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梅兰芳:将中国戏曲推向国际舞台

梅兰芳:将中国戏曲推向国际舞台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花一分钱宣传费的他,名字却已在日本先声夺人了。他认为,这次出访,不是梅兰芳到外国演戏,而是中国戏去外国演出。歌舞戏无法代表中国戏曲的全部。在日本演出大获成功的梅兰芳,后来相继在1924 年和1956 年再度访日。1924 年赴日本梅兰芳率领四十余人,为庆祝灾后的帝国剧场义演,募款救济受灾的日本人民。在亚洲国家名声大噪的梅兰芳,渐渐有了要把戏曲艺术推介到西方国家的想法。

梅兰芳:将中国戏曲推向国际舞台

如果我告诉你,中国戏曲艺术在国际上一直享有重要地位,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喜爱,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夸张?在各种文化艺术并列的今天,戏曲在我国的年轻人里“人气”都不是很高,那在外国人眼中,真的那么有意思吗?他们真的会看懂戏曲的美吗?

基本上每年全国各地戏曲院团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走出国门去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戏曲艺术,无论走到哪里,受欢迎程度出奇地一致。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的剧院演出时,外国观众们会穿着晚礼服,很早就进入剧场等候演出。当演出结束后,他们特有的跺脚以及夹杂着口哨的喝彩声甚至会持续十几分钟,大多数时候谢幕的戏曲演员脸都已经笑僵硬了,观众仍不肯离去……除了热情地喝彩,在学校等地演出时,好奇的外国少年们还会在认真地看完戏后,来到后台恳请演员们与自己合影,还会礼貌地询问可否让他们近距离地欣赏一下戏曲的服装、道具等“工艺品”……

其实不仅是在今天,很多戏曲界的先驱,在多年前就把戏曲艺术推向了世界,并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喜爱与尊重。我们就来讲讲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梅兰芳大师当年把戏曲带到国外的故事。

梅兰芳二十几岁时,在国内已经大红大紫,他的名声渐渐传到了海外,日本的一些剧场也发出了希望他去演出的邀请。梅兰芳早已有了想把中国戏曲推向世界的念头,他认为日本与中国相邻,日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中国古典戏剧可能更容易被日本人所接受,所以同意了日本帝国剧场的邀请,就把出访的第一站选在了日本。

1919 年,梅兰芳一行三十余人赴日本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了17 天,这里还有个小插曲。之前,有个日本人从北京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夸赞梅兰芳演技的高超以及形象的完美。他形容说,梅兰芳如果到日本来演出一次的话,日本的美人都会被比成粪土。这篇文章在报纸上一经发表,激起了许多日本人的反对。这不难理解,毕竟夸一个外国人还要贬低本国人来衬托,是很难让人心理平衡的。当即就有几家报纸相继发表文章反驳、争论,不过这场文字纠纷对于梅兰芳来说,无意中倒成了一件好事。没有花一分钱宣传费的他,名字却已在日本先声夺人了。

一开始日本人希望只带歌舞剧去,这遭到梅兰芳艺术上的良师益友齐如山的反对。他认为,这次出访,不是梅兰芳到外国演戏,而是中国戏去外国演出。歌舞戏无法代表中国戏曲的全部。随即他提出了赴日演出的剧目安排意见,以最具代表性的京剧旦行传统戏,加上一两出经典昆曲戏,还有《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歌舞剧,共同组成这次去日本演出的剧目阵容,后来果然大获成功。

在梅兰芳主演的十个剧目中,《天女散花》演出的场次最多,因为这出戏是以难度大、丰富而优美的长绸舞著称。除了《天女散花》外,最受欢迎的剧目是《御碑亭》。《御碑亭》是以唱功为主的传统文戏,讲的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愚蠢的男人因为误会而要休掉自己妻子的故事。这样的事,在同样男女不平等的日本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在演出中,引起了日本女性观众的情感共鸣,她们中的很多人都与剧中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命运。一些日本妇女看戏时甚至忍不住捂着脸痛哭起来。还有的人说,自己是看了这出戏才体会到中国戏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的。日本艺术界的专家、学者、戏剧家、“梅迷”们集中撰写出版了一本书叫《品梅记》,对戏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大加赞赏。演出期间,梅兰芳还与日本能乐、歌舞伎演员交流。很多日本的名演员都纷纷模仿梅兰芳在舞台上优美的舞蹈身姿,他们把这叫作“梅舞”。

梅兰芳在日本演出期间,日本的报界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家日本报纸发表文章,极力恭维梅兰芳的演唱,说了许多赞美的话。第二天,有两家报纸愤愤不平,发文章讽刺说:梅兰芳唱得好人人都知道。你跟别人一样,听着好听就行了,何必说那么多话冒充在行呢?你真懂吗?结果第一家报纸的答复更为巧妙:我听着好听,我就愿意赞美,懂与不懂有那么重要吗?黄鹂叫得好听,你当然也爱听,那你听得懂吗?在日本演出大获成功的梅兰芳,后来相继在1924 年和1956 年再度访日。1924 年赴日本梅兰芳率领四十余人,为庆祝灾后的帝国剧场义演,募款救济受灾的日本人民。1956 年再到日本,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同日本人民的友好睦邻关系,推动两国建交,派出以梅兰芳为团长,欧阳予倩等为副团长的八十三人“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本演出。其实在刚听到政府的决定时,梅兰芳心里是犹豫的。因为八年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的血腥罪行历历在目,给自己艺术生命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尚在心头……后来,周恩来总理亲自约见梅兰芳谈话,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知道,当初侵略中国的是一小撮法西斯反动军阀。我们中国访日代表团到日本旅行演出,是唱给日本人民听的,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要对他们表示同情,他们一定也欢迎我们。”总理还强调了这次访问的政治意义。梅兰芳恍然大悟,坚定信心,最终带领访日代表团,圆满完成了这次有着非凡外交意义的演出任务。

如果说梅兰芳在日本的成功是因为邻国文化相近,观众容易接受的话,当他后来再到遥远的西方国家演出时,仍然能引起轰动,就更能证明他的成功并不是一种偶然了。

在亚洲国家名声大噪的梅兰芳,渐渐有了要把戏曲艺术推介到西方国家的想法。那时的中国还比较封闭、落后,国人在世界上的受尊重程度也远不像今天这样高,所以梅兰芳的身边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的确,他已经拥有名誉、金钱等一切了,实在犯不上去国外冒这个险,万一不成功不是有损他的声誉吗?况且当时还没有人正式到美利坚等西方国家演出戏曲,外国观众到底能不能看懂?会不会接受?谁也没有底,风险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此前梅兰芳曾在国内招待外宾演出过《晴雯撕扇》,演出之后美国人果然完全看不懂。因为《晴雯撕扇》的故事发生在端阳节,外国没有这个节日,他们也不知道《红楼梦》,更不明白那个女孩子为什么要撕扇子?《纽约时报》还为此发表了充满嘲讽的评论。但这件事不仅没有让梅兰芳改变要去国外演出的想法,反而让他开始思考怎样在演出前最大程度让外国观众了解戏的内容。他和朋友们选定了目的地——美国,随即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工作。

在选择出国剧目的时候,齐如山提出要把最具代表性的、充满个性的中国戏曲表演给他们看。他认为越是到西方,越是不能只考虑迎合,要展示正宗的东方戏剧,使外国人真正品味到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梅兰芳有点担心西方人接受不了自己用假声演唱的音色,所以有意无意地收敛了自己的演唱,但齐如山不同意这样做,他认为美国人既然公认了中国戏曲是世界的艺术,梅兰芳就应该极力发挥戏曲的特点,而且发挥力越大,受欢迎的程度就会越高。

赴美之前,演出团队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梅兰芳的宣传和包装采取了明星制度的措施。齐如山等人撰写了大量文字资料介绍梅兰芳和京剧,又把他所演剧目的伴奏工尺谱(中国传统乐谱形式),用五线谱翻制成《梅兰芳歌曲谱》并特制了演出所用乐器和服装的英文宣传册,印制上百篇配合各种媒体宣传使用的文字材料,又绘制了两百多幅介绍中国文化、京剧以及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图片。除此以外,还特意设计制作了一些用于赠送或交换的礼品,比如绘有梅兰芳形象的瓷器、刺绣等,还有他的书法国画等。扇子、织物上,都带有标志性的梅、兰这两种图案,还印了五六千张梅兰芳的戏装照片,大约有几十种,都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早在那个时候,梅兰芳的团队就有了超前的宣传意识,甚至还用到了现在极受欢迎的文创礼品形式,的确非常高明

经过长达七八年的酝酿和准备,梅兰芳赴美演出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了。这次赴美演出完全是自费出行,而就在动身的前两天,齐如山却忐忑地拿出两份一星期前来自美国的电报,内容是:“美国正值经济危机,市面不振,请缓来。”“如果来则要多带钱。”梅兰芳沉思良久后说:“我决定按原计划上船,走!虽然这是一次冒险,但我必须冒这次险。”说完后,他把手里的两份电报撕得粉碎,随手扔进了壁炉。(www.xing528.com)

1930 年,36 岁的梅兰芳终于率领二十余人的团队,横跨太平洋赴美国访问演出。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太陌生了,对中国的戏曲文化几乎一无所知,所以这是梅兰芳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把握的演出,他不知道这里的观众是否会理解他的表演,是否会认可、接纳古老的戏曲艺术。虽然此前他曾经两次成功访问日本,但是与美国相比,东西方文化差异有着天壤之别,这次难度显然太大……

带着心底的疑问,梅兰芳终于登上了美国纽约百老汇第49 街大剧院的舞台。这里已经为了他的到来,换上了面貌一新的“装扮”:剧场门口悬挂了一百多个红灯笼,还有几十幅图画和各种旗帜。舞台也很有特色,仿照故宫风格,采用了龙柱、对联、红灯、垂穗等符号性物品,营造出充满中国古典气息的艺术氛围。在演出开幕前,有专人用英语对演出及具体细节进行讲解,演出时也将加入英文的演出说明,帮助观众理解剧目和表演。

大幕拉开,随着梅兰芳一出场,典雅、隽永的神韵立即弥漫到了全场每一个角落……他表演了《汾河湾》《贞娥刺虎》《贵妃醉酒》《打渔杀家》《天女散花》《春香闹学》等代表剧目,同时也穿插了《霸王别姬》中的“剑舞”、《天女散花》中的长绸舞等戏曲舞蹈片段。

所有观众震惊了!美国人这时才发现,中国戏曲竟然是如此精美绝伦的一种艺术,完全不亚于他们熟悉的莎士比亚戏剧。更让他们惊讶的是,一个男人竟然能够把女性演绎得如此深入而透彻。

一夜之间,梅兰芳“火”遍了整个纽约,他真正走进了美国人心中。很快,一股梅兰芳浪潮从美国东部延展到西部,随即席卷全美。三天以后,剧院已经把未来两个星期的戏票全部预售一空。6 美元的门票黑市价竟然炒到18 美元,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这可真是百老汇演出的天价了。各家媒体竞相评论他的演出,一些商店还用京剧的服饰做橱窗展展示,“鲜花展览”把新花命名为“梅兰芳花”,编唱了《梅兰芳成功歌》《梅兰芳歌》。

到了华侨最集中的城市旧金山,梅兰芳更是受到了元首般的礼遇。迎接他的车队在六辆警卫车的开道下缓慢行驶,而梅兰芳与旧金山市市长坐在一辆敞篷车里,几乎淹没在周围欢呼的人群之中。

梅兰芳此行还与美国的艺术界有深入的交流。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专程找到梅兰芳,为他拍摄了有声纪录片。受当时最当红的默片电影明星范彭克和玛丽·壁克福夫妇的邀请,梅兰芳还在他们的别墅住了20 天。在洛杉矶,他与闻名世界的喜剧大师卓别林亲切会面,卓别林一见面就说:“我早就听到你的名字,今日可称幸会。啊!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梅兰芳此行先后到达西雅图、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圣地亚哥、旧金山和檀香山等城市,共演出了72 天,往返历时近半年之久。后来,美国波摩拿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还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国内也引起了巨大反响。梅兰芳成为博士,从客观上提高了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中国戏曲也因为他而被世界所公认、赞许,他实现了“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除此以外,梅兰芳还三次到访苏联,同样受到了苏联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结束时都要谢幕多次,热情的观众才能满足。甚至有一次,梅兰芳被掌声请出谢幕达十八次之多。人们在剧院门口,等待着他卸妆后出来,想看看他的“素颜”。这种时候常常还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才能使他从容地坐上汽车返回酒店。他的受欢迎程度绝对是一线国际巨星的标准。他还引起了苏联戏剧界的巨大轰动,苏联的很多戏剧大师都对他的表演,对中国戏曲艺术,高度称赞。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中国戏曲的表演法则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是“有充满诗意的、样式化了的现实主义”。而另一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则兴奋地指出,他“多年来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梅兰芳却都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梅兰芳的艺术向苏联展示了中国戏曲的美妙,对欧洲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西方舞台上的现代戏剧改革。更重要的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得到了世界公认和人们一致赞赏,为戏曲艺术获得重要世界地位奠定了深厚基础。对于宣传戏曲、宣传我们的祖国,梅兰芳大师功不可没!

看完了这本书,相信你欣赏戏曲已经没有太大障碍了,恭喜你从零基础向上晋级成功!不过毕竟纸上谈兵太抽象,理解了戏曲的艺术语汇,明白了台前幕后的很多门道,最终还需要在看戏中去体会和感受。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国最好的文化名片,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对于自己祖先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即使不感兴趣,也应当了解、尊重。在艺术之林中难以偏爱戏曲不是年轻人的错,但是现在连很多外国友人都会唱戏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祖国的戏曲艺术到底美在何处,那就太不应该了。任何时候都不晚,欢迎你,也欢迎你身边的所有朋友,一起走近戏曲,共同来领略戏曲大美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