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挖掘与剖析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挖掘与剖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是选择教学内容难度、广度与深度的标尺。然而,在很多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明显体现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不关注,从而导致低效课堂教学的发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很好地把握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机理,并围绕这一本质,带领学生探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挖掘与剖析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是选择教学内容难度、广度与深度的标尺。然而,在很多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明显体现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不关注,从而导致低效课堂教学的发生。例如,在电场这一内容中,试探电荷的引入,其实是一种理想模型科学方法的运用,在课标中,要求“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体会”属于体验性要求的反应水平,要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并做出相应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种科学方法,然而有的教师既没有提到“理想模型”这一科学方法,也没有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视频等充分感受这种科学方法的思想,甚至在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引入的并不是试探电荷,而是体积和电量都很大的带电体,这给学生理解理想模型方法造成了困难。由此看出,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对课标中规定的体验性目标关注度不够。而这些体验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技能性内容起到重要的积淀作用。

在第三部研究结果中可以分析出教材中,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物理核心内容的呈现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概念、规律的运用情境的设置、科学方法的呈现、为教学过程提供应有的教学素材等方面,呈现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以某一版本教材为依据设计教学,而应围绕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征等因素,挖掘更多丰富有效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对于感应电动势的产生,都是以“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方式进行呈现的,但就其本质,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变化的磁场引起的,即跟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很好地把握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机理,并围绕这一本质,带领学生探究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有的教师还在课堂练习中,进一步得到了“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由此足见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也反映出教师对核心内容的学科本质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另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参考依据,但是,分析发现,在教材中,对于物理内容的学科本质,基本没有太多的体现,其实,包括课程标准中,对于核心物理内容的学科本质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学科本质对于核心内容教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透过教材中呈现的具体物理知识,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学科本质,因为,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只有教师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物理知识的学科本质,学生才有可能透过教师,学懂这些知识。这是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和考验。(www.xing528.com)

通过分析发现,即使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为依据展开教学,也存在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的现象。例如,关于电场强度的内容,教材在讨论电场中不同位置、不同电荷量的电荷受力情况时,进行了讨论。但在教材中,明确提出,这种讨论,是一种“猜想和假设”,它的正确性有待实验的检验。这就提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该通过实验探究,来引导学生建立定量的分析和讨论,并以实验现象和数据为佐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教学中,对于这个讨论过程,教师都没有进行定量的实验验证,只是通过视频演示,定性地观察到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发生变化时,所受到的力有变化,但是否成正比的关系,无从得知。在学生实验时,因为操作不当、实验误差等,有学生得出了错误结论,教师则是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得到一致的结果,所以,这样并没有做到教材中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