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调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的优化方案

强调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各种兵制的弊端,黄宗羲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总结。至于屯兵制的弊端,则更为严重。黄宗羲进一步分析认为,明朝兵制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军民分开太多,并且取民过度:“制之不善,则军民之太分也。”不仅如此,黄宗羲一面批评明朝兵制,一面抒发亡国的切肤之痛,其中透露出的是对上古时期兵农合一兵制的强烈向往,这其实仍是传统儒家的态度。传统儒家一向艳称“三代”,对传说中的古制过于迷信。

强调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的优化方案

黄宗羲首先是对明代兵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认为其中经过三次大的变化:“有明之兵制,盖亦三变矣:卫所之兵,变而为召募,至崇祯、弘光间,又变而为大将之屯兵。”[21]虽说不停地在变化和改革,但始终没有找到最佳方案。兵制变化固然体现出明统治者力图求变,但各种弊端始终难除,终于导致危机四伏,丢掉江山。对于各种兵制的弊端,黄宗羲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总结。按照明朝最初设计的卫所制度,“一镇之兵足守一镇之地,一军之田足赡一军之用”[22],但是随着军队消耗的逐渐增加和耕田之人的日渐减少,原先的设想已经无法得到落实,其弊端日益显现。卫所制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一方面会导致“分兵于农,然且不可,乃又使分军于兵”[23]的局面出现,另一方面也会使得民众的负担不断加重:“是一天下之民养两天下之兵也。”[24]至于招募兵员的做法也存在种种弊端,主要在于耗费太大而且无法保证应急使用。比如,东边动乱已经发生了,西边才开始展开工程浩大的招募工作,而且“得兵十余万而不当三万之选”,这样一来,天下骚乱的形势无法得到遏制,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至于屯兵制的弊端,则更为严重。负责屯兵的大将军,往往“拥众自卫,与敌为市,抢杀不可问,宣召不能行”,甚至会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率我所养之兵反而攻我”。[25]

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朝正是由此走上了灭亡之路。当时,虽说起义军已经攻陷北京,但明王朝也并非完全丧失卷土重来的机会,至少吴三桂尚有雄兵在手,多少存在着反击的机会。没想到的是,贵为一方诸侯的吴三桂忽然倒戈,带领清军南下,名义上是为了对付起义军,实质上却给了明政权以致命一击,大明王朝在起义军和清军的夹击之下,终于迎来了彻底覆灭的命运。总之,在黄宗羲看来,明朝在兵制的设计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存在着诸多难以根除的弊端,所以难逃其灭亡的命运。

黄宗羲进一步分析认为,明朝兵制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军民分开太多,并且取民过度:“制之不善,则军民之太分也。”[26]这种“军民太分”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民力上的巨大浪费,进而造成民生凋敝,并影响到社会治理和政局稳定。他以平常人的一生来进行分析,认为平常之人不过保持强大膂力三十年而已,如果以一生七十岁为限,则有四十年属于老弱期。如果不能保持青壮年都在军队的话,这自然会给国家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士兵在军队中难免会有“乡井之思”,尤其是那些被派往远离故土千万里之遥的边境的,还会有水土不服等现象,甚至“死伤逃窜十常八九”,这自然也会造成极大的消耗。而且,这两百年来,天下之财大多集中于京师,使得东南的民力和财力渐渐凋敝,这一切都是由不合理的兵制造成的。故此,黄宗羲感叹道:“若是,则非养兵也,乃养民也。天下之民不耕而待养于上,则天下之耕者当何人哉?东南之民奚罪焉!夫以养军之故至不得不养及于民,犹可谓其制之善与?”[27]

既然如此,就需要努力对此加以改变,在保证“养兵”的同时也能“养民”,在保证军费供给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照顾到民生。对此,黄宗羲也提出了自己的办法:“余以谓天下之兵当取之于口,而天下为兵之养当取之于户。其取之口也,教练之时五十而出二,调发之时五十而出一。其取之户也,调发之兵十户而养一,教练之兵则无资于养。”[28]在黄宗羲看来,如果按照这个设计推行兵役制度,就百姓而言,负担就会减轻不少,五十口而出一人,“其役不为重”[29],十户而养一人,“其费不为难”[30],并且兵员总额也可达到一百二十余万,也有足够数量的军队保护国家的安全运转。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国家无养兵之费则国富,队伍无老弱之卒则兵强”[31]的效果。(www.xing528.com)

需要指出的是,黄宗羲对于明朝兵制的批评非常尖锐,但多少也有亡国情绪夹杂其中。其实,明朝之所以兵制三变,每次都有相应的现实背景。比如明朝发展到中期以后,被迫试行募兵制,这就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时,由洪武初年建立起的卫所制度已经基本颓坏,随着大量士兵的逃离,各地卫所总兵力锐减几近一半。一方面是兵力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募兵制经过抗倭战争的检验,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募兵制取代世兵制,成为明代后期重要的征兵方式,也就情有可原。所以,黄宗羲的批评,也并非客观公允之论。

不仅如此,黄宗羲一面批评明朝兵制,一面抒发亡国的切肤之痛,其中透露出的是对上古时期兵农合一兵制的强烈向往,这其实仍是传统儒家的态度。传统儒家一向艳称“三代”,对传说中的古制过于迷信。事实上,上古时期兵农合一制度之所以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也是因为当时战争规模不大,武器装备相对简单,兵农合一作为一种民兵式的武装,在总体上尚且能够胜任当时的战争。但是,到了后期,周边部族政权组织形态已经有很大进步,统治水平、武装力量及战争动员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兵农合一式武装已经无法应付强敌。[32]黄宗羲无视历史条件的变化,直言不讳地宣称“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33],因此他对明代兵制所做出的声色俱厉的批评,同样也是情有可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