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接力:共建共享的教研合作模式

教研接力:共建共享的教研合作模式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力”指的是教研小组成员围绕同一个教研主题组建教研共同体,按照个人专长分工,接力式小组合作教研,最终让研究小组每位成员为最终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形成贡献智慧,也让最终实践智慧内化为每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研接力”思路来源于共同体理论。在“前置与后续”中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在这样的思路下,“诊断接力式”主题教研采用“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来,带着新的方案走”的诊断流程。

教研接力:共建共享的教研合作模式

接力”指的是教研小组成员围绕同一个教研主题组建教研共同体,按照个人专长分工,接力式小组合作教研,最终让研究小组每位成员为最终教学问题解决策略形成贡献智慧,也让最终实践智慧内化为每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研接力”思路来源于共同体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备受教育领域关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通常由校内或区域内不同学校的教师以不同形式聚在一起开展专业合作与集体探索。共同体中的教师合作(Teacher collaboration)是教师们围绕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带着不同观点,基于相互信任分享时间;通过协商、反思进行教学尝试以解决问题,推进教学文化更新。[4]

共同体创建既能发挥教研员“领袖”作用,也能发挥每位教研小组教师特长。以往教研活动中,存在着区域教研员在学科教研活动中“无作为”现象,从而导致了主题教研解决学科问题针对性不强。通过共同体方式,倒逼教研员在教研共同体中担负起“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在教研共同体中发挥区域教研员引领作用呢?一方面,教研员必须深入一线,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能澄清问题的实质,提炼教研活动的主题,使教研活动真正契合教师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教研员也要发挥学科教学特长,以研究思维带动一线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系统思考与解决,通过科研方法判断教学改进策略是否有效而非凭借经验直觉。(www.xing528.com)

同时,教研共同体也能改变传统教研活动中“一人上课一人忙”现象,真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为了真正实现责任分工到位,让每一个成员都能从自己或他人的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在教研共同体中通常会采用“前置”或“后续”的推进策略。所谓“前置”,教研员在主题教研开始前会分发教研学习单,让教研小组所有教师提前介入整个研讨活动,对研究主题进行先行研究,也使原本某一名教师享有的研究资源产生横向的扩充。在对教研主题深入研究后,教师或教研员也会对教师实际情况做一个预估,根据教师个性特征和特长选择某个角度或者围绕某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后续”指的是教研活动后,教研共同体成员针对性研讨,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进行后续的研究与反思。这样,在“前置”中促成每位教师的参与,在“后续”中促成每位教师的反思。在“前置与后续”中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条件。

在这样的思路下,“诊断接力式”主题教研采用“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带着行动来,带着新的方案走”的诊断流程。具体过程是:教师因共同的实践困惑组成教研小组,进行诊断交流—共同协商问题解决方案—依据问题解决的行动方案在实践中实施—带着实施结果进行新一轮研讨—根据新一轮诊断结果改进形成新方案—再次回到实践中实施改进……依据教学类主题教研活动基本环节:问题提出—教学研讨—合作设计教案—同课异构—课后研讨—教案二次设计……形成任务接力式系列主题活动,将教师教学理念嵌入教师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科教师在“合作设计—观摩—研讨—反思实践—反思—再实践—推广”的循环过程中,将教研活动生成的教学实践智慧转化为对学科教学的理解,并在相教相学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