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城市更新的主导力量与发展策略

上海城市更新的主导力量与发展策略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主导模式对上海旧城更新改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加快了中心城区的旧改。据统计,“八五”期间市区出让地块共拆除房屋247.5万平方米,市场驱动无疑大大加速了拆危进程。社会主导模式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社会主导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规划。1978年,上海开始采取“积极鼓励和支持爱国人士、华侨及其眷属筹集资金、材料在本市建造住宅”的政策。

上海城市更新的主导力量与发展策略

(1)政府主导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旧城改造几乎全部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或单位)出资并组织改造,无偿分配给居民,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福利。地方财政每年还需拨出一定资金用于旧房改造,只有投入、没有收回。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更新进程很慢,规模也不大。

除了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统包模式,政府的主导力量也体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高架路、越江大江隧道轨道交通、道路拓宽等项目,都是政府主导的市政项目。此外,以市容环境整治、美化城市为目标的改造,如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世博改造等项目,也均为政府主导。由于建设项目的性质,也决定了项目的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支出,改造方式多为全部拆除,而项目地的原住民也均被异地安置。

(2)市场主导模式

市场主导模式是指房地产开发经营、利用土地极差进行旧城更新改造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就曾做过类似尝试,如市房产经营公司对徐汇区潘家宅地区的改造。1992年后,本市及境外的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批租获得土地使用权,自筹资金或向银行贷款,进行房地产开发。仅“八五”期间(1992—1995年)累计出让土地1 166幅,土地出让收入达84.6亿美元、110.6亿人民币,用于出让地块内的单位及居民的动迁安置,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主导模式对上海旧城更新改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加快了中心城区的旧改。据统计,“八五”期间市区出让地块共拆除房屋247.5万平方米,市场驱动无疑大大加速了拆危进程。通过土地出让金收益的投入,也极大完善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市场模式也加速了土地有偿使用改革的深化。(www.xing528.com)

(3)社会主导模式

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社会主导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规划。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国内城市就曾试行通过民建公助的办法推进旧城改造更新。1978年,上海开始采取“积极鼓励和支持爱国人士、华侨及其眷属筹集资金、材料在本市建造住宅”的政策。1988年,城镇居民个人建房投资有了更大发展,形式以民建公助转向集资建房及合作建房,上海的住房合作社也开始从社会型住房合作社向企业型住房合作社、解围解困型住房合作社等不同类型转换。自20世纪90年代大力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推行住房体制改革以后,这种社会主导模式也逐渐淡出。

单位主导的联建公助模式成为一种特殊做法,以参建单位投资为主,居民自愿出资参建,建成后住宅作为有限产权卖给原住民,剩余房屋由投资单位获得用于分配给职工。“七五”期间共有8个区积极推行了这种模式,共建设各类住宅200多万平方米。另有民建公助办法,即在有关公共部门的组织下,居民和职工出资为主,单位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在私房集中地段对危棚简屋进行改造,以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

以上旧城改造模式以主导的行动者为分类依据,在上海城市更新的几个发展阶段中,政府逐渐退出了既是出资人又是组织者的包办角色,而转向市场出资、政府组织的房地产开发模式,2004年后继而转向开发商出资并组织的模式,政府从具体项目中逐步淡出。此外,专家、技术的力量一直贯穿在上海旧城改造历程中,无论是搭建、平改坡、成套率改造,还是历史建筑的保护,都体现了专家及民间智慧,但在市场逻辑的趋动下,其影响力并不占主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