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学生关系看语文教师的精神自由

从学生关系看语文教师的精神自由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传递、能力的迁移和学生的精神熏陶这三者来说,前两者特别是“知识与传递”被视作起码的目标,学生的精神状态则很少受到关注。在这种教学里,教师把语文知识用高度概括、条理整齐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考试时再全盘倒出,就算完成了“知识的传递”这一目标。但在精神自由的语文教师看来,把这种“知识的传递”作为起码目标,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限制了学生精神自由的萌发。

从学生关系看语文教师的精神自由

拥有精神自由状态的语文教师,才能够把学生精神自由作为起码目标来对待。在传统教学中,对知识的传递、能力的迁移和学生的精神熏陶这三者来说,前两者特别是“知识与传递”被视作起码的目标,学生的精神状态则很少受到关注。在这种教学里,教师把语文知识用高度概括、条理整齐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考试时再全盘倒出,就算完成了“知识的传递”这一目标。但在精神自由的语文教师看来,把这种“知识的传递”作为起码目标,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限制了学生精神自由的萌发。在精神自由的语文课堂里,学习不再是对已知信息的罗列、重现,而是加工、概括、再深化,或者通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促使新的认知的产生;孩子们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朝气蓬勃,思维灵动,自主参与,表现自我,释放生命潜能与活力。

因此,教师精神不自由,就会不自觉地以权威自居,独霸课堂的话语权;反之,教师精神自由,对于自己,是权威人格的逐渐消解,对于学生,是独立意识的增强,个性的激活。(www.xing528.com)

事实上,语文课堂上任何一个集体性思维过程,都是稍纵即逝、不可复制的,这方面的经验永远带着强烈的个性化,情景性的特点。教师具备精神自由,有利于在班级集体产生一种场效应,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在即时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随时可能提出不可预测的问题,课程的走向也是课前的教案准备无法确定的。整个课堂也是活生生的、整体性的生活对象。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都未必合于教师的预设,也不应该符合教师的预设。因此,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突发情景,引导稍纵即逝的思维碰撞方面,不得不激活自己的思想,亮出自己的精神状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生成性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朝向同一答案的、无生气的、呆板的问答仪式,而是多向度、高密度、有难度、分层面的交流对话,甚至是一个即时性的、不可预测的交流对话,课堂因此具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教师与学生在教师精神自由的推动下,展示出它原本就应该具有的对话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