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真实制作传统

探索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真实制作传统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山人对于渗炭技术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后世制陶者至今仍没有参悟。后来国内组织各个学者前来鉴定,最后一致认为钟华南的蛋壳陶和还原工艺,是最贴近龙山人的,也是最成功的。今天的复制者使用了上色工艺和电烤方法,制作难度大大降低了,但即便运用了现代技术,其色泽与手感仍然与真品相差较远。因此,虽然有上述制作工艺的推测,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的真实制作、烧制过程仍然还是一个谜。

探索龙山文化蛋壳黑陶的真实制作传统

蛋壳黑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大汶口文化制陶水平高度发达到龙山文化时期达到顶峰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而且是黑陶中的极品。出土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的日照东海峪,是龙山文化重要的遗址之一。该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所东南海峪村西北,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东北部高出周围地平面2.2米,当地称为“鏊子顶”。1960年被发现,1973年春、秋和1975年秋,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80年代以来,临沂地区和日照市文物部门又多次调查过东海峪遗址。从现有的发现可知,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主要出土于潍坊姚官庄、日照东海峪、两城镇、临沂大范庄、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等地,其中东海峪遗址出土蛋壳陶数量较多,水平最高,全国仅有的两件较完整的蛋壳黑陶镂孔高柄杯均出土于东海峪遗址,是1992年中国文物精华展中200件文物珍品之一。

如此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不但成为龙山文化的象征和符号,而且至今仍备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引无数后人争相仿制,可以说对蛋壳黑陶的复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今天的龙山镇仍然有不少复制黑陶的作坊,在龙山镇城子崖博物馆内就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制陶作坊,但虽有现代技术的支持,他们制作的陶器仍无法达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那种水平。

自从被蛋壳陶之美震撼后,钟华南就下定决心此生必复原蛋壳陶。毕业于雕塑专业的钟华南,对于陶器基本一窍不通,但他毕业后曾在山东各个城市的陶瓷厂蹲点学习过,对陶瓷器的工艺流程并不陌生。钟华南买了一大堆无机化学的书,自学了大半年,他还找专家分析出蛋壳陶片所含的物质元素。钟华南严格按照原始的方法来制作蛋壳陶。他根据城子崖遗址中发现的一个类似于烧窑厂的遗迹,制作出了一个相似的烧窑炉。

制作蛋壳黑陶,首先是选择陶泥。

为了得到细腻没有任何杂质的陶土,钟华南转遍了山东境内每一个东夷文化遗址,取土试验。经过一年的努力才找到了满意的土样。蛋壳陶的陶泥取材于远古时期黄河等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并经反复淘洗,绝不含任何羼和料或其他杂质,极为纯净,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这才能保证烧制出的蛋壳陶陶胎的高度致密、坚硬,低渗水率,如瓷器般敲之有金属声。

其次是制作稳定精密的拉伸工具——陶轮。

蛋壳陶的厚度一般在0.1到0.3毫米之间,因此,必须用最精密的陶轮才能拉出如此薄的陶坯。钟华南先生根据自己多年对蛋壳黑陶模拟实验的经验认为,“用于蛋壳黑陶成型的陶轮不仅仅是‘快速陶轮’,而且是‘高精度的惯性快速陶轮’。这种陶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最精密的手工机械”。为了制作出这种高精度陶轮,钟华南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坏了几十个,最后才制作出了一个最稳定、最精密的陶轮。

模拟复原的陶窑

将陶泥在陶轮上轮制出只有几毫米厚的蛋壳陶,器物在快速旋转中非常容易破碎,因此,为了能成坯,只有一次次试验,经过数不清的失败,才最终制作成功。

制成后就是入窑烧制。按古人的方法,只能用小灌木。为了准确掌握窑炉的温度和烧制时间,钟华南又经过反复的试验,发现烧成后器物不够黑亮,还需要还原焰。钟华南又开始一次次试验火焰。(www.xing528.com)

龙山黑陶在烧制过程中,工匠们对于窑温火候的控制达到了相当精确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黑陶既保持质地坚硬又保持原有的规整造型。特别是超薄器物,火候一旦掌握不好,就会出现炸裂或变形。

在烧窑后期,温度在400~600度时,需要封闭陶窑的排烟孔,故意造成窑内通风不良的缺氧状态,使木柴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黑色浓烟,这样很多微小的炭粒不断被已经接近真空的陶胎空隙吸附,并逐渐向陶胎内部深处扩散,直到吸附作用停止,从而形成胎体致密、内外均黑的黑陶。此外,在黑陶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除了封窑之外,龙山人可能还会从窑顶缓缓加水,使木炭明火熄灭,从而使窑内产生更多更密的浓烟,以促使陶胎渗炭。如果渗炭技术掌握得不好,极容易出现“夹心陶”或叫黑皮陶。龙山人对于渗炭技术的掌握,已达到出神入化的水平,后世制陶者至今仍没有参悟。

吴中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件良渚黑皮陶贯耳壶

良渚黑皮陶碎片

破碎的蛋壳陶高柄杯

终于有一天,当钟华南打开炉子的时候,炉内那个精美的蛋壳陶杯让他欣喜若狂。钟华南来不及多想,转身发狂似的开始翻看烧制记录,用颤抖的笔尖把此次的烧制温度、火候都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经过现场鉴定,该蛋壳陶的厚度在0.1到0.2毫米之间,与郑笑梅拼成的那件蛋壳陶的厚度基本一样。后来国内组织各个学者前来鉴定,最后一致认为钟华南的蛋壳陶和还原工艺,是最贴近龙山人的,也是最成功的。

钟华南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也只成功烧制出了一件与龙山蛋壳黑陶最接近的蛋壳陶杯,可以想象当初蛋壳黑陶的制作是多么艰难。今天的复制者使用了上色工艺和电烤方法,制作难度大大降低了,但即便运用了现代技术,其色泽与手感仍然与真品相差较远。

考古专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模拟实验,使解开龙山文化蛋壳陶制作的奥妙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到目前为止,除蛋壳陶和匣钵这两种烧制蛋壳陶的确凿实物外,其他像陶轮、轮盘之类的机械,以及刀具、刀架等等,至今未见。因此,虽然有上述制作工艺的推测,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的真实制作、烧制过程仍然还是一个谜。

由此可知,当时龙山人制作蛋壳陶投入精力之大,技术之熟练,技艺之高超,已登峰造极,达至古代制陶业的巅峰状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