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规模经济有一定范围,银行会发现在某一个产出水平上,经营的平均成本停止下降并逐步上升,这表示规模效率已被耗尽。归纳起来,银行业存在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相比之下,在同一市场上分支行制银行的成本费用较高,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费用规模效率不明显。他们强调指出,大银行的规模效率来自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

银行规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银行规模效率的含义

银行业市场组织结构理论中,规模效率,也称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研究银行的适度规模,进而引出一国银行业一般应以何等规模的银行为主才是最有效率的讨论。

在厂商理论中,规模经济研究厂商在产量为何种规模时,其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从而达到成本最低的经济规模。对银行而言,规模经济讨论银行在扩张负债或资产时,何时达到在最低成本下提供产出的状态。在表述上,如果产出的增长率高于成本的增长率,该银行正处在规模经济状态中,即银行通过扩大规模,提高产出水平可以更有效率地经营;如果产出的增长率低于成本的增长率,或者说,产出的降低将导致成本更快的降低,该银行处在规模无经济状态中;如果产出的扩张所引起成本的增加没有变化,该银行处在常数态规模或适度规模上。

在有规模经济的产出水平上,产出的增加会降低平均经营成本,产生这一状态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银行经营一般需要较多的技术装备和设施投资,从而带来较多的固定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张,银行主要增加可变成本,而固定成本相对稳定,使单位平均成本下降。例如,一台大型计算机处理1万个账户和处理10万个账户的成本可能是相同的。第二,银行技术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而专业化分工建立在银行一定的经营规模基础上。然而,规模经济有一定范围,银行会发现在某一个产出水平上,经营的平均成本停止下降并逐步上升,这表示规模效率已被耗尽。

(二)学术界对银行业规模效率的研究

1.从成本角度的规模效率研究(www.xing528.com)

阿赫德夫(Alhadeff)是最早系统研究银行规模与效率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210家银行进行了分析采样,选取这些银行1938年至1950年的数据,其中四家为大规模的、有分支机构的银行,其余的为单一银行。在研究中,阿赫德夫把信贷和投资等收益资产作为产出,以反映银行的经营能力,把总费用/信贷和投资的比率作为平均成本指标,以反映银行的成本费用,并且把费用按总费用、工资、定期存款利息、其他费用进行了分类。阿赫德夫在研究中发现,就每一货币单位的资金来源而言,分支行制大银行比单一制小银行有更大的产出,而小银行的成本几乎是大银行的两倍。归纳起来,银行业存在递增的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的成本规模效率。将信贷和投资作为产出来衡量银行效率有一个缺陷,即其他资产如信托经营等未包括在内,这种遗漏可能会导致估算偏差,使大银行的单位平均成本的反映不准确,成本曲线的变化状态不清晰。1961年斯科威基和麦济(Schweiger and McGee)利用总资产作为产出,对美国6 233家银行的费用成本状况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大城市中单一制银行的费用成本随着存款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当存款规模达到2亿美元后,成本费用急剧下降。相比之下,在同一市场上分支行制银行的成本费用较高,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费用规模效率不明显。

20世纪60年代中期,格林鲍恩对竞争效率与银行业最佳社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他提出,社会中最佳银行业组织结构应该是产出效率最高,资源配置功能中性(即银行结构不会破坏社会资金从储蓄向投资的自然流动),避免对消费者和银行客户的剥夺,同时能促进银行业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变化作出反应的状态[1]。他在研究中发现,总存款低于1 000万美元的银行几乎是全面无效率,这个规模以下的银行,其人工费用的单位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不足,资金转移成本高,产品和业务的多元化十分有限。这些缺陷表明,如果不是法律保护,小银行会被逐步兼并或改组成分支行制。格林鲍恩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如果将银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经银行间的相互合并后,美国有可能出现100家银行左右的银行体系,这会使美国银行业更接近市场最佳组织结构状态。1969年,贝尔和摩西(Bell and Muephy)再次对美国283家银行的成本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的值域在0.86~0.96之间,这项研究支持了成本递减(或收益递增)的银行规模经济。他们强调指出,大银行的规模效率来自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在大银行中,较低技能的职工与较多资本可以匹配,从而使劳动成本下降[2]

2.从单一行制与分支行制比较角度的规模效率研究

对银行规模效率另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是从对比单一银行制效率与分支行银行制效率的角度进行的。1981年,经济学家本斯顿(Benston)、汉威科(Hanweck)和哈姆佛雷(Humphrey)运用“可分离多重指数”(divisivemultilateral index)作为新的产出测量指标来检验银行规模经济(简称BHH研究)。简单来说,可分离多重指数是各类产出账户数量的加权平均值,权数由各项产出的经营成本占总经营成本的比例决定。这项研究运用了转换对数(translog)模型。有五项业务被看作是产出,活期存款、定期和储蓄存款、不动产贷款、分期偿还贷款和商业贷款。而工资,即有形资产等因素的价格被看作是投入。除此之外,该研究还考虑了银行持股公司、分支机构、平均账户规模等条件。BHH研究的结果认为,分支行制银行可以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来增加账户的数量,在获客成本上具有优势,而单一银行在增加新客户时成本要大得多,银行的平均经营成本曲线呈U形向上倾斜,最低或最优的成本规模经济确实存在。后期的银行规模效率研究基本上都证实了同样的结论,即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现出相对平坦的U形状态,中等规模银行在规模效率上要优于巨型银行和小银行。各项实证研究都证明银行规模经济的存在,分歧仅在于U形平均成本线底部出现在什么规模点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