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高考实践探索: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

区域高考实践探索: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经报教育部党组认定后,报国务院教材委员会,已于2017年12月1日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审定并通过,2018年1月16日由教育部发布。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定位。

区域高考实践探索: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解析

(一)新中国课程改革沿革及区域实施探究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课件提纲

新中国课程改革历程

第一次:1949年后,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做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七次:1992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在必修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2012年开始调研,2014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3)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理性思维、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略)。

(4)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经报教育部党组认定后,报国务院教材委员会,已于2017年12月1日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审定并通过,2018年1月16日由教育部发布。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特点(摘要)

(一)课程方案(2017版,以下同)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增加外语语种。

3.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

4.与高考衔接:全修全考、选修选考、学而不考或备考。

5.学分重构:总分不变,必修44、选择性必修42、选修14。

6.增设:条件保障,管理与监督。

7.优化了课程结构。

8.强化实施制度。

(二)课程标准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调整了教学内容。

3.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www.xing528.com)

4.增强了指导性。

5.水平2是高中学生学科合格要求,水平4是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6.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材编写(整合)、总体建议、案例。

文山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措施

1.抓课程方案和标准的研习。

2.探索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命题等,开展《基于核心素养情景设计与问题引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视角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重构实践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探索》等课题研究。

3.“好教学设计”“好课堂”、实施质量监测问题。

(该探究分析作为2018年11月9日文山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培训提纲)

《云南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分析》

2020年5月15日云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 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一年级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1 年秋季学期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2022 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所有年级均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标志着教育部部署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今年9月在我省正式实施,全省立德树人和新时代全面育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课程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于2018年1月颁布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即《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及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到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新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语文、数学、外语等13个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调整外语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二是综合实践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全部为选修课程外,其余12个科目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是各类课程与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相衔接,学生“全修全考”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性发展和高考升学考试需要“选修选考”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表面上与原课程方案相比仅是增加了外语语种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实质是增加了学生选择性,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高校招生专业要求直接对接。如南开大学2018年数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物理科目,生物科学类专业要求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临床医学专业要求选考化学、生物科目,选考科目提前2年公布。

新课程标准为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为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具体化、细化,新课程标准通过对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教学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各个学科都基于学科本质制定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如: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发展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新课程标准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中国建立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从小学开始,然后初中、高中逐级推进。本次改革是从基础教育最高阶段高中开始,特点是从顶层入手。由于顶层的带动,小学和初中阶段在育人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事实上已经共同走在改革的路上。事实上,2018年以后我省的初中毕业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录取依据)试题就有所体现,如传统文化知识、社会责任等已列入考试的内容。

(三)新教材,新活力,新挑战

教材是教与学的关键资源和重要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组成专家团队,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编写了普通高中12个学科新教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目前已正式出版发行,今年9月秋季学期高中一年级正式使用。

新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的基本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创新呈现方式,充分反映课程性质和理念。如普通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材,一是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了调整,对原必修《化学1》《化学2》的主题进行整合,新的主题中增加了实验探究、简单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9个学生必做实验,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调整成“化学与社会发展”;二是优化了教材的体系结构,章节顺序进行了调整,原“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调整为第一章,原“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取消,化学实验的学习分散在所有主题中,突出化学学科实验性的特点;三是优化了教材的构成要素,教材分二册连续排“章”,上册1~4章,下册5~8章,整体性较强,每章结构为引言、正文、实验活动、整理与提升、复习与提高,正文分为不同的“节”,根据主题安排编写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内容;四是精心设计教材栏目,教材在各章节中设置了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方法导引、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化学与职业、信息搜索、练习与应用、研究与实践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对于学科的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下,新教材切实落实课程标准,在课程价值观体现、结构、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评价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增添了新的活力。普通高中教学将翻开新的一页,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面临新的挑战。

(四)新高考行在“来路”上

201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开始了新的一轮改革。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12月制定下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计划于2019年开始实施,后报教育部批准改革推迟,具体实施年度待定。至2019年全国已经有上海、浙江、山东等14个省市启动和实施了高考综合改革,文理不分科、语数外+自主选科(即3+3或3+1+2等模式)成为新高考改革的主要模式。

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核心导向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全国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明确,高考考查目的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因此,高中教学与高考考试方向基本一致,新课程改革要以国家高考综合改革为导向。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实施,标志着云南省高考改革将不断深化。近几年,全国统一高考试题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逐步尝试反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运用新情景设置新问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初步体现了课程关于生活化、实践性、探究性、思辨性和选择性的要求,试卷增加了实验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如2018年理科数学全国Ⅰ卷20题着眼于产品检验的质量及成本控制建立数学模型,向考生展示了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应用,直至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就是考查学生数学抽象与数学建模素养;2018年高考化学试题情境来源于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全国Ⅱ卷以雾霾形成机理最新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形成过程中无机颗粒物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酸度增大的过程和机理。不管我省“新高考”何时启动和实施,但全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会停步,加快新课程实施步伐是改革的重要措施。

(五)新时代育人在变革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高中教育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政治方向、目标任务和优化课程实施、转变育人方式的具体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是新时代育人的重大变革。

优化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校教育就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达成育人目标。新课程改革在育人具体目标上进行了优化,提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意见》提出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深化考试命题改革,科学选拔人才。《意见》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

增强选择性,满足不同人才成长。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学校实行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组合的学习选择。普通高中学校要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和爱好,结合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选择不同的学习科目、高考科目以及教师进行学习,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选课走班教学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全新的考验。

实施生涯发展指导,培养能发展的人。新课程实施后,普通高中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指导,特别是在整个高中阶段开设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和建立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学会对自己的生涯进行管理。通过生涯发展课程,使学生能够结合个人兴趣特长、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进行课程选修、科目选考、专业报考,规划未来个人职业和生涯发展方向。

(2020年7月6日该分析以《云南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育人改革又启航》为题刊载于《文山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