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而有信,成为朋友信服的关键

言而有信,成为朋友信服的关键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便是那些认为自己有时间陪伴朋友的人,也说友谊会破裂,因为他们的朋友没有时间陪伴他们。他们在书中指出,有30%的人善于职场交友,他们会更加享受自己的工作,并收获更高的生产力。在反复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表示,他们相信更多的金钱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显然,我们认为,如果拥有的财富超出期望25%,我们就会感到快乐。最后,我们会有安全感,放松心情,停止抱怨。但是,即便是拥有全球48%的财富的世界首富,也不会知足常乐。

言而有信,成为朋友信服的关键

每当你礼貌寒暄“嗨”的时候,有多少次的回答是“我很忙”呢!我们许多人的生活都处于“时间不够”的状态,因此我们就有理由拒绝陪伴孩子阅读,甚至自己也不读书,也不参与投票选举,不和爱人深入交谈或肌肤相亲,不在家吃饭,不和家人一起度假,不进行体育锻炼,也不花时间与朋友相处。

我们甚至承认,上文中列出的事件比我们日常日程中的事项更重要,但我们会无奈地叹息,我们也想参与这些美好活动啊,可问题是,我们感到无能为力啊。

我们为什么很难培养坚固的友情呢?我听到的最头疼的抱怨就是:我们没有时间深入交谈啊。即便是那些认为自己有时间陪伴朋友的人,也说友谊会破裂,因为他们的朋友没有时间陪伴他们。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在专注时间和生产力的文化氛围当中。是的,我们很忙,现实生活也会逼着我们去忙碌。我们认为忙碌可以提高生产力——显而易见,我们将其视为衡量我们自身价值或对社会贡献的标准。

有人认为,“忙碌的人就是有地位的人”——这种理念来源于美国各州的宗教基因——也许是来自天主教传统的“善举”,也许是来自“新教工作伦理”的救赎——与努力工作、节俭、勤奋或犹太人强调教育财富的刻板印象有关。但是,这些日子,我们一直忙忙碌碌,并不是要获得命运之神的垂青,而是要寻求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这才是提高生产力的美行美事。

现在增加的不仅是工作承诺,还有我们作为父母的期望——我们最好是要“专注于家人相聚的亲子时光”,最不济也得采取“直升机教养法”,直接插手孩子的一切事务。一位妈妈对我坦诚说:“我觉得,即便我有额外的时间,也会与老公相约,共度良辰,或者与我的四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约会。我已经满足于和家人团聚,真是无法想象,我还会挤出时间去约会朋友。”

可是,我们甚至不需要孩子就已经觉得生活满满当当。我的一位闺蜜,她三十出头的时候,在脸谱网上写了一段话:

感觉自己每天都忙忙碌碌:工作十小时,吃饭两小时,在外跑腿和在家干杂务也得花去一两个小时。每天要和我的爱人和宠物分开一两个小时——我只好等待。如何才能延长“我的私人专属时间”呢?这就意味着,任何用来“经营友谊”的时间,都要以牺牲睡眠时间为代价……

但是,恰恰相反,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我发现,现代文化下的生活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如今的我们似乎更想逃离那些文化枷锁。虽然我们依然渴望忙碌的状态,却不希望一天忙到晚。我们的文化中出现了反抗的声音,这就表明,新的财富倾向于充裕的时间、充足的睡眠、少而精的工作。虽然我不奢望充分的午休,却更愿意享受美好的闲暇时光——我们至少可以安排自己最关心的事情。

真爱无价:幸福的学问

理查德·佛罗里达在他的著作《城市生活创意经济如何影响生活中最重要的决定》中写道:“如果你从一个可以常常与家人和朋友相聚的城市,搬到一个远离他们的地方,那么,你得多挣13.3万美元,以补偿远离亲情和友情而萌发的失落感。”

社会科学与医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周至少自愿参加一次健身活动,那就相当于年薪从2万美元增加到7.5万美元。《社会经济学》杂志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在大多数日子里,你都是与配偶或闺蜜相处,那么,你的健康幸福指数会飙升,相当于每年额外收入10万美元。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曾经出版一本书——《健康幸福的五大关键词》。他们在书中指出,有30%的人善于职场交友,他们会更加享受自己的工作,并收获更高的生产力。社会关系也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拥有很多好朋友,那我们的术后愈合会更快、感染会更少,患癌后存活率会更高,抗压能力会更大——所有的朋友都在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女作家格雷琴·鲁宾在《幸福计划:我为什么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早上练歌、清洁衣柜、正确争吵、阅读亚里士多德著作,或享受其他快乐》一书中写道:“我从对幸福的研究中得出一个结论:从当代科学家到古代哲学家,每个人都认为,拥有强大的社会关系,可能是对幸福最大的贡献。”

马修·利伯曼可能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在著作《社交学:我们为什么爱交际》中举了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扩展社会关系,也许是促进幸福的最简单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大脑热衷于“互相接触,彼此互动”的宗旨。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误以为幸福的根源在于金钱,那就会陷入两大误区:耗费一生追寻的东西,却不能带给我们和平与快乐;同时阻止我们实现自己的心愿

乔治·蒙比奥特在自己的文章《孤独的年代正在扼杀我们》中描述了时时刻刻想赚钱的灾难性成本:

为此,我们撕裂了自然万物,降低了生活条件,不再向往自由和渴望未来,而是沉迷于情不自禁、浑浑噩噩、郁郁寡欢的享乐主义。我们挥霍一空之后,就会开始自我蹂躏。为此,我们破坏了人性的本质: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情感

不幸的是,我们许多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鼓励生产和创作,鼓励周末加班,达到目标就会得到奖金,获得财富就能名利双收。若想摆脱消费主义的恶习和金钱主义的毒瘾,还真不容易——它们就像可卡因一样刺激着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应该为自己去寻找真正的幸福之泉和快乐之源。

我敢确定,我在生活中最焦虑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我的好闺蜜可以替我做证——每次我念叨金钱的时候,她们都会为我祈祷。

无论我焦虑的原因是什么——为非营利组织而工作、选择自由职业,还是忙于自主创业——这些细节背后的情绪一直都是一样的:“我只想再要一点钱!”我安慰自己说,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也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很重要,但老实说,房东只会收租,而不关心我写了多少博客文章;杂货店只会收钱,我的文章换不来半个商品。真可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总是如此警告自己。

我并不因为这种焦虑而感到孤单。积累财富是我们的主要生活目标之一,也是我们清醒时分关注的焦点,以及我们感到压力的原因。在反复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表示,他们相信更多的金钱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显然,我们认为,如果拥有的财富超出期望25%,我们就会感到快乐。最后,我们会有安全感,放松心情,停止抱怨。

但是,即便是拥有全球48%的财富的世界首富,也不会知足常乐波士顿学院对集体净资产为7800万美元的人们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也会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焦虑、不满,以及我们逐渐意识到的孤独感

然而,科学与我们的看法不符。事实上,许多研究表明,提高收入奔小康,只是让幸福指数上升了一点点。什么对我们的幸福有着更大的影响呢?我们的社会因素:结婚、交友、人脉规模和质量、参与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所以,如果你相信金钱使人快乐的神话,会发生什么呢?你可能会离开朋友去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你可能会多一点工作,少一点社交。你可能会整周努力工作,到了周末就想睡觉。你可能专注于工作,而不是建立友谊。你可能会关注晋升机会,哪怕让你牺牲休息时间也无妨。你可能会午餐时间还工作,而不是与同事会面。你可能认为,生活无非就是业绩、生产力和消费。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你攀爬的梯子靠错了墙。

我们许多人听说过这样的比喻:同时将岩石、鹅卵石和沙子装入玻璃瓶中。如果我们想把这三种东西都填入瓶中,这是唯一的装填顺序:首先是岩石,然后,中间层摆放鹅卵石,最后,上面覆盖沙子,直到填满空间。如果顺序相反,放进的岩石就很少——因为沙子和鹅卵石会霸占掉所有的空间。

友情可能就是你不想填进生活的一块岩石——因为人生之瓶已经满了。你从早忙到晚,从这件事忙到那件事。你试图在每个特定时刻记住几十个细节,还带着这样的信念——你永远不会赶上不断增加的任务清单。因为有些人与你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你却不能与之亲密相处,所以感到十分愧疚。你的指甲破了,你的房子很脏,你的冰箱是空的。你准备什么时候腾出点时间来陪伴朋友呢?

但所有的一切都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你越是繁忙,你的生活中越需要朋友,因为他们会帮你缓冲一些压力,还会给你带来能量和喜悦。

现在,我知道,如果从玻璃瓶中取出一些鹅卵石和沙子,腾出点空间来装下这块岩石,那就太麻烦了。但如果你想要友情,这是你唯一的选择。若想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你的心中就得装下朋友,然后才能在友谊的周围安排其他的生活事项。

为了锻炼你的“感情肌”,请做到以下几点:

#1.朋友之间多多相聚

没有时间就没有办法培养友谊。这就是为什么友谊金字塔中至少有一个关键词取决于好友的相聚时光。如果朋友之间不能安排出固定的相处时间,我们的生活就是一连串的对话和晚宴。我们收获了彼此的快乐,分享了彼此的故事——但友谊不会加深,除非你们不断地聚会、聚会,再聚会。一定要经常聚会哦。

劳拉·凡德卡姆在其著作《168小时:你的时间要比想象的多》中表示,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有时间去干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因为“我们感到劳累过度、休息不足”,因此倾向于“只认可这种观点”。但她指出,如果每个星期有168小时,那就可以“每晚睡眠8小时(每周有56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你愿意的话,每周可以工作50小时。两者相加,合计106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工作和睡眠,每周可以剩下62小时去做其他事情”。

她当记者的时候,研究过这个话题。当时她发现,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不会提前决定如何打发剩下的62个小时。因此,看看电视、上上网、做做家务,就耗尽了这些时间——这些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些许乐趣和成就感,但对于我们的事业、家庭或个人生活,并没有多大好处”。

这些琐事大多数只需要很少的精力,我们随时都可以做,也无须事先计划,总是可以挤出时间来做的。不过,做完这些琐事,我们就可以把握生活,看清眼前的事情,而不是去考虑和计划未来。和打电话给朋友相比较,浏览脸谱网所需的精力当然更少了,但是,相比30分钟的网页浏览,半小时的美好交谈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能量和温馨感觉。同样,相比晚上看电视,工作结束后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可能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但会让我们更加兴奋与幸福——就像爱情可以增加荷尔蒙一样,可以促进人体健康——这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清单。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谈论了花费时间处理紧急事务和重要事情之间的区别。例如,查收电子邮件也许迫在眉睫,但我们很少人会在生活中优先考虑此事。那么,我们如何修改自己的做事方法呢?处理轻重缓急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地分配时间——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心神不宁、浑身不自在。最初,我们很可能会感到内疚、恐惧和焦虑。我们会事后批评自己,旧瘾复发,并挑战不断变化的角色。为什么呢?有关研究发现,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一阵阵的兴奋感与紧张感,当神经系统中没有压力激素穿过时,我们就会感到更加焦虑。因此说,若想寻找机会重新再来,真的不容易。

例如,我们可以听听这位女子的忏悔:“我真心觉得,如果屋子没有打扫干净,我就不该去参与娱乐(这是我在成长中悟出的结论)。我们8个人住在一个房子里,这里永远也不可能一尘不染,所以,我不会经常外出。”我们的弱小心灵根本承受不了重塑大脑的危险,更不可能去规避“训练有素的”愧疚感。

高兴,因为我们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规范会约束人们的选择——让个人行为日趋个性化。这意味着,我们娱乐越多,就越享受;我们消耗越多,就越想要;我们实践越多,就越喜欢;我们闲坐越久,就越懒惰;我们越喜欢查看电子邮件,收到的邮件就越多。因此,我们确信无疑,建立美好健康的友情,很快就会像与呼吸新鲜空气一样重要。事情本该如此,因为我们的生活以我们最渴望的东西为中心:给予关爱和收获被爱的感觉。

我要花时间去处理那些对我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有时间——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安排一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表现得宛如日程表的受害者,其实就是在自我残害。仿佛不是我们执行日程表的问题,是日程表对我们做了什么的问题。我尽量不让自己伤害自己,一直尝试着说真话——“我不想在交友上花时间”,而不是自欺欺人地说——“我没有时间”——我要说的是:主动坦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每个月只给彼此一小时的相聚时光,那就不可能做到收获亲密关系。对于友谊而言,相聚时光就是给予彼此的珍贵礼物。

反思:列出每周(168小时)和每月(720小时)中有多少小时用于经营友谊,包括你和谁参加了什么活动,那些时间是如何计划与分配的。现在,先把列表放在一边,问一问自己:“如果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安排生活,那么,每周或每月,我会用多少小时来加深友谊?”不必担心现实是否允许,只需注意你希望分给朋友的时间。你感觉如何呢?现在,只要承认一点——你投入的时间和你希望抽出的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实践:下个星期,你准备在日程表中删除哪个活动,让朋友聚会取而代之呢?现在,立即出发去找朋友,并与他们共度美好时光吧!

#2.慢慢来,欲速则不达

我们总是觉得时间紧迫,因此萌生了效率高于一切的错误想法。

我的第一本书叫作《友谊并非从天而降》,这个书名提醒大家,我们希望友谊降临在我们身上,可惜不会如愿以偿。显然,大家都遇到过自己第一眼并不喜欢的人,后来却成了自己的挚友;也邂逅过很多一见钟情的人,可惜只是一面之缘,以后再也没有进一步发展感情。我再次强调一下:友情不是我们遇到了多么喜欢的人,而是友谊双方在实践积极性方面有多少共通之处。培养友谊需要时间——尤其是相处效率低的时候。

孩童时代的我们也许会认为,友情是无意识的行为,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划出一些固定的时间,用来与亲近的人度过,一起谈笑,畅想未来。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可能选择了第一天上学就想做朋友的人,甚至第一天就喜欢上了对方。你们的友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根深蒂固。

如果我们相信这样的话——我们只要善于发现,而无须深入培养,就会轻而易举地结交朋友——那就危险了。比如,“你注定是我的朋友吗”此类的问话不可能促进友谊。真正的友谊需要长期培养。讽刺的是,任何人之间的友情,都需要重复的实践与磨合。

我们如此渴望速度和效率,以至于萌生这样的念头:“他不是我最好的朋友人选,我不想浪费时间在他身上”或者“我们不能一拍即合,所以他不是那个对的人”。好像我们只需要超级好友——好像我们就是判定友谊的最佳法官。

我不想在此重复我第一本书的内容,但那本书对这个问题作了充分的研究——我们往往不是最好的预言家,不知道谁才是我们最终的好友。事实上,我们可以敞开心扉去接纳不同的朋友——即便刚开始,我们感觉对方不是我们要找的人。

我们需要具备的最强大信念就是坚信——任何友谊都不是在浪费时间。要么做朋友,要么不接触——摒弃这样的作为吧。因为每次相遇都可以改变生活,每次对话都意味隽永,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每段情都是一份礼物——即便此人最终没有成为我们的最佳密友。其个中原因是:我们从友谊中收获了很多的好心情——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最影响我们心情的因素不是我们和谁谈心,而是我们在谈论什么。完全陌生的人之间共享个人信息,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好感,增强免疫力,改善态度和促进信任。

我们需要与人交流。所以,也许我们应该停止寻找完美朋友,并更多地关注总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他们简单而快乐地相处。我们应停止由友谊议程决定我们对特定人群的战略举措和计划。相反,让我们对遇到的人敞开心扉,花时间与他共处——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不是要审判这场互动,而是要参与其中。

中午和一位普通朋友共餐,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我们都愿意在一起相处,并分享自己的重要信息。开车回家的路上打电话给一位老朋友,这让我们意识到,原来这份情谊远远超越了我们的真实感受。而且,聚会上的谈心很享受,不像办公室里接待人那样注重“工作效率”。聚会散场之后,我们依然感到无比舒畅。(www.xing528.com)

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挑剔,因为我们开始相信事实就该如此。其实,这是一个成熟的标志——安排时间与人相处,而无须判断这段感情是否会发展下去。我们要做到心无挂碍,相信只要畅谈人性,就会收获祝福。唯有如此,普通的友谊才会发展成为美好的友情。

反思:你遇到过讲究效率的友情吗?如果遇到过,你是否觉得讲究效率反而约束了你们的友谊呢?你愿意相信,任何一场互动中都有值得你学习和收获的东西吗——可惜这些东西总是无法观察与衡量!

实践:今天,你假装相信,你遇到的每个人都是你打算与之联系的人。你不必知道为什么——无论是为了他们,还是为你自己——你只要想象,这是命中注定且颇有价值的缘分。思考一下,它对你今天的互动有哪些影响?你如何表现得与众不同?最终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经营这段情吗?对此,你感觉如何?

#3.勇敢一点,主动发出邀请

“但我总是那个主动邀请对方的人。”很多人向我抱怨。他们的话语中常常夹杂着这样的情绪火花——受伤、愤怒,甚至遭到背叛的感觉。

我进行的一项友情民意测验中,一半的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们主动邀请对方;25%的人认为,我们主动出击的频率超过了80%。但有趣的是,当我问他们主动性比对方高出多少时,他们的回答是5%,也就是1/20.这意味着,我们想象出的贡献多于我们的真实奉献——也许你还记得,这便是所谓的责任偏差。

另一方面,40%的人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主动性不足。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加大力度。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多,因为60%的人没有主动性。

无论你如何分配百分比,也只有8%的人认为友谊双方的主动性各占一半。因此,很多人希望更进一步的互动。

那么,什么阻止我们更进一步的主动性?请看下面的几个因素:

·内向:有些人具备主动出击的优势和性格。例如,有些人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还善于规划事情,另一些人则不是天生的组织者,还喜欢打退堂鼓。请注意:有时候,内向者不如外向者那样需要交流,因此,他们并不渴望参与互动,自然缺乏主动性。

·害羞:也许害羞者与不害羞者分布图比内向者和外向者分布图更有说服力。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憎恶感,这些情绪的发挥形式有所不同。实际上,较之害羞的外向者(这个人在开始与人交流时会产生焦虑,但一旦交流,就会兴奋),不害羞的内向者(这类人可以与人交流,但需要以退为进)可能会更容易规划事情和联络他人。

·忽视友谊:有些人非常关注朋友,但程度不如他们对工作、爱人或家庭的重视。也就是说,他们基于自己的根本需要,结交一两个朋友,不再去寻找更多密友了。还可以说,如果他们在没有友情的氛围中长大,那就根本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渴望友情或擅长交友。总而言之,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因为朋友的邀请而激动不已——他们根本不重视这份情谊,更不可能去寻找朋友。

·不曾投入精力:许多人如此忙碌,因此在许多其他事情上耗尽了自己的精力。他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投入任何精力去经营友情。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在一连串的待办事宜中添加一项——势不可挡的友情。

·很少参与实践: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可以做得比现实更多,但他们没有充分投入实践,因此“感情肌”比较脆弱。所以,若想计划一场聚会或者发送一份邀请,这些“感情肌”萎缩的人,较之那些技能相当但定位准确和状态良好的人,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无论如何,我要重申一下,对方不愿意主动发出邀请,这与他们想与你共处的愿望没什么关系,但与他们调动时间和精力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对于我们而言——我说的是“我们”——只是不想给他们的消极行为编故事。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主动出击。

我们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心安理得地发出邀请,即便遭到了拒绝,也丝毫不会贬低我们的价值。

如果我们重视生活中的亲密与和谐,而不是斤斤计较,那么,我们就不会甩甩手,气馁地说:“我厌倦了主动出击。我受够了!”我们也不应该搓搓手,沮丧地说:“唉,我只是没有主动出击的魄力而已。”更确切地说,你主动邀请朋友,这就是锻炼“感情肌”的伟大壮举。

对于我想认识的人来说,我的一般原则是:我会在不同的时间发出许多不同的邀请。我的开场白通常很普通,比如:“我希望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你,你什么时候有空呢?”我偶尔也会发出更具体的邀请,比如:“下周四我就要成为你的邻居了——你有时间和我一起喝咖啡吗?”“下个月我要和两个闺蜜一起举办一场游戏之夜,你想来玩吗?”然后,我提醒自己,如果她不回应的话,更多是因为她的生活态度,而不是她对我的感觉不佳。当然啦,我更在乎真正重要的时刻——她接受我的邀请,感谢我的邀请;她似乎很享受与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

请主动邀请你的朋友

在友谊中,我就是那个主动邀请对方的人——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我有好的想法。我主动发出邀请,因为我珍惜生活中的友情。我主动发出邀请,因为友谊需要主动,这样才能获得动力,我愿意为此奉献。我主动发出邀请,因为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重情重义之人,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人。我主动发出邀请,因为我明白一个道理:多个朋友多条路。我主动发出邀请,因为我勇敢,我惜爱,我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更多的友谊。

毫无疑问,主动发出邀请的人具备足够的脆弱性。因为他做的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提心吊胆”的事。我们主动邀请朋友的时候,总是感觉自己“在主动出击”。正如下一章要讲的,主动出击就像和盘托出自己的过往劣迹一样艰难。有些人担心,三番五次地主动出击,看起来像是我们对友谊关注度胜过对方——我们害怕说出自己的弱势。我们可能担心,我们会显得很绝望,或者,他们又要说“不”——这是拒绝邀请的标志语。我们可能焦虑,我们会陷入繁忙的生活,或担心被人利用。

为了梦寐以求的友情,我愿意做那个主动出击的人。

向对方发出邀请的时候,我们会非常害怕被拒绝(第十章将会深入讨论此话题)——不管是因为她很忙碌,还是因为她并不重视我的邀请。因此,主动出击是一种勇气。

但是,尽管提心吊胆,我们还是要主动出击,这样才会培养更加深厚的友谊。总得有人去主动发出邀请,因为我们是致力于培养美好感情的人,我们是需要努力发起聚会的人。最终,我们会把“感情肌”锻炼得更加强健有力。

反思:如果你不情愿做那个主动出击的人,请你扪心自问:“主动出击有什么可提心吊胆的呢?为什么我如此抗拒?如果我太过主动,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我可以实践更多的主动性吗?”

实践:生活中,你希望花更多的时间跟谁在一起?这个星期你愿意主动邀请朋友们聚一聚吗?无论结果如何,你的“感情肌”都会变得更加强健有力。久而久之,你做得越多,就会感觉越轻松——正如你提醒自己的那样,主动出击可以促进心中向往的友情。

#4.优先考虑几个好朋友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学生,总是会如此抱怨:“我有很多朋友,但我感觉,没有一个跟我特别亲!”当我们20多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参加社团活动,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要上网工作,感觉就像要结识无数牛人。当我们在60多岁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然建立了太多的友谊。无论如何,当我们意识到生活中需要更多友情时,关键问题不在于我们没有广交好友,而是因为我们没有重点选择几个好友,并与他们深入相处下去。

如果你想列一张好友清单,那么,你要列出你感觉特别亲密的密友,也要列出你只是偶尔相见或者认识不久的朋友。我们的目标就是有意识地挑选几个对象,并与之培养更加亲密的关系。那么,他们就是我们优先考虑的对象。

有这样一句古话:“如果你在寻找水源,你最好挖一口60英尺深的井,而不是六口10英尺深的井。”我们不必每星期、每月甚至每年都与认识的每个人保持联系——但我们最应该知道哪些人对我们很重要,并尽可能多地与之保持联系。

绕着院子跑来跑去,最后挖了一个一英尺深的小洞,这样根本达不到解渴的目的。若想发现水源,就得努力选址,然后开始挖井,一定要在同一个地方不断地挖掘下去。如果井里不能马上出水,我们也不要放弃。相反,我们要明白,只有挖到一定的深度,才会出水。所以,我们要继续挖下去。

我要挑选出几个好女孩,优先考虑和她们做朋友。

我们要挑选几个好朋友——优先与他们保持联系,不断地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如此,这些凤毛麟角的知音便住进了我们的心房,一起浇灌友谊的常青树。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最后达到巅峰状态。就这样,我们定期相聚,保持态度,越来越信任彼此。

考虑到每段友情的唯一性,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承诺:

·积极沟通:你要寻找机会去表达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和你在一起,我总是那么开心。”或者:“我想说,那天和你一起度周末,真是有趣极了。”你还可以发送这样的信息:“我在想你呢!”或者送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很高兴,我的生命里有你。”请你积极表达自己为友谊赴汤蹈火的心愿。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朋友不要质疑我们对他的喜欢。

·热情服务:朋友之间的信任在递增。我们常常相聚的快乐,不仅来自于互相帮助的美好情节,还源自于互相承诺的美好心愿。我们可以如此承诺:你搬家时,我们帮着收拾行李;你举办活动时,我们为你提供志愿者;你要预约体检,我们愿意陪你一同前往。我们可以冲破藩篱去服务彼此,并温暖地说:“我会支持你,我就在你身后。”显而易见,这样的话,我们不能对每个熟人都这么说,但可以对亲密的好朋友这么说。往事越深刻,承诺越诚挚,我们为彼此的服务就越热情。

·多多相聚:培养友情往往需要我们安排出更多时间与朋友相聚。这可能意味着,从每月相聚一次,增加到每周相聚一次,或者,每隔几天就要打一次电话或者发一次信息,或者,一起来一次通宵出游。显然,我们不能与所有的朋友都如此,但我们的目的是少数几个好朋友一起体验美好的友谊。毫无疑问,相聚的时光促进了彼此的倾诉和分享。我们得知,有人带着最宝贵的诚意,特地安排彼此交心的相聚时光,此时此刻,我们倍感温暖和欣慰。

对于新交的朋友,我们不必如此大费周折。但是,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缩小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因为我们在日趋深厚的友谊中增加了承诺和默契的力量。

反思:你喜欢和哪些朋友增进感情?你有没有接触过你认为值得联系的人?对你而言,优先考虑几个好友,是什么意思?

实践:你想采取什么行动去增加友情中的默契度?下面是几个典型例子:

·询问一位好朋友,他是否打算定期打电话给你,让你俩保持更紧密的联系。

·每次和喜欢的朋友一起出去时,你会说:“我很享受与你在一起的时光。你已经计划好了下次聚会事宜,并列入日程表了吗?”然后,你自己也尝试着早点做安排。

·邀请所有的朋友来参加每周一次或每两周一次的聚会。这样一来,愿意花时间团聚的朋友就会一如既往地参加聚会。

·询问一位同事,看他是否愿意安排每周一次的共享午餐时光。

友谊箴言

·下面是决定我们幸福的社会因素:结婚、交友、人际圈的规模和质量、参与的社会组织和隶属的社会机构。

·若想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你的心中就得装下朋友,然后才能在友谊的周围安排其他的生活事项。

·如果每个月只给彼此一小时的相聚时光,那就不可能做到友谊情深。对于朋友而言,相聚时光就是给予彼此的珍贵礼物。

·要么做朋友,要么不联系——摒弃这样的作为吧。因为每次相遇都意味隽永,每一次共处都情意绵绵。

·朋友愿意主动出击,动力绝非源于我们,而在于他们自己。

·我们要挑选几个好朋友——优先与他们保持联系,不断地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如此,这些凤毛麟角的知己便住进了我们的心房,一起浇灌友谊的常青树。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如何学会示弱,从而促进友谊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