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媒介与身体感官的关系优化方案

技术媒介与身体感官的关系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特勒也“将媒介处理为一种文化技术,探索媒介技术或制度配置如何构筑人的感知乃至主体性”[44]。媒介考古学正是立足于媒介硬软件,考察其运作机制与技术控制如何与我们的身体、感官及认知发生关联。在基特勒看来,“技术的发展让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人类的主体是从属于客体的,人类的认知是以一种在物理真实上的交互界面”[56]。

技术媒介与身体感官的关系优化方案

当把动画作为一种创造感官体验的技术媒介来考察时,我们同样得以发觉这一曾经作为感官娱乐玩具的媒介发展为“人的延伸”[42],甚至在赛博格与后人类视阈下取代了人的身体感官。这一媒介线索以创造人的认知与感官技术为断裂的切入点。德勒兹的追随者和认知主义者提出感知、思想、影响和身体在影像理论中占据着中心位置,而“视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是许多当代视频和装置艺术的概念核心”[43]。基特勒也“将媒介处理为一种文化技术(Kulturtechniken),探索媒介技术或制度配置如何构筑人的感知乃至主体性[44]。但是,动画媒介在扩展人的知觉感官并取代人的身体的同时带来了人的主体性危机。“一方面,技术媒介与人之间变得更为亲密与无法分割;另一方面又令我们在‘非物质化’的界面、数据之间丧失了对世界的真实感知,沉浸在某种虚拟的算法操控的‘自然’中。”[45]因此,媒介考古学在感官技术性方面再次提供了一条延展动画特性的学术路线

“影像的动态捕捉和保存,经历了漫长的技术探索期,它是光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机械学等现代技术混合的产物。”[46]因此,动画的发展史即动画技术的发展史。作为技术,动画要定义什么?“像媒体考古学出发的支点一样,把电影作为技术他者化……也就是说,电影机械和艺术技巧是构成电影作品的技术。”[47]动画技术是创造动画影像的技术,动画影像通过视觉给予人们感官体验,但是动画影像本身除了光影之外并没有实际存在的物质。因此,动画作品的构成技术即动画机械和动画艺术技巧。动画机械因为其物质性和档案性留存于世,我们得以据此察觉不同的动画机械所创造的不同的动画体验,而动画艺术技巧的技术特别是数字媒介技术与感官体验的变化成为媒介考古学值得留意的断裂之点。诡盘和走马灯的发明尽管在动画历史上具备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在动画媒介史上总是被人忽略,因为其创造技巧简单,表现内容乏泛,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也有限,所以只能成为娱乐的视觉玩具而被人丢弃一边。媒介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感官体验的改变,正如麦克卢汉所言:“重要的是随新技术而变化的框架,而不仅仅是框架里的图像。”[48]活动视镜剧场的出现使得动画技术有了叙事的能力,私密性的观影方式及“窥视性”的特征使人们得以以想象的方式扩展自己的感官。光学影戏机和电影技术的发明,让动画的叙事容量进一步扩展,承载了宏大主题的纪实性动画、史诗性动画不亚于实拍影像带给人们的震撼,“可以长时间地记录逐渐消失的现场历史,通过视听直接观察人类的行动比阅读长篇描写更能感受到一种生动感”[49]。爱因汉姆认为“电影所引起的幻觉只是部分的。它的效果是双重的:既是实际事件,又是画面”[50]。观众在电影院观看动画的时候,尽管动画中的空间为虚拟空间,动画中的事件为虚拟事件,但是观众所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体验,而且观众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动画文化的积累不同,因而“没有一个观众在观看与其邻座相同的影片”[51]。“技术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主体存在、意识及无意识的条件”[52],因此人们借由动画技术轻松地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之间转换,在观看动画的他者表演的同时,获得了自身存在的体验。

随着数字社会的不断发展,动画媒介技术对人类身体感官的规训与改造不断延展。数字技术摒除了动画的物质性,将一切归附于计算机软硬件。机械、光、电、磁器件等无意义的物质成为整个社会的实际硬件,人们真实的文化与经验、所见与所感都存在于0和1两个数字之间。而“数字媒体技术会从根本上取代电影——用非物质的二进制代码(immaterial binary codes)代替它的物力维度[53]。失去了物力维度的人的身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正如《黑客帝国》所描绘的,动画技术构筑了巨大的虚拟空间,人们的感官都将通过电子神经系统传达给人以实际体验。现在的动画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与智能可穿戴设备不断地延展着人的感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得以“万物智联”。人的肉身变得不再重要,传统的身体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后身体的数字媒介感官,“后身体意味着肉身与意识的分离,是替代物与化身(Avatar)的重组,是虚拟与超现实的共生”[54]。VR动画中,戴上头盔后的私密性黑暗空间、隐身地在场等构成了一种似曾相识的体验,我们在动画中看到的是一个拟像的虚拟世界,这样的虚拟世界曾在活动视镜剧场中给予人们相同的体验。正如有学者提出:“旧技术乃新之时。”[55]旧媒介并没有消亡,它只是以另外一种媒介形式重现在人们面前。即时通信软件所使用的动态表情、动态图像,事实上是诡盘表现技术和内容的复原。它们周期性地重复出现,为人们提供感官体验的同时,以技术的形式拓展了动画的媒介空间。当然,人们习惯了技术对自身的改观,人的思想也不断地被技术所局限,动画媒介技术的发展以此对人类自身的主体地位提出挑战。后媒介技术时代,媒介替代了我们的身体和感官,除了思想,我们别无其他。(www.xing528.com)

媒介考古学正是立足于媒介硬软件,考察其运作机制与技术控制如何与我们的身体、感官及认知发生关联。在基特勒看来,“技术的发展让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人类的主体是从属于客体的,人类的认知是以一种在物理真实上的交互界面(interface)”[56]。“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历史记录已不再只是历史学家的专属,普通人也即将迎来成为历史记录主体的新时代。”[57]每个人都不断地被技术改写,也不断地改写着技术。“在技术刚被发明出来的那一刻,人们惊奇不已、寄望深厚;时过境迁,人们逐渐对之习焉不察或视之为理所应当。”[58]我们有理由重新反思动画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联,正如福柯在《词与物》中曾发出“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地上的一张脸”的警世格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