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的重要性:默读如何激发思考

思维的重要性:默读如何激发思考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默读,于学生而言,是阅读的常态,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默读就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状态。然而,默读之“默”到底是怎样的阅读状态,却值得细细推敲。从摘录的这三则单元提示中,我们不难看出,编写者对“默读”的“默”做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第一步:养习惯。默读,是教师遵从教材编写意图给学生安排的阅读方式,其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形式上的“默”,创造出环境上的“静”,从而进入到思想上的“动”。

思维的重要性:默读如何激发思考

默读,于学生而言,是阅读的常态,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默读就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状态。然而,默读之“默”到底是怎样的阅读状态,却值得细细推敲。只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恐怕都只是一个表面形式;而一个人能否从阅读中真正有所收获,还是要看他能否在默读状态中与文本进行思想交流。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用了三个单元安排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默读这一阅读形式,而且分作三个不同阶段:

第三单元:本单元重点学习摸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连贯地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本大意。标题、开头、结尾以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都是阅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第四单元: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还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摘录的这三则单元提示中,我们不难看出,编写者对“默读”的“默”做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步:养习惯。

第二步:教方法。

第三步:会思考。

按照编写者的设计,郑振铎的《猫》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很明显是在要求学生:在养成默读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圈点勾画批注等手段,学会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推究得出结论。这个目标看似要求很高,实则最贴近阅读的真实,因为它才是阅读教学最值得追求的目标。(www.xing528.com)

当然,对于那些在阅读教学中喜欢追求所谓“亮点”的设计而言,这样的要求的确很高;

然而,对于那些在教学中倡导踏实阅读、用心思考的设计而言,这样的要求并不很高。

因为,默读,说到底,还是要安安静静地透过文字去了解文本的内涵。

阅读一篇文章,其实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认识文本。

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理解文本。

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的普琳娜老师在武汉市小初衔接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的阅读指导课《猫》,解决的恰恰就是这两个问题。朴实、踏实、真实!

默读,是教师遵从教材编写意图给学生安排的阅读方式,其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形式上的“默”,创造出环境上的“静”,从而进入到思想上的“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