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叔叔于勒》新解析与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新解析与探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叔叔于勒》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青春年少”。《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对《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常规解读是本文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批判了小市民的势利心和世态炎凉。(三)主题意蕴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更重要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我”父亲和母亲。

《我的叔叔于勒》新解析与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是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青春年少”。

《我的叔叔于勒》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内容大致是“我”们一家过着普通人的困窘生活,但一直保持着对于勒叔叔的幻想,因为听说于勒叔叔在海外发财了,他的归来会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在全家去哲尔赛岛游玩的船上,一家人发现那个落拓的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我”父母大惊失色,失望之余,决定不让这个人影响自己的生活。

对《我的叔叔于勒》主题的常规解读是本文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金钱关系,批判了小市民的势利心和世态炎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解读并没有错,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显然失于过度定型化或狭隘化。文学艺术的价值正在于其丰富性,过于单一或浅薄的解读既会使文学失却本身的魅力,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对教学而言,单一化的解读不仅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会引发学生对文学乃至社会和人生的误解。

(一)文本类型和情节结构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情节型小说,作品围绕“于勒”展开情节,进而展现作品主题及人物情感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虽然作为情节型作品并没有就于勒的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刻画,但文中于勒作为情节线索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其他人对他态度的变化则构成了小说的主题意蕴。基于此,我们可以勾勒出本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

(未见于勒:我的家庭生活)→(听说于勒:“分文不值”→充满期待)→(见而未识:在船上吃牡蛎)→(认出于勒:恐惧、失望)→(我的叔叔于勒:同情/毫无同情)

结合上面的线索梳理文本,就可以很自然地看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况、情感乃至品性。“我”家“刚刚够生活罢了”“样样都要节省”,因为生活困窘,所以对原本是“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后来发了财的于勒充满了期待,并因为有这个发了财的叔叔而解决了“我”的姐姐的待嫁问题;为此,全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游玩,虽然生活困窘,但仍想仿效富人在船上吃牡蛎,这体现出“我”们一家爱慕虚荣的特点;“我”们一家因为吃牡蛎而遇到并认出于勒,在这一过程中,这家人经历了恐慌、失望乃至恐惧的心理变化,这体现出这家人强烈的功利心,以至于连“我”对叔叔的一点儿同情也遭到斥责。

不难看出,于勒是作品的结构要素,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都是紧紧围绕他的境况展开的,具体而言,他的经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对待他的态度。

(二)叙述视角(www.xing528.com)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讲述了“我”少年时代的一个生活片段。仅从教材中所选取的这部分内容来看,在这一回顾过程中,作者并未加入自己的任何评价,仅有的感情流露也只是通过下面这段文字极为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对人物外貌的描写体现出了“我”对于勒的同情,而那句默念则提示了“我”和父亲与于勒在血缘上的高度亲近,进而与眼前现实场景中父亲、母亲对于勒的唾弃和无情远离形成鲜明对比。也正是这句接近故事尾声的默念,与小说的标题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曲折性,而“于勒”前面的“我的叔叔”,更突显了故事中相关人物在情感上的反差。

(三)主题意蕴

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更重要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我”父亲和母亲。从表面来看,这两个人爱慕虚荣、为人势利,没有任何可爱乃至值得同情之处。作者的意图是要讽刺和批判这两个人物吗?

从这两个人物的现实生活境况来看,“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这家人生活普通,辛苦工作,收入有限,经济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糟蹋钱”的穷亲戚便是“恐怖”和“罪恶”的,尽管发了财的于勒曾经表示要“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说明他在本质上的确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并因此成为全家的“希望”。

如此介意金钱的并不只是“我”父母,“没有什么钱”的公务员“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乍一看,“我”这位姐夫也是一个势利鬼,但他其实也是“诚实可靠”的。

如此看来,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莫泊桑想要批判的其实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不仅仅是几个人物。文学作品有它的时代背景,其作者、主题和内容都难免有时代的影子乃至局限,但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它所描写的社会现实并没有成为遥远的过去。如何理解金钱的价值和影响,如何理解社会文化给人带来的压力,如何在这样的影响和压力下明确人生的价值、亲情的价值,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