民”,进一步拉大教育的不公平。第三,微课发展的整体态势依然是“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人才匮乏、力量分散”。那么,如何消除人们对微课的认识误区?如何引领跟进者并且积极转化观望者、中立者和反对者?如何引导微课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的发展转变?如何将微课发展动力从功利目的、竞赛驱动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向内生原动力、常态化机制转变?微课开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技术路线?是未来微课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微课的发展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的。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者一方面要进一步积累和探讨微课发展的新经验、新态势,尤其是加大对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大对微课发展的理论研究,为微课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探索以微课为切入口的新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新路径和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的反思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冲击直接表现在改变了以教学手段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存在的物质形式和空间形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观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使人成为人。而使用工具创造工具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重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新的劳动工具不断地被创造,工具的功能不断被开发。人类的劳动活动愈来愈以工具为中介,直接的手工劳动模式:人—劳动对象被人—工具—劳动对象所代替。甚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一部分活动直接为工具—劳动对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渗透,当下教学活动已经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手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已经是常态活动。课堂教学不能成为信息技术的“附庸”,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未来趋势。纵观教育史,技术手段应用的发展给教学物质形态变迁带来了明显的“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可以将其总结为口语传播与教育。口语传播是人类教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原始人类在起初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声音符号系统——语言。有了语言,知识与经验就有了外在表征的载体,人类通过言语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语义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人类知识与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教学就有了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教育青年人的责任从家庭转移到教师手中。教师是权威,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个时候的教学是通过言传身教进行,也就是说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自身的器官——口与四肢,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社会知识与经验以言语的形式呈现,传递给学生,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教学形式主要是师徒制,学生学习方式多是通过云游四方,遍访名师,这个阶段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就是我国稷下学宫的论学。

第二次革命是印刷术的产生与纸张的发明与不断改进,最终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广泛应用,可以将其称为印刷传播与教育。我们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费时、费力。从雕版印刷发展到北宋毕昇的活字印刷,到近代凸版印刷凹版印刷的产生,印刷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推动了人类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教学的不断前进。书籍,作为知识外在于人体的一种形式,致使外在的知识存在和容量愈来愈超越人类大脑的存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一定意义上从教师的人体权威上解放下来,在“唯师”的同时“唯书”。也就是说作为与口语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这个时候,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历史得以通过文字和纸张存留下来。学生可以相对地脱离教师的权威,以书为教。在书中寻找黄金屋与颜如玉,这个时候教学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的传道授业,解疑答惑。这个阶段,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就是我国的书院教学。跟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革新,书籍在教学领域内的应用也是不断地发展革新。教学的知识内容主要以教材形式呈现,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通过精心编制和大量发行的教科书得以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进而促进其不断发展。

第三次革命就是电子科技的产生与电化教学手段的出现。如果说语言与文字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符号的话,那么电子信息则又是另外一种媒介。1838年摩斯发明了电报,以长短信号字母进行编码,以电磁形式发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使声音也可以通过电磁编码传送,1897年伯郎恩发明阴极射线管,为电视的发明打下基础。至此,信息有了区别于文字与语言的另外一种编码方式。随后,电子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幻灯、电影唱片、无线电收音机、有声电影、磁带录音机、电子计算机等相继产生并在教学领域内应用,推动电化教学手段的发展,促进教学迈向现代化,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这个阶段,函授教学,以广播、电视教学为主的电大最普遍。

因而,当前有不少学者将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称为“教育信息化的第四次革命”,深刻探讨信息技术革命对课堂教学物质形态的变革和冲击。同样地,微课并非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新,或者信息技术应用,对微课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或教学资源开发、组织形式的变革。作为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微课带来并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变革,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是关于课堂教学存在的物质形态和人的思维的变革。技术不仅能够改变客观物质世界的形态,同样能够改变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对待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用21世纪的技术强化19世纪的教学实践,不仅要实现教学手段和教学形态的更新,更重要的进一步实现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

拓展阅读

洋葱学院:“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模式[4](www.xing528.com)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的重点县,在昭觉县30万人口中,学龄人口占到了1/4,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县级中小学只有5所。这些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因为缺师资、缺课程、缺资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2017年11月4日,洋葱学院CEO在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副县长的交流中,了解到昭觉县长期以来存在的教育资源匮乏和师资不足的问题,决定向大凉山彝族老师、孩子们免费捐赠洋葱学院的所有教育资源,并与昭觉县政府签订了公益捐赠的合作意向书

项目实施的整体思路:扶贫必扶智,实现贫困地区的教育均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也是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的有效手段。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大规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发展,正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新突破口。

项目实施的具体举措:2017年12月4日,洋葱学院由品牌副总裁王斌带队,带领教师发展培训团队从北京出发,深入大凉山,为昭觉县的70所学校捐赠了价值超过140万元的教育资源,包括洋葱学院人工智能教学平台内的2000余个微课视频、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实践课程、600余本纸质导学案、教师发展培训服务等资源。

在昭觉县教科局的支持下,洋葱学院教师发展培训团队为全县中小学数学物理教师进行了集中地教研培训,提升当地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应用水平,帮助当地教师针对性地设计以洋葱学院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为依托的常态课堂教学方案。2019年5月,在定点扶贫一年周期之际,洋葱学院与昭觉县教科局对公益助教合作进行了续约,为昭觉县7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延续捐赠,总共为611位老师开通了总价值185万元的课程内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以“互联网+教育”的精准扶贫模式,帮助昭觉县大规模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建设。

课后练习

1.简要说明微课发展的过程。

2.微课有哪些特点?

3.微课与传统线下课堂相比较,有什么优势与不足?

4.结合实际,思考一下当前微课发展存在哪些误区?应如何改进?

5.以自己所教学科为例,制作一节微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