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密南海舰艇海防七号的来历

解密南海舰艇海防七号的来历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在此时,一艘人民海军历史档案中舰名记录为“海防七号”的日制千吨级军舰出现在了中南军区海军名下,及至被改造命名为“南宁”号护卫舰,成为了人民海军在南海方向重要的主力军舰。即该舰是广州解放后在黄埔船坞发现的一艘日制军舰,名为“海防七号”。有关“南宁”舰前身“海防七号”身份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源自海外著名的中国海军史学者马幼垣先生在台湾“海军总司令部”海军史学者陈孝惇女士帮助下的一些重要史料发现。

解密南海舰艇海防七号的来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于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时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初期的舰船装备多为民国海军起义舰只,或者是民国海军接收后又弃置的原日本汪精卫伪政权海军的破烂舰艇。这些舰船来源多端,历史背景复杂,且人民海军接收时大多不掌握其原始的技术和历史信息,接收后又急于改造、修理以成军使用,以至于这段时间列入人民海军的舰艇中存在着很多要么身世根本不详,要么身世记录错乱的情形。

在人民海军创建初期,主要的舰艇部队分属于华东军区海军和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其中华东军区海军的主力舰只多为民国海军起义军舰,相对而言舰史渊源尚比较容易考证,而位于南国的广东军区江防部队的所属军舰则基本上都是从民国海军遗弃在华南地区的待修乃至未能成军的报废舰艇中挑拣、整修而成,简直可谓是从垃圾堆中扒拉出的舰艇。这些军舰的历史情况疑团重重,是人民海军早期舰艇中身世情况最不清晰的一批。

1950年4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针对当时华南地区海上武装力量薄弱的状况,海军领导机关于当年上报中央军委获得批准,将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升格为中南军区海军。由此也是继成立海军领导机关直辖的海军青岛基地之后,对当时华东军区海军独大的海防格局做出了进一步的平衡。[1]

1951年11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视察中南军区海军。此次视察期间,萧劲光还曾到过黄埔造船所,应当见到了“海防七”

中南军区海军成立后,除了部队组织和各项设施建设外,着力增强舰艇装备实力。也就在此时,一艘人民海军历史档案中舰名记录为“海防七号”的日制千吨级军舰出现在了中南军区海军名下,及至被改造命名为“南宁”号护卫舰,成为了人民海军在南海方向重要的主力军舰。

1950年代初期中南军区海军第1舰队军舰编队航行的情景。此时的中南军区海军所装备的多是型号杂乱的炮艇、登陆艇

长期扮演着中南军区海军以及此后的南海舰队主力舰角色的“南宁”舰,在当时大型军舰稀少的南海方向格外受人瞩目,很多南海舰队的老水兵都以当年曾在“南宁”上服役为荣。关于“南宁”舰的前身及其来由,在人民海军中历来说法较为统一,是南海舰队所属老军舰中难得的舰史记录相对完整的军舰。即该舰是广州解放后在黄埔船坞发现的一艘日制军舰,名为“海防七号”。这一说法,在此后很多书刊上又进一步具体衍生,称“南宁”舰的前身是日本的“第七号”海防舰,二战中受伤后被日军拖曳到黄埔船坞修理云云。

21世纪后,随着中国大陆上海军史研究的热潮兴起,以及凭借着互联网手段检索、利用日本等海外资料变得方便,“南宁”舰的前世是“海防七号”的军方说法引起了一些军史爱好者寻根问底的兴趣。

日本海军从明治时代一直到二次大战覆亡,所列编过军籍的军舰多达千余艘,而档案记录基本上有条不紊,相对中国海军要齐整完备得多。以海军史的考据常识,想要寻找“南宁”的前身故事,只要找到“海防七号”便能直探源头,而在日本海军的舰船序列中,的确存在过一艘名为“第七号”的海防舰。但如果真的仔细查阅日本“第七号”海防舰的历史,便会发现个中存在很大的记录矛盾。(www.xing528.com)

公试中的日本“丙”型海防舰“第17号”,曾被一些研究者指认为是“海防七”的日本海防舰“第七号”即属于该型

海防舰,是日本海军中的近海警备性舰种。早期,这一舰种堪称是日本的军舰“养老院”,即日本海军并不专门设计建造海防舰,而主要是将一些使用日久,或是战力衰退,或是设计不合时宜,不再适合堪当重任的战舰、巡洋舰等军舰从一线撤下,取消其原本的舰种分类,而一概纳入海防舰范畴。其中最为中国人熟悉的例子莫过于甲午战争中日本海军的主力巡洋舰“三景舰”,从一线退后便都变成了海防舰。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1930年代,日本海军第一次提出设计建造专门的海防舰,这一舰种的用途也从近海警备发展为兼顾防空、反潜和护航的护卫舰。由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海军共设计建造了“占守”“择捉”“御藏”“鹈来”“丙”“丁”型等多个型级的海防舰,其中“第七号”海防舰属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为执行日益艰难的海上运输船护航任务而大批量建造的“丙”型军舰。但是根据日本海军的舰史记载,1944年3月10日由日本钢管株式会社建成的“第七号”海防舰仅仅服役了半年多时间,就在同年11月4日被美国潜艇“鳐鱼”号(Ray,SS-271)击沉于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海域。如此,这样一艘1944年就在吕宋岛附近被击沉的日本海防舰,怎么会在1949年又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发现于广州呢?

对于这样的明显史实矛盾,大陆的海军史研究者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对待。一类研究者继续坚持认为“丙”型的“第七号”海防舰就是“南宁”舰的前身,对于其被美国潜艇击沉的记录则采取了死而复生的诠释法。即凭着“第七号”海防舰肯定成为了“南宁”号的既有结论进行倒推假设,认为“第七号”有可能被美国潜艇击中后发生舰体断裂,有一段舰体完整地浮在海面上没有沉没,而后被日本海军寻获,拖航至广州修理,由此再在1949年被人民海军获得,后来便成了“南宁”舰。

击沉日本“第七号”海防舰的美国潜艇“鳐鱼”

这一先预设结论的推理诠释显然过于勉强,并不被主流的海军史研究界所认同。大陆上另一类对“南宁”号前身充满兴趣的研究者所采取的做法则是大胆假设,即质疑人民海军军史记载中所称的“海防七号”会否另有所指,认为这一代号很有可能并不是日本海军军舰的舰名,二者间并无对应关系。但是这样的分析仅仅只能进行到这种假设的程度,便缺乏更多史料可供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有关“南宁”舰前身“海防七号”身份问题研究的重大突破,源自海外著名的中国海军史学者马幼垣先生在台湾“海军总司令部”海军史学者陈孝惇女士帮助下的一些重要史料发现。2003年,中国海军史研究领域著名的学术活动—近代中国海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第二届会议。期间马幼垣先生所提交的讨论香港光复时海军问题的论文中引用了几份源自台湾“国防部”所藏的“国军档案”,揭示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在香港接收日本舰船的情况。其中一份事实上已经让“海防七号”的真实身份大白于天下,只可惜马幼垣先生当时所作论文的讨论范围所限,没有着手直接发掘这一连锁的重大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